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1月8日星期六

主受洗節 (1月9日)

在東方教會,主顯節是強調神學上、而非歷史上的意義:天主降生成人,向人類揭示了自己。事實上,基督的整個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顯示,而祂受洗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事件。

基督受洗、顯露自己的身份— 這個重點未有被西方教會完全遺忘,不過只成了禮儀中的一角:在羅馬彌撒經文中、聖誕慶期的福音中、在1928年出版的祈禱書中、在經課的讀經之中。

相信新版禮儀年曆的校訂者,也不會重新將基督受洗的重要性,變得像東方教會一樣,他們將這紀念放於主顯節當天。但為西方信友,賢士來朝的故事實在太根深柢固了。

現在的禮儀年曆,基督受洗是在16日後的主日 (假如此主日沒有碰巧為主顯節的話);假如碰上主顯節,那就在之後的星期一慶祝。

因此,這個慶日重獲多一點尊重,我們該為此高興的。這個慶日加強了西方聖誕慶期不單歷史上、更是神學上的意義。

依撒意亞先知書 42:1-4,6-7

這段讀經,是第二依撒意亞的第一首僕人詩歌,它被放入基督受洗的福音章節之中。主受洗時,天上的聲音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就是回應了「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42:1)

「我所喜悅的」一句,也可被翻譯為「揀選」。而阿拉美語原文中,「兒子」這雙關語也可被翻譯為「僕人」,有些聖經的翻譯也用了這個版本。

留意,瑪竇福音12:18有一個公式去引用依撒意亞42:1-4,解釋了耶穌叮囑被祂醫治的人不要告知其他人;此處的重點是23節的依撒意亞預言。

這裡說的「僕人」,原本意思甚具爭議性。有些人認為是指整個以色列國、有人說是某些剩餘的忠信者、還有些認為是個別人物— 先知自己,或一些從前的君王、先知,又或者,是將來的一個默西亞形象。

其實,我們在這裡並不需要考究原本的用意。在今天的禮儀,就像福音中的,在耶穌基督受洗時,揭露了祂自己就是這個僕人。
詩歌的較後部份說關於僕人的工作:為世界帶來平安、成為以色列的盟約、成為異邦的啟示、使盲者復明、向俘虜宣告自由。

這都很適合用於簡介耶穌在世的工作,我們在此時、及四旬期開始時都會讀到。耶穌基督的行實、說話,就是顯示了給我們知道,天主的僕人是怎樣的。

聖詠29

某程度上,這首聖詠就像我們看過的其他「加冕聖詠」一樣,慶祝天主的王權(「上主永遠高坐為王。」);但聖詠的內容卻有著不同。

第二段落可見,這首詩歌原本是外邦人用作讚頌迦南的雷神「巴力哈達」(Baal-hadad)。它的組織相似迦南的詩歌,被稱作古代敘利亞(Ugaritic)的文字。

如果這真是詩歌的源頭,那麼它肯定被「受洗」了:雷鳴成了天主顯現自己的威能— 祂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

現在當禮儀用到這首聖詠,它又再被賦予另一個意思:「上主的聲音響徹水面」— 那就是耶穌受洗時,天主的聲音。

因此,這聖詠成了一首慶祝的歌詠,頌讚天主在耶穌受洗的時候,顯露了自己。


宗徒大事錄 10:34-38

這段讀經成為宗徒大事錄其中的一段宣講辭,那就是,早期教會福傳的演講。這是很重要的一段讀經,因為這是福音以外,唯一可以參考關於耶穌受洗的經文。

就如馬爾谷和若望,在記載耶穌事跡的開端,就是祂受洗的章節。當祂受洗時,祂被傅予聖神,為預備祂傳教、醫治、驅魔等工作。留意,耶穌的歷史,被記載為天主一連串的行徑。

是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宣講和平的喜訊、是天主令基督傅了油、是天主在祂內施行奇蹟。
很多時也有人認為,耶穌基督所宣講的訊息,跟早期教會所宣講的有所不同:耶穌宣講天主的國、而教會則是宣講耶穌基督﹗

兩者的確有著形式上的分別,但內涵其實沒有分別。

當耶穌宣講天主的國、驅魔、病治的時候,透過祂的說話、工作,證明了天主在末世時期的臨在和工程。

而當教會宣講基督,就如這讀經所說的,我們就是宣講天主在耶穌身上所施行的工作、說話。

教會正正就是宣講:耶穌是天主的行動、祂顯露自己的救恩。在基督受洗時,天主開始在基督身上顯露自己。


瑪竇福音 3:13-17

在兩方面,瑪竇記述的基督受洗跟馬爾谷不同— 瑪竇大概馬爾谷以的記述為藍本。第一,是耶穌跟若翰洗者的一小段對話。瑪竇加進此對話,可能是因為他認為耶穌受若翰的洗禮,難以令人接受。

很多人認為,瑪竇的疑惑在於,耶穌是完全無罪的— 祂既無罪,祂怎可以接受一個赦罪的洗禮?

