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7月5日星期二

常年期第十四主日 (7月3日)


匝加利亞先知書 9:9-10

這段聖經常常跟聖枝主日關連,照字面理解釋已經很明顯。今天,它可作為福音的補充,那選段常被稱為「感恩的呼喊」。

在聖枝主日,主耶穌騎著驢匹進耶路撒冷城,祂這樣做當然不是興之所至。實在與祂一貫作為相連— 甘願謙卑自下,直至在十字架上達到頂峰。


答唱詠 聖詠145

聖詠同一段落亦在丙年三十一主日選讀。在今天如果不是因為讚美的主題而被選,也就是用作回應讀經一。

讀經一「熙雍女子,你應盡量喜樂!你的君王來到你這裡」,跟聖詠「我的天主,我的君王,我要世世代代頌揚你」呼應。這顯示了耶穌基督被冠以舊約中「君王」(天主)的稱呼;在新約許多處都有這樣的例子。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9,11-13

保祿說「肉性」及「聖神」的真正意思,我們必須清楚了解。「新英語聖經」(The New English Bible)的翻譯錯誤,將「肉性」(flesh)說成「低等本性」(lower nature)

其實那並不該譯為「低等本性」(這是一個希臘用字多於聖經字眼),而是「未被救贖的本性」(unredeemed nature),這包括希臘人所說的「上等本性」(因而保祿會說「肉性的妄動」)

人的整體而言,包括所謂「上等本性」或「低等本性」,都意味著我們需要救恩。而且,「肉性」不代表肉體跟靈魂的衝突,而是人的整個部份,被罪惡與死亡凌駕著,但也有可能獲得救恩。

「低等本性」的理論相信,我們一部份的本性是沒可能被救贖的,而「上等本性」則認為我們有部份本性不需要被救贖。

瑪竇福音 11:25-30

讀經上半部至27節,於路加福音同樣出現,兩位作者應該取材自同一資料。因此,自相當早期的傳統,我們稱這段落為「從若望天空而來的雷霆」。

這跟對觀福音有著很大的分別,特別是若望如此強調耶穌臨別贈言、祈禱;在主題上十分著重聖父跟聖子的互通。

最好的理解,應該是將之視為禮儀性組織;我們對天主的認識,要透過耶穌基督,這某程度上組成若望的耶穌臨別贈言部份。

但同時,這亦相關於主耶穌對自己身份的自覺,他用「阿爸」去稱呼父親。亦預示了祂跟天父的獨特關係。

福音第二部份為瑪竇獨有,回應了智慧篇51:23-26的邀請,而在「多默福音」中也有較短版本出現(也許更早期),那裡說:「耶穌說,來吧,我的軛是輕省的、我的王權是柔和的,你會找到自己的歇息。」

這是另一種禮儀材料。在這裡,耶穌代表了天主智慧的發言人;這也是早期教會的基督論,再強調,是因為耶穌的自覺,而我們能夠認識,祂是智慧的發言人。

歷史、文化背景

照字面翻譯今天福音27節,就是大家熟知的一句:「除了父之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我們文化都有句類似的話:「有其父,必有其子!

耶穌提醒了我們,祂的父親就好像中東文化的「監護人」角色:一位代父,也就是「父啊!天地的主宰!」這句話的背後意思— 這顯示了耶穌的父親的確是控制整個人類、以至整個宇宙生死存亡的那一位。耶穌就像是天父的「中間人」,作為監護人跟受保護人之間的橋樑。

在中東生活的人都知道,監護人可以選擇自己的受保護人,待他們「就像」自己一家人那樣。在新約中的「天父」形象,應該要以當時的「監管制度」去分析。

這位「監護人」有什麼特別呢? 他可以提供什麼「優勢」? 「小孩子」在這裡不是指真實年歲,而更那些指簡單的、無力量的人,他們沒有能力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

在古時中東社會,小孩子是最軟弱的人。約有30%嬰孩會在出生或嬰孩時期去世;當中只有30%的小孩會成長至六歲,而其中16%不會活得多於十六歲。他們在團體、家庭中的地位很卑微,就像奴隸一樣。在飢荒的時候,食物會先餵養成年人,而不是小孩子。

耶穌以「軟弱無力」的人去對比那些「智慧、明達」的人。後者那些人比起小孩子更有能力保護自己、掌握命運。

事實上,那些「智慧、明達」的人,也有可能成為自己的監護人;這事並不罕見,就好像路加福音那個貪心的田地主人(12:16-21),他拒絕被監護,於是便計算自己建造更多倉房去儲存農作。耶穌所說的「智慧、明達」人,其中肯定也指一些法利塞人。

