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0年7月22日星期四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7月25日)

今個主日讀經向我們作出挑戰;真誠、恆心地祈禱。


創世紀 18:20-32

延續上主日的讀經一,這裡繼續記載關於亞巴郎的事跡。內容十分清楚:天主將要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

《雅威典》(Yahwist,即《梅瑟五書》四大寫作來源之一)用這個誘因去反映天主的公義所遇到的問題,以亞巴郎跟天主的對話去呈現。

公義的天主,在這裡透過亞巴郎的口,說出祂審判的標準:只要在索多瑪找到幾位義人,縱使大部份人都放蕩、犯罪,天主也會收回嚴厲的懲罰。

經上所載,亞巴郎在討價還價,最後,他問天主,10 個義人是否足以拯救全城的罪人,天主也答應了。他們的對話到此為止,這個城市卻不能倖免地被毀滅了。

創世紀中敍述的這段交談,就是更尖銳地說明一點:索多瑪城邪惡得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到﹗

答唱詠 聖詠138

由於第節提到了聖所,我們知道聖詠138就是禮儀的歌詠,是以民被解放後的感恩詩歌。這段聖詠恰當地回應了讀經一的創世紀章節,描繪出一位仁慈、公正的天主。

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2:12-14

這篇讀經可以看到哥羅森人書跟其他廣泛被認同為他真跡書信的分別。

在羅馬人書第6章,保祿說,藉著洗禮 (我們) 已歸於死亡、與祂 (基督) 同葬了,但假如我們想要與祂一同復活,我們每天就需要死於罪惡、步向新的生命。等到最後的復活日子,一切就會完成。

哥羅森人書捨棄了這個預定,甚至說,因著聖洗,我們已經同基督一同復活了。雖然,接著的內容也有說我們需要透過服從於道德,才可以獲得復活的效用。這跟羅馬人書的說法甚為相同。

(基督) 勾銷了那反對我們,及告發我們違反誡命的罪狀,並把它除去,將它釘在十字架上」 — 如此描寫,確引起我們深思。但這個隱喻的確切背景,我們已無從稽考了。

也許,作者想起基督十字架上的「罪狀牌」(titulus) — 「猶太人的君王」,於是解釋耶穌基督是祂子民的君王,祂赦免他們的罪。又或者,這聯想是從「戰利品」(tropaion) 而來′在當時的戰爭中,勝利的將軍,會從敵方搶去的戰利品,掛上勝利的名號。

確實的意象我們還未知道,不過含意則非常明顯:在十字架上,基督赦免了所有人的罪。所有世代的基督徒都很清楚,縱然對於贖罪的種種學說,在知性上還未令人滿足。

路加福音 11:1-13

主日福音由兩部份組成:首先是宣講「天主經」,然後是一連串關於向上主祈禱的講解。

在路加的天主經章節中,「修訂標準譯本」(RSV)比瑪竇福音短,由5段祈禱組成,瑪竇則有7段。「修訂標準譯本」跟隨了較早期的希臘文版本,禮儀傳統的版本是將其混合了瑪竇的版本。

瑪竇福音多加了的祈廚(「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及「但救我們免於凶惡」)應該是因禮儀需要的擴充;闡釋了上一個祈求的意思。簡單地稱天主為「父」(阿爸, Abba)是耶穌獨有的特質。而「我們的天父」(瑪竇福音),再一次,是正統化了的禮儀需要而擴充。

在耶穌時代,一個猶太人不會膽敢稱天主為「阿爸」(Abba) 因為「阿爸」是當時的小孩子,普遍對父親的親暱。至於天主,應該被稱為「我們的父」或「我的父親」。

這裡可見耶穌獨有的孝心,因此祂的一生都是服從於天父;教會在基督學上對耶穌位格的解釋,也由此而來。

「願祢的名受顯揚」常被稱為第一個祈求,是光榮天主聖名的意思,猶太人祈禱通常都由這意向開始。往後的每一個祈求,都延續了末世論的一些解釋。

明顯的是「願祢的國來臨」。但第三個祈求提到的「日用食糧」(事實上,應該翻譯為「明天的食糧」),大概指默西亞的宴席。這兩個祈求,包含了在現世預嘗天國的盛宴的意思。

個祈求,「寬恕我們的罪過」直指最後審判,但同樣預視了我們的成義。我們不是透過寬恕別人,而取得天父的寬恕;而是當我們寬恕別人時,我們繼續存留在天父的慈悲之中。(參看瑪竇福音18:22-35,不願寬恕別人的「惡僕」比喻)

接著,是關於「誘惑」(希臘文peirasmos) ,這是一個專用名詞,意指默西亞的苦難。這是一個祈禱,不代表天主會停止引誘我們 (如 St.James所說,天主根本沒有引誘我們),意思是,在默西亞的苦難中,我們可以堅持下去;在最後的抗戰中、在活出基督徒生命的時面對的各種誘惑中祈求天主幫助我們持守到底。

瑪竇對於天主經的看法,是祈求天父寬恕;路加的版本是請願式的祈禱。有些現代的信仰作家,似乎過於審慎地看請願式的祈禱;但在耶穌的教導中,向天主懇切地祈求,是最卓越的祈禱﹗