但這裡敘述並不是關於耶穌的無罪;重點是在於耶穌跟若翰兩位分別是什麼人:「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

在我們早前關於若翰洗者的討論 (聖誕日間感恩祭的讀經);有一派 「浸禮」學派的人,認為若翰才是帶來天主圓滿啟示的那一位,跟基督教會不同。而這個學派,及耶穌受洗的故事 (在歷史上,的而且確有發生過),讓基督徒有點尷尬。

表面上看,耶穌既要接受若翰的洗禮,那即是說祂自己也承認若翰洗者比祂更大— 這也成為哪些若翰「浸禮」派別的信眾,反對基督徒的原因。

當瑪竇解釋耶穌受洗時,他加上了一段對話,讓耶穌說出了原因:「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 這句話喚起了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42:6:「我,上主,因仁義召叫了你。」— 就是說,要滿全天主在救恩史中的目的。

因此,耶穌洗禮的記述中,祂回答若翰的話,更為突出了祂僕人的形象。耶穌接受若翰的洗禮,是天主的計劃,因此耶穌更被彰顯為「天主的僕人」的身份,現在祂正式履行天主給祂的任命。

瑪竇第二個改動,是天上傳來的聲音。瑪爾谷記載:「你是我的愛子」,這話是直接對耶穌說的。這表達了洗禮是耶穌自己的親身經歷— 天主召叫祂開始祂的使命。

瑪爾谷有意這樣選材,加進他的福音中,因為他要向讀者解釋「耶穌基督是誰」,而不是要寫一部記錄耶穌生平的傳記。

但瑪竇想要說清楚,耶穌受洗就是向教會顯露祂究竟是誰:祂是天主的僕人,祂降生成人,就是要完全祂作為僕人的使命— 如第二依撒意亞所描繪的。


歷史、文化背景
福音中其中一個最肯定的歷史事件,就是若翰為耶穌施洗。但是,每部福音都以不同的解釋、影響去記敘此事。

季節
在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有兩個季節:雨季 (九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及旱季 (五月上旬至九月上旬)。在雨季,人們會留在家中。旱季時,人們會出外— 這是當時地中海一帶的重要活動。人們出外,喜歡看人、也被人看。在這方便,耶穌及祂的門徒都是典型的地中海人。

既然耶穌跟當時受洗都人可以浸在約旦河中,那時應該為旱季之始;約旦河儲存了雨季的水份、燦爛的陽光令河畔溫暖明媚。

在瑪竇福音中,耶穌的傳教生活中有一個旱季— 祂在逾越節死去,那是一個收成的節日,在旱季之始慶祝。在若望福音,耶穌的傳教生活經歷了三個旱季,因為記載了祂三次上耶路撒冷,遵守春天的逾越節。

耶穌的身份
瑪竇記載,天空中有聲音說:「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其實,在福音的首兩章,他不是已經說過這一點了嗎?
要記住,在當時「重視榮耀」的社會,一個人要時刻提著他的榮耀。

在主受洗的事件中,所有在場的人都見證著天主公開地顯揚祂跟耶穌的「父子」、「守護者與僕人」的關係。如果沒有這個公開的明認,耶穌不能夠開始祂的傳教事業。儘管如此,耶穌的鄰人還是懷疑:「他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他的能力是從哪裡來的呢?( 13:54-58)

「洗禮」的重要性
教會最早期的基督徒覺得,耶穌要接受若翰的洗禮,是一件尷尬的事。而若望解釋,若翰的洗禮是為了使人悔改 ( 3:11)。耶穌既然比若翰強,祂當然不需要悔改的洗禮。

瑪竇用了兩個解釋去免除以上尷尬。第一,是從天傳來的聲音— 這跟三個關於耶穌受洗的記載一樣。在希伯來文聖經中,這個聲音被稱為「聲音的女兒」(bat qol),亦即是天主說話的「迴音」。

