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四旬期第五主日 (4月10日)

我們已經臨近聖週,禮儀讀經的主題,亦更趨迫切﹗

厄則克耳先知書 37:12-14

今個主日的三篇讀經,主題貫徹始終:都是關於復活、新生命。厄則克耳先知書三十七章開首,描述了一個佈滿乾枯骨頭的平原(即戰場),逐漸獲得重新。墳墓是指流放中的以色列,而復活、回到家園安居,比喻以色列子民從巴比倫流放回國,重獲新生。

有趣的一點,是「乾枯的骨頭」這題目一轉,變成「墳墓」:「看,我要親自打開你們的墳墓;我的百姓,我要從你們的墳墓中,把你們領出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厄則克耳先知的時期 (參閱依撒意亞先知書26:19),以色列子民已經期盼在末日的時候,身體會得到復活,這個期望,推展至日後的默示文學。

不過,在這篇讀經的背景下,其所指的並不是生命的復活,而是盼望以色列民可以從流放中回國。這就像從墳墓復活一樣。在這個復活的意象之中,天主會讓祂的子民重生、將自己的精神傾注於他們之中。

這兩個並排的主題: 天主子民從獲自由、跟未日時候死者獲得復活,直至默示文學及新約中,都常常被放置一起。


答唱詠 聖詠 130

有時候,我們將兩段聖經章節並列,會獲得新的啟發。例如今天的讀經一跟聖詠。

通常聖詠130 (我自深淵向主呼號) 被視為一首悔罪詩歌,但如果用它跟厄則克耳先知的預象擺在一起,我們會得到一個新重點:在個人向上主呼號的同時,天主子民也一起向天主哀號 (第三段最後,個人的呼求轉變為「以色列」),他們期望在流放的死亡幽谷之地,可以得到釋放、重回耶路撒冷。

這個全體人民被的救贖盼望,終於得到實現,因為以民真的可以重回耶路撒冷。對於所有基督徒來說,領洗時我們已經接受天主聖神的傾注,當我們到達永生的時候,永生的期望,就會被滿全。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8-11

我們可以繼續用不同的角度及深度,去解讀第二篇讀經。

第一個層面,「從死者中復活」直指耶穌基督。天主以聖神,復活了基督 (參閱羅馬人書 1:4)。現在,基督徒透過聖洗聖事,都獲得傾注同一的聖神— 祂就是使基督復活的那位,因此:「神魂賴正義而生活」。

第二個層面:屬於天主的子民,獲得嶄新的生命 (注意「賴正義而生活」一句,就如我們在四旬期第三主日看過的,獲聖神傾注的新生命,是成義的果效)

而第一層面的復活,仍然是基督徒所期盼的,「那使基督從死者中復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們內的聖神,使你們有死的身體復活。」— 教會透過聖神,而獲得新生命,代表著我們對將來肉身復活的盼待。

聖經所說的復活希望,並不是說我們的身體、靈魂之內,也許有一部份,本身就永存不朽— 這個想法並不對;因為我們整個身體— 包括身驅、靈魂、精神— 都一定會死亡、腐朽。

唯有耶穌基督,祂打破了死亡的「奴役」:祂以自己的死亡、復活,永遠地解開了死亡的羈絆— 祂復活後,被提升至一個完全嶄新的存在模式。

透過聖洗聖事,信友獲得聖神傾注,而洗禮的結果,是整個人— 身體、靈魂的重新、復活。

當然,所有基督徒,都一樣會病、會痛苦、身體仍然會朽壞死亡。但當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為我們的肉身亦是一個預示,我們有一個新生命已經開始,而死亡,並不能將我們的生命毀滅。

以上的話,在兩方面可以彰顯出來:我們每天內在的更新(格林多人後書4:16, 及參閱厄弗所書3:16)、以及在基督徒身體內的醫治奇蹟。

當一個信友獲得聖神傾注,這代表我們期盼(獲得)生命完全的更新— 在肉身獲得復活那天,便得達成。


若望福音 11:1-45【長式】

在這裡,若望再一次將他手中的原始資料,集結一起:包括七個奇蹟故事、一些主要對話。在原始資料中,拉匝祿的故事,大概是一個簡單直接的「復生」(resuscitation)故事。福音中也有類似的事件,例如耶穌復活了會堂長雅依洛的女兒、納因城寡婦的兒子。

但值得留意的是,這三個奇蹟的時間:雅依洛的女兒剛剛死亡、納因城寡婦的兒子被送往墳墓 (在猶太人法律中,死者必須於廿四小時內被安葬,因此可推斷,他是當天較早前去世的)、但拉匝祿,福音記載他已經死了四天。