在聖經中我們看到,祈禱本身並不是為了奧妙的經驗;而是跟天主合作,參與達成祂的救贖計劃。基督徒最終極的祈禱,是祈求聖神。(13)

有趣地,有些很古老的聖經版本,將路加福音中「求祢今天賞給我們日用的食糧」一節寫成為「願聖神降臨於我們,並潔淨我們」。這大概不是原本的意思,但這是一個重要的解釋,表達了末世論中對於「明天的食糧」的演譯。

在瑪竇福音中,天主經後加上了《聖三光榮頌》,那並不是原來的經文。猶太人傳統在禱文後,會加上光榮天主的語句,耶穌也大概期望祂的門徒,會持守這個習慣。在這一點,《羅馬彌撒經書》(Missale Romanum) 比較忠於聖經的一字一句,而東正教會及基督新教則偏向於經文應該明顯意思地演譯的意思。

天主經中的每一個祈求,都可以對應相似的猶太經文。但這一點並沒有削減天主經的原本性。對於每一個祈求的含意,都包括了耶穌對天國的宣講,不單只有對將來的盼望,而是在祂內,將來已經達至完滿了。

持之以恆地祈禱

當你盼望一些事情發生,你有沒有向天主祈禱?要堅持不懈﹗這個主日的讀經正正提醒我們這一點﹗重點不單止是祈求,而且更以近乎固執的恆心、不斷祈禱﹗

第一篇讀經,亞巴郎(在上星期的讀經中)的訪客,繼續向索多瑪前行,但天主仍然站立在亞巴郎面前。不知何故,亞巴郎已經知道,因著居民的放蕩,天主想要毀滅索多瑪、及四週的城市,。

於是,亞巴郎開始了他大膽的乞求、堅持

「你真要將義人同惡人一起消滅嗎?如果城中有五十個義人,你還要消滅嗎?你不會為了其中的那五十個義人,赦免那地方嗎?…  你決不能如此行事,將義人同惡人一併誅滅;將義人如同惡人一樣看待,你決不能…」

天主同意,假如城中有50個義人,祂決不會誅滅該城。亞巴郎卻還窮追不捨假如有45個義人呢?天主也答應了亞巴郎又繼續追問到最後,天主答應了:「為了這十個義人,我也不毀滅那城。」亞巴郎也就停止了追問。

你們大概知道,索多瑪城就是連10個義人都沒有..  這城從此給消滅了。亞巴郎的祈禱是獲得俯允了,但不幸地,他應該將祈求降到10個以下吧﹗

在福音,耶穌同樣讚賞這種智慧。祂用了這個我們熟悉的比喻;有一個人在深夜去敲朋友的門,希望借一點餅。他的朋友拒絕了,因為他跟家人都已經在床上。耶穌說:「這人即使不是為了朋友的原故,而起來拿給他,也要因他厚著臉皮,一直請求,而起來,把他所需要的一切,拿給他。」

但為什麼我們要恆心祈禱,不斷地為同一個意向請求天主呢?為什麼好像討價還價?

那是因為愛。

天主就好像地上的一位慈父,他極愛自己子女。但不是兒女要求什麼,他就會盲目地給他們。有時候,他要孩子明白,誰在主宰一切:是父母,不是小孩子。天主也一樣;我們求祂的,當然祂會賞給我們,但祂要我們學習的是,要堅持祈求,於是,我們學會了謙遜,接受天主的安排。

繼續向天主敲門、祈禱吧,祂的門一定會為我們打開﹗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亞巴郎不斷跟天主「討價還價」。透過這篇讀經,你對於天主有什麼新的領悟?天主如何回應亞巴郎的堅持?這告訴了我們什麼,關於天主的仁慈與公義?

2.      在這篇讀經,你有沒有認識亞巴郎多一點?他有什麼行徑,值得你學習?天主跟亞巴郎,都分別因著盟約而願意做什麼?

讀經二

1.      基督待我們如同朋友,當祂「勾銷了那反對我們,及告發我們違反誡命的罪狀」;祂推倒了因著罪惡,把我們跟天主永遠隔絕的牆壁,讓天主跟我們立下新的盟約。這個新的盟約,為你來說又是什麼?當你需要向天主祈求的時候,這新的盟約,可有影響你的祈禱?

2.      主耶穌基督把所有使我們與天主隔絕的罪過都釘在十字架上了,這為你有什麼意義?
  
福音

1.         你可會覺得,你必須向天父重申你的需要?還是,天主在等待你開口祈求,祂才會賞給你所需的恩寵?耶穌說過,天父派遣聖神給我們,聖神知道你有什麼需要嗎?

2.     天主跟福音提到那個,「早已睡在床上的父親」比喻,有什麼相似的地方?你可有信心,當你敲門,天主就會俯聽你的祈禱?這個星期的讀經讓你有什麼信心?

祈禱

主耶穌,我們祈求、盼能獲得;我們尋找,希望可以找著;我們敲、盼望天國的門會為我們打開。但是,主,請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每一個問題、每一次尋找、每一次敲門的背後我們天上的父親都正在等待我們。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