在瑪竇福音中,這把聲音說明了,耶穌受洗是因為天主的意願。天主樂意看見耶穌的服從;同時,基督徒也應該服從於耶穌基督。

第二個解釋是瑪竇獨有的,是耶穌說祂要「完成全義」。有學者將這解釋為,耶穌跟許多其他人一樣,因為若翰的宣講的甚覺好奇,於是到約旦河去見他。若翰的宣講也使耶穌感動,也是祂的心有所改變。

耶穌的職業是一個匠人。沒有證據顯示祂曾經佔過客戶的便宜,祂該一直都具專業操守,像若翰所宣講的「結好的果實」。耶穌領受洗禮,是為了取悅天父。因此,祂成為了若翰的門徒,也去施洗。(看若望福音 3:22記錄耶穌的施洗;然後對比若望福音4:1-2,後期的基督徒否認這事)

為西方的信友,大概會感到很意外— 原來耶穌也要逐步發現自己的召叫、辦別天主的旨意、尋求祂的使命。耶穌的信仰幫助了祂作決定。我們的信仰又可以怎樣幫助我們?

愛子
為什麼來自天上的聲音要隆重地宣佈:「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聲音向在場的人宣示這個訊息。

那麼,其他的人呢? 當然,全人類都應該知道耶穌是天父的愛子。依撒意亞說,默西亞會讓盲者復明,福音證明,耶穌的確做到了。但,祂只醫治了幾個盲人,他們當時正在祂身邊。但是,在其他地方、其他時空的盲人又如何? 我們該這樣去看:透過天上傳來的聲音、透過基督施行的奇蹟,天主讓我們看到,祂永遠只會做好的事。祂不是將說話寫在星辰、天上,讓我們觸摸不及。祂不是對盲人傳達一個沒人情味的訊息:讓世界上所有的盲人得到醫治﹗

天主不是將人看成為沒個人身份的群體。祂每次醫治一個人、教導一個人,特別是那些親近祂的人。天主向我們每一個說:耶穌基督是祂的愛子。每一個人,只要相信耶穌基督、接近祂,我們都可以復明。當然,我們都要走近耶穌,將祂視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現在就這樣做吧﹗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天主揀選的那一位,主要使命就是將天主的救恩帶給世界。依撒意亞怎樣說,這位被揀選的人會完成他的使命? 教會又怎樣幫助基督去完成這使命?

2. 也許你沒有洪心壯志要照亮全世界,但有什麼角落,你可以帶來光明的嗎?

讀經二
1.      在約旦河畔,我們第一次看到天主為全人類的救恩計劃。你常常知道天主為你的所有計劃嗎? 試討論: 聖神如何在某些時候、向某些人、披露某些真理?

2.      以色列民是不是不再有什麼特別身份了? 你認為伯多祿會怎樣解釋在天主的計劃中,以色列民的位置?

福音
1.      比較賢士來朝及耶穌受洗的事件,他們都是為了顯露一些訊息嗎?

2. 耶穌受洗的時候,天主聖三是否臨在? 你認為天父及聖神是不是在耶穌整個生命中,都跟祂同在、甚至在十架上? 這樣的想法,如何幫助你去感受天父和聖神? 你認為祂們常常跟你同在、就算在最果難的時候嗎?


祈禱
主,我們在荒野中呼喊。此地實在太崎嶇、太荒涼﹗直路也變得彎曲、深谷令我們困惑、高山阻擋去路。主,請給我們光明。請照耀萬民。扶助我們。釋放被囚的人,引領黑暗中的人走出陰霾。

2011年1月3日星期一

主顯節 (1月2日)

主顯節這個慶日,由東方而來,原本是紀念主耶穌受洗;這是祂第一次「顯露」自己的身份。日後,例如加納婚宴,也是祂顯露自己的時候。

當此節日傳到西方,就跟聖誕節扣上了關連,也成了紀念賢士拜訪嬰孩耶穌的節日。

然而,主顯節的解釋,為西方確是獨特的。賢士的拜訪,標記了天主向外邦人顯示自己,如羅馬彌撒用書所寫。而近代的選經嘗試將這個節日的重點,再放於天主在基督身上顯示了自己,及與此相關的主題。