若望將拉匝祿復生這個故事,放於耶穌傳教生活中極為重要的部份。這是祂最後從猶大往耶路撒冷去,而拉匝祿復生的事件,牽引我們一路往基督的苦難走去。

試將若望的記載,跟對觀福音作比較— 其餘福音作者以耶穌在聖殿驅逐買賣商人的事件,引致司祭長及經師並人民的首領,決心要除掉祂。如果我們細心留意,便會發覺對觀福音,跟若望所載的不大相同。對觀福音比較依歷史時序記載,而若望因著作者的整理,將這次潔淨聖殿事件,放置於第二章。

若望復生拉匝祿這故事,被放於這個章節,有著神學上的原因:耶穌前往接受祂的聖死,就如祂本身已經是復活、是生命— 現在祂藉著自己的死亡、讓全人類獲得永生。神學上的解說,我們可以在這段福音章節的對話、發展中了解得到。

因此,這段福音的重點在於廿五、廿六節:「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凡活著而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

這一句,跟第九章瞎子復明事件中的一句:「我是世界的光」,目的一致。

福音短式的記載,刪去了耶穌及門徒之間的一些對話內容(8-16)、及一些記敘細節(18-19, 28-32),而廿五、六節的宣示,也就更為明顯。


歷史、文化背景

用現代的醫療、科學觀點去看聖經的話,我們常常忘記一點:若望記載耶穌復生拉匝祿的事件,並不是一個醫學的記錄,而是一個「徵兆」。在若望福音之中,記載了七個「徵兆」,用意是堅強門徒對耶穌的信仰 (2:11)。可是,有時也得到反效果 (11:47-48)



生命:兩個層次

如福音所載,拉匝祿死了。瑪爾大跟其他信徒相信,如果耶穌早一點來到,拉匝祿可能會獲得醫治,或者,耶穌可以在他剛死亡的時候,立即拯救他。若望為他的信徒團體寫下福音,瑪爾大代表當時愁眉不展的信友們,他們不能明白一個問題:「耶穌說過,祂給予我們永生,為什麼我們還要死亡?」若望為他們揭露了一個極富挑戰性的答案。


若望的團體

就如新約時期的其他信友團體,若望的信友也墮進一個謎思之中:「耶穌給予我們永生,但為何我們無辦法逃脫死亡?」。因此,若望就在拉匝祿復生的故事中,加進了一些富象徵性的解釋— 例如抽寫了耶穌所愛的信徒們 (11: 35-36)

瑪爾大的說話,反映當時信友的信仰是真實的、信德卻未根深柢固:「主!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如果耶穌沒有升天,離開信眾,祂便可以繼續在團體之內,那信友們也不用面對死亡。畢竟,耶穌無論向天父求什麼,天父也會容許的— 不是麼? (22)

若望所記敘的耶穌,就是要為信友們解決這個問題。祂「就是復活、就是生命」(24)。但復活並不只於身體復生,更需要是一個生命的蛻變。

再者,耶穌答應我們的「永生」,並不是免除我們肉身的死亡,而是讓我們可以進一步、超越死亡。每當有人要面對離世時,信徒團體便感到很難去繼續相信「永生」的道理。

透過跟瑪爾大的話,耶穌同樣跟我們說話:「你信麼?」,瑪爾大以一個完美的答案去回應。她那堅強的信念,縈繞至今:「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當耶穌復活、升天的時候,信友們的信德還不夠堅強,直至信友們自己需要面對死亡,他們堅信復活不單止是在未日的時候,會重獲生命,而且更就在當下— 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分享耶穌基督今在、永在的生命。為信仰耶穌基督的人,我們永遠都不會真的死亡。

作為講求「科學證據」的現代人,我們更需要留意,在拉匝祿復生的敘述中,瑪爾大宣示信仰 (「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亞,天主子,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並不是因為她看見了弟弟從死亡中被復生,而是當耶穌透露自己「就是復活、就是生命」的時候,她就信了。證據,讓我們獲得認知;但信德,並不需依賴任何證據。

這些地中海的古人,雖然未有發達的科學頭腦,他們對信仰的認知,就如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主角發人心省的一句:「赫瑞修,在天上人間蘊含的事物,比你醉迷在哲學、科學中的還要多!(《哈姆雷特》,第一幕()167)


愛,必得勝

這個主日福音宣告:「耶穌素來疼愛瑪爾大及她的妹妹和拉匝祿。」,而他們住在伯達尼。

其實這一句極為精警,說出了耶穌的特點、還有祂的友情。但它同樣強調事件中奇怪的一處: 拉匝祿已經病得臨終了,耶穌身在伯達尼附近的地方,祂卻沒有立即行動去拯救自己的朋友。瑪利亞及瑪爾大派人到耶穌那裡,通知祂拉匝祿快要死了,但耶穌還遲遲沒有起行。為什麼? 耶穌說:「這病不至於死

什麼!? 祂大錯特錯了— 因為拉匝祿的確病死了!