柔和的軛
這個圖像讓耶穌順理成章地說出連串關於「軛」的道理;「軛」是當時顯淺易明的比喻,描繪控制人民生活的壓力。

農戶常常都要承受重軛,他們的生活,時常被地主的心情、喜惡而欺壓。

低下層農戶只是在鄉間勞動、生活,當時宗教的司祭又藉口以聖殿稅項去加強欺壓、自取暴利;卻不是將款項去幫助窮人。

在當時農村的情況下,法利塞人將六百一十三條誡律加於平民身上,窮人更要付費去獲得指引,聽法利塞人勸告,該如何去討天主歡心。

耶穌教導跟示範的道理,則卻完全不同,祂的軛絕對不是其他猶大領袖的重苛。祂向所有人答應,祂的軛是輕省的、柔和的(30)。當時聽到耶穌說話的農民,一定覺得大有吸引力。

我們作為現代信友,也知道在福音當中,對法利塞人的描寫,其實未盡公平。不過無可否認,他們的確是自大、驕傲、高調的教訓人,卻充滿假腥腥的行為。

現代的傳導者、信仰領袖的確應該向耶穌學習。靈性的領導要求的比外表還要高很多,宣講信仰的人,自己應該先做到他們所宣講的。

憩息
今個主日福音,耶穌說的話十分動人甚至動聽得令人難以置信。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面前來;
我要使你們安息。
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習吧!
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
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
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這些許諾讓我們感到多麼安慰。沒有痛苦、沒有死亡可以傷害我們。

不過,有另一個人卻不是這樣看; 詩人Dylan Thomas則提出了另一個觀點。他肯定沒有耶穌聰明,不過他的話也值得我們反思,詩人將以下詩句寫給他臨終的父親:

不要平靜地道出「晚安」
年華的老去,應該燃燒、狂罵;
咒罵、咒罵為了將熄滅的光明。

「狂罵」大概跟耶穌答應的「憩息」十分不同,而詩人著名的詩歌《蕨山》(Fern Hill),他說:

我曾經年輕、放鬆
因他的仁慈
時間卻讓我窒息、死亡
雖然我在鎖鏈中歌唱, 如海洋

作者Thomas是一位很激進的男人;如何關於他的謠傳是真的話,那麼他的確因為酗酒而令自己步向最恐懼的死亡。他酷愛自己的青春歲月,他為那些時光而歌唱,但死亡一直等待,尤像鎖鏈一樣束縛著他。

耶穌說祂的軛是柔和的。但是,祂自己同樣經歷折磨、死亡。為什麼會這樣?

嘗試這樣去想:也許,我們都避免不了生命中的勞苦、重擔,不過,它們卻是一個途徑,在困苦、煩惱的底蘊中有一個真正平靜、憩息的空間。

那個「底蘊」的土壞究竟是什麼呢?耶穌說,就是良善、謙卑的赤心。在曠野受試探的時候,耶穌告訴過魔鬼,人生活不止靠食糧,「而靠出自天主口中的一切話語」。也許,唯有紮根於上主的愛、良善心謙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美好— 而那就是耶穌的生命。

耶穌說:「你們跟我學習吧。」(我換個方向去說祂的話)「我是良善心謙的,我坐在驢匹上」 (讀經一)。看吧,我在加爾瓦略山上被舉起。我徹底地捨棄了一切:財物、心愛的人、名譽所有所有。留下給我的只有一樣。正正在此,我找到安息。你的生命也要如此,你的痛苦之中、勞苦重擔之中那將會不再沉重。那就是我生命的中心,亦因此,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愛天主,愛人如己。

如果你開始將自己投進天主大愛的雙臂,如果你願意放手,在你的生活擔苛之中,你也會找到安息所在。你將會明白,死亡就是最徹底地交付自己,就如耶穌自己所作的一樣。祂是良善心謙的,而不是驕傲自滿。

嘗試這樣做吧:將你的煩惱、問題滿懷感恩之心,交給能夠讓你得到安息的那一位。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君王」令你聯想起什麼? 「良善心謙」令你聯想起什麼? 一位「良善心謙的君王」是不是很矛盾呢? 良善心謙如何成為一種力量,停止爭戰,如何因此而獲勝?

2.      有誰人會感覺自在地接近一位君王? 有誰可以接近一位良善心謙的君王? 為什麼謙虛、平易的人,會令人容易接近? 耶穌在什麼時候「騎著驢匹進城」?

讀經二
1.      當耶穌基督取了血肉,降生成人,祂承擔了人生的美好、亦有重擔。你認為聖言降生成人做了什麼,因此祂可以盛載我們的靈魂、身體?

2. 「天主聖神在你內生活」。這代表了在你靈魂內,有什麼偉大的事? 這可以幫助你愛人如己嗎?

福音
1.      耶穌如何相似讀經一那位「謙卑的君王」? 如果祂從來沒有受苦,你認為祂會明白你的憂慮、辛酸嗎? 苦難會不會令一個人更加平易近人?

2.      木匠會為動物度身訂造一個最合身的軛。你可認為你所負的擔子也是為你「度身訂造」的嗎? 耶穌的使命就是為了顯示天父是誰。在福音中,祂如何顯示了天父? 如果我們跟祂一起背起擔子,祂會向我們顯示天父嗎?

祈禱
噢,謙卑自下的宇宙君王,請讓我們也同祢一起謙下自己。請成為我們的力量、讓我們安憩在祢內。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