依撒意亞先知書 60:1-6

這經文的原本意思,第一部份,是歡呼依撒意亞先知書40章的預言得到實現— 以民被流放後回國。光明已經到來,揭露了天主的光榮。

第二部份預言末世的日子,普世萬民都會來到耶路撒冷,聖城會被重整。

當這段選經被賦予基督論的解釋,就更為適合於主顯節這日子。

第一,聖言降生成人,代替了以民從巴比倫回國的事件,彰顯天主的救恩。天主在基督身上啟示自己,真的,光明已在黑暗中閃耀,天主的光榮在世界中升起。

當列國萬民回應這個啟示,就如賢士的旅程所預示的— 末世時候萬民湧到希雍的預象,也實現了。

這段舊約經文,明顯為瑪竇福音第二章賢士來朝的記載著了色 (黃金和乳香!)。而且也繼續影響瑪竇記載以外,傳統對於賢士拜訪的流傳。(例如:國王、駱駝…)

聖詠72

這首聖詠應該是為達味王所寫的加冕歌詠。

理想地表達了希伯來帝制的偉大,對比別國當權者的暴政,聖詠描繪著君王是正義的來源,他憐恤貧窮百姓。
不過,其實在《漢摩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中也有相似的描述。

在第三段中誇張的用語,描繪眾王從遠處到來— 朝拜達味,猶大的君王— 這只是詩情畫意地表達猶大人民的希望,期望這位新的君王會令他們成為偉大強國。

聖保祿宗徒致厄弗所人書 3:2-3,5-6

讀經綜合了讀經一的兩個主題: 天主在基督身上顯示自己 (「就是藉著啟示,使我得知他的奧秘」),及在默西亞的時代,外邦人會參與在救恩之中(「外邦人藉著福音,在基督耶穌內,與猶太人同為承繼人,同為一身,同為恩許的分享人」)

致厄弗所人書是由保祿自己,或是跟他最接近的弟子或後人所寫的,當時宗徒的工作已是對教會內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所作,在他的傳教事業中時常宣講的,是這已經達成的事實。

瑪竇同樣是這個目標的獲益人(雖然他對於法律的看法非常不同),正正由於保祿成功的宣講,瑪竇可以用賢士的故事來象徵福音的普世幅度。

瑪竇福音 2:1-12

這個大家熟悉的故事,以許多不用的元素去湊合而成。

1)     首先,是初期基督徒的宣講— 耶穌基督是達味的後裔,祂是堪當成為猶太人眼中的默西亞。這個宣講,進一步解釋,耶穌在達味之城,白冷出生。(這個傳統是瑪竇和路加都同意的)

2)     此外,瑪竇和路加都同意,耶穌誕生的時期,是在大黑落德為王的末期。

3)     民間流傳關於黑落德的性格,及他精神病般恐懼自己的王位會被篡奪。

4)     在廣泛的希臘化信念中,他們相信東方是智慧的泉源。

5)     「星」時常都是默西亞的象徵。意外地,在這個關連上,瑪竇沒有用到戶籍紀 24:17。那段章節在死海古卷中是很重要的,在瑪竇記載之前,它必然已影響著賢士來朝的流傳。
6)     同樣沒有明顯地引用了舊約經文,是在賢士送上黃金、乳香、沒藥的部份,我們可見,這是從讀經一及聖詠72而來的。我們可以肯定,那些舊約經文影響了新約這些故事的構成,瑪竇卻沒有選擇去引用這些經文。

只有在米該亞先知書的公式引文,可以大慨肯定歸因於福音作者,雖然這樣的引用在劇中人物上,是不常見的。

賢士為外邦人這個思想,早在「額我略聖事叢書」(Gregorian Sacramentary)時已經被強調 (看羅馬禮儀經文中,今天的主題),雖然在聖經中沒有被提到,但肯定跟舊約聖經有所關連。

歷史、文化背景

其實,所有人的出生都大概類同,古時的傳記作者,如Plutarch,常常為偉大的人物「創作」特別的起源、奇異的出生故事。

雖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課題,但學者均同意,瑪竇也美化、修飾了— 這位因被稱為「猶太人的君王」而被處死— 耶穌基督出生的故事。( 7:37)

賢士來朝的故事,是看似有理的歷史、加上文學創作的記述。

東方的賢士
在賢士來朝的故事中,希臘文「magoi」一字,現代被翻譯為不同的名稱:「智者」(太過概括)、「王帝」(不對的)及「占星學家」(一方便是對的,但跟現代的占星迷信混淆了)。在New American Bible的新約翻譯中,重新採用了「賢士」這個翻譯。