到拉匝祿去世後,耶穌方才進入到伯達尼。拉匝祿在墳墓中已經四天。瑪爾大一聽說耶穌來了,便去迎接他;瑪利亞仍坐在家裡— 因為瑪利亞十分的悲痛,她不願離家。他們都哭喊著對耶穌說:「主!如果你在這裡,我的兄弟決不會死!」

耶穌看見瑪利亞的痛哭,也看見當時聚集的人都十分傷痛,我們看見了耶穌對他們切膚的愛。往後的句子,十分震撼,也是這部福音獨有的:

「耶穌哭了。」

祂的眼淚,令瑪利亞和瑪爾大的問題更為尖銳:「你既然愛我們,也愛拉匝祿,在他還在生時,為什麼你不來醫治他?」。當我們有親愛的人去世時,我們大概也會問同一個問題。而耶穌在十字架上也問:「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想像,你現在就直接質問耶穌這個問題。聆聽聖神在你心中的答案。如果需要,你可以再默想這一點多一些時間。如果你聽到有意義的答案,就停在該處稍作默想。

我聽到耶穌這樣說:

朋友我明白的;生命、愛、死亡為你還未能夠完全理解。我要向你啟示,這些必經的過程,為血肉之軀的意義,但,的確,我給你的例子,有時也模糊不清。

聽著,不單止「生命」是天主賜予的禮物— 痛苦、甚至死亡亦然,都是天主的慈愛所給予的。生命、愛、死亡,就像破土而出的花朵;它們植根的泥土就是天主仁慈的愛。人類從天主的愛情獲得生命。生命本身,也是從主的愛情而來。甚至,死亡,亦然— 亦是從天主的愛而生。

聽到這裡,我跟大家一樣,都覺這話「生硬」,禁不著要反問:「透過死亡接受生命!? 死,不就是生命盡頭嗎? 你這話什麼意思?

耶穌回答,有很多美麗的植物、樹木,都是由天主的愛而來。生命,也是一樣美好的禮物。但死亡亦然、痛苦亦然。耶穌說:「就讓我告訴你」—

耶穌大聲呼喊,向泥土叫喊— 土壞是天主美好的創造,蘊含天主的愛— 現在埋葬著拉匝祿的身體。在這個愛的母胎,孕育了拉匝祿的死亡、重生。他行走著離開墳墓。

耶穌也對我們說:

你常常以為,愛,是一樣要活著至可以擁有的東西。其實正正相反,你可以獲得愛,因為你讓自己紮根在愛的土壤之中。死亡不會毀滅愛情,反而讓你進入它更深的層次— 愛情的壤土— 那正是我們生命的源頭。  

耶穌也說,繼續祈禱、進入這個默觀吧。因為,這正是我一再拖延前往伯達尼的原因。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天主給予以色列子民兩個應許:「我要從你們的墳墓中,把你們領出來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們內,使你們復活。」試用「一至十」的程度,去衡量這兩個應許的重要性? 天主是不是都給了你這兩個應許?

2.    如果你真正相信,你常常可以跟聖神同在,你的行為會否有所轉變? 如何?

讀經二

1.    試討論,如果你不是依照肉性,而是依聖神而生活,是不是說如這句話所說的:「天主生命、永生的種子,已經住在你之內;你就好像已獲得一張支票、門券,可以進入天國的永生。」

2.    聖保祿說:「凡隨從肉性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你認為他的意思是不是:「凡跟隨自己肉性引誘的人,決不能得天主的歡心。」— 兩者有什麼分別?

福音

1.    耶穌復生拉匝祿的事件,如何指向耶穌的話:「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著」? 試比較耶穌這一句話:「解開他,讓他行走吧。」,跟梅瑟跟法郎說的:「讓我的人民離開埃及。」。

2.    如果死亡之後,並沒有生命,你會有什麼感受? 但耶穌已經戰勝了死亡— 這對你,有什麼意義? 在這些讀經中,我們聽到勸告,當面對「死亡」的時候,要選擇「生命」。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

祈禱

主耶穌,祢為我們而落淚。當我們的手被捆綁、當我們的面目被布條纏著請將我們釋放,讓我們自由地跟祢、聖父及聖子同在一起。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