在耶穌的時代,Magi(賢士)是一個極高的階級、政治及信仰上的顧問;為米提亞(Median)和波斯(Persian)的君王提供勸諫。(地理上大概是現代的伊朗及伊拉克)

歷史記載,賢士抗拒馬其頓菲立普提出的帝國主義,和亞歷山大大帝去征服古時的近東。

在希臘人眼中,波斯人是頹喪及軟弱的。當然,這令波斯人深深不忿。

事實上,如波斯的先知所說,就像達尼爾神視的四個王權,君王一個比一個頹廢 (巴比倫、米提亞、波斯、希臘);先知們都渴望修復一個真正的波斯王權。

這個歷史事件,成為了第一世紀的地中海人們的共同記憶 。明顯地,賢士們為東方的君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瑪竇也當然熟悉這個故事。

瑪竇的賢士
假設瑪竇所取材的「原本」關於賢士和耶穌故事,賢士們觀察星象,看見了耶穌的星象、追隨那顆星去到朝拜祂,然後離開。瑪竇如何重寫了這事件,去設合主耶穌的誕生?

從帕提亞(Tiridates)的故事獲得靈感,瑪竇放了一個非常合適的政治轉點在耶穌的故事上。眾人都知道他們世紀以來都反對西方 (當時是羅馬)的帝國主義,東方的賢士展開旅程,尋找新的「猶大君王」。

賢士所宣揚的訊息,迴響更遠於以色列之範圍、達到整個古時的近東。這個嬰孩是新的、君王中的君王。這裡要開始修復東方的王權。那個善於奉承、殺人無數、專制的傀儡國王— 大黑落德— 的確有理由驚惶不安。

而且,在福音中說到,賢士來訪就像說這個新的東方王權,令他們從西方中釋放,這位新生王不是從高等份子而來,而是在一個貧窮、謙虛的村莊 (白冷),這個不特別偉大的地域(猶大) 這讓黑落德更感不妥。

基督徒的傳統,放了很大的著眼點於賢士來朝、耶穌的「顯露」自己,也有很多的象徵主義、豐富的解釋。

我們需要記得的是,這個故事的重心,就像許多其他的聖經故事一樣,是發生在歷史、真正的政治環境之中,但透過人的力量去選材、用不同的角度去敘述。

列國的光明
這個星期我們會聽到,唯有基督是萬民的光明、世界的光明 (讀經一)。耶穌基督的教導、祂的生平、祂的死亡及復活,都是天主向每一個人啟示自己,沒有人被例外。

基督宗教給予世界很特別的啟示。耶穌基督的苦難,清晰地彰顯了什麼是愛,並給予世界一個答案— 天主從而進入了人類生命的底蘊。祂沒有拒絕像我們一樣受苦、祂甚至願意在罪惡之下受苦、被侮辱、被殺死。祂成為了萬民的光明。不是似其他的光一樣,也不是要熄滅其他的光,而是最獨有、最強烈的光芒。祂的光明,將力量、深度給予世界所有在照耀的光芒。

所以,什麼宗教是第一的? 天主教徒應該努力去尋求最後的位置、成為所有人的僕役。如果要問為什麼,那答案會是,在主顯節,我們見到一位最微小的嬰孩,成為了萬民的光明。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縱然黑暗籠罩著大地,光明與榮耀也來到耶路撒冷。依撒意亞想令以色列人醒覺。你意識到天主在你生命中的行動嗎?

2.      耶路撒冷有自己的光明嗎? 列國萬民為了尋求她的光明、還是基督的光明? 你認為今時今日,有什麼原因令到人加入教會?

讀經二
1.      什麼啟示照耀了全世界? 為什麼一顆星,成了故事重要的部份?

2.      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現在卻藉聖神 人們在什麼時候知道,天主想要拯救所有受造物,而不是一個特選的民族? 你認為天主想要保守這個秘密、還是祂想逐少揭露給人們知道? 天主如何在你的生命中工作?

福音
1.      天主為賢士們送來了一個訊息,他們牽著駱駝,走過千山萬水有什麼原因會令你也願意付出這樣的氣力? 這個旅程令他們有什麼得著? 你呢?

2. 試比較耶路撒冷和白冷。比較黑落德和賢士。從而可看出天主揀選的人和地,有什麼特別?

祈禱
噢,耶路撒冷,普世萬民湧來尋找你的光明。我們是強壯、也是軟弱、是君王、也是乞丐、是財主、也是奴隸。請向我們照耀你的光明。讓你的星,驅散我們的黑暗。在我們內成長、照耀。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