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7月10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五主日 (7月 10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55:10-11

讀經釋義(雨水使種子生長萌芽),其實只道出了讀經的一半意思,令人摸不著頭腦。

讀經當然不是為了描述自然生態;而是藉著大自然景物去比喻靈性的事:「雨和雪從天降下從我口中發出的言語」。

這段舊約讀經,為日後新約的「撒種」比喻埋下了伏線;兩者有相似的原素:「就如播種者種子同樣,從我口中發出的言語」。


答唱詠 聖詠 65

在答句中可見,聖詠內容使舊約跟新約扣成連繫。它描繪了相似的類比: 讚美天主、為天降雨露而感恩。

聖經學家對於這聖詠的用途意見不一;有些認為這跟秋季的收成節日有關 (看第三節起始),的確,在許多教會,仍然為這目的而頌讀此聖詠。

不過,作者也可能為了收成的大麥時節而寫這聖詠,因為以下的內容:雨水仍然降下(一、二節)、農作豐收仍在田野間(三、四節)

在這個禮儀週期選讀此聖詠,無疑相當合適。於氣候乾旱的猶大地,雨水是天主慈愛的標記。

羅馬人書 8:18-23

讀經之中,保祿詳細述說了他對一切生靈的看法。就如舊約所述,世間萬物(ktisis, v. 19),在天主創造之初,原是好的。不過,我們成了屈服(20)、「敗壞的狀態」(21)、一同歎息(22)

當然,保祿不是為了風花雪月而觀察大自然,他是一位現實的人,理解「弱肉强食」的自然定律。對於亞當的墮落,他深感惋惜。在今天讀經這番話,他以創世紀3:17為依歸,因著亞當所犯的罪,大地也受著咀咒。

保祿說,因此,所有受造物:「並不是出於自願,而是出於使它屈伏的那位的決意;但受造之物,仍懷有希望」,多數釋義都認為「那位」是指天主,但也有些學者認為是指亞當。如果是指亞當的話,那是因為他令整個受造界都被拖進墮落的境地。

有些學者這段落翻譯為:「世間萬物都是徒勞無功的,不是因為我們做了什麼錯事,而是因為亞當[的叛逆],他令所有受造物都被下降。不過,我們仍然懷有希望,會從罪惡中得到釋放。」

這個希望從哪裡而來? 絕對不是在創世紀三章,而是對於末日的期盼,當新天新地開始之時。因此,天下萬物都在熱切地等待。

就如因著人類的墮落,我們成為了敗壞、可朽壞;而我們對將來的希望,就是全人類得到救贖。

這個等待是關乎全人類的— 熱切地等待天主子女的顯揚」(19),「我們肉身的救贖。」(23)

現在,這個等待已經得到圓滿— 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工程,我們得到聖神的果實。因此,救恩的過程,天地萬物的渴望— 已經展開了。

不過,我們就是要活在「已然」(already)及「尚未」(not yet)的張力之間;受造物仍然痛苦地歎息。(在一些古代經卷,沒有23節「義子」的意思,因為在他的書信中,保祿還有用到「義子」的名份(8:15; 4:5)。在現時,人類的「義子名份」是隱藏的,只有信德的眼光至會看見。不過,在末日到臨時,所有人都會首次清楚地看見。(參閱19節,及若望一書3:2)

全人類的命運、跟所有受造物將被救贖的終極命運,實在十分宏大,但這是真實的嗎? 的確,聖經中的表達手法有點神話化— 例如說,墮落、大地受咀咒、所有的惡果。

真的因為原罪,世上萬事萬物都成了可朽壞嗎? 而人類的救恩,又會否真的令到所有受造物都得到永生?

這一點我們可以重申:原罪破壞了人類跟天主的關係、也破壞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人類要不過於崇拜自然界(像一些浪漫主義者)、又或者只有破壞(污染!)

當人類跟天主的關係得修補,人與人之間、人與受造物之間的關係都會得到修補。在保祿的說話中,我們可以找到理據。

近代的西方思想,通常都著重個人的救恩;但這篇讀經正提醒了我們,天主的救恩,是普世性的,甚至擴展至所有受造物的層面。


瑪竇福音13:1-23

福音短式將耶穌所說的撒種比喻濃縮,關於比喻的教導、討論 (1317)及撒種比喻的解釋(18-23),都是後期加上的內容。至少,大部份(雖不是全部)聖經學者都同意這一點。

這個論點,因著後期被發現的「多默福音」,就更為有力。如果看短式的話,也許更接近耶穌原本的說話。

如果要明白短式的意思,我們必須要清除我們腦海對於「撒種比喻」一些根深柢固的「解釋」。我們需要著眼的,是豐厚的果實,而不是不結果的種子。

比喻的高峰在於最後,就如耶穌所說的許多其他比喻一樣,結果往往出人意表、而且叫人難以置信— 獲得百倍果實,實在是近乎夢幻之談。在當時農作系統,農夫最多只有七倍收穫、得到十倍已經是意料之外。這個比喻的重點,在於:「成功結果的種子,獲得奇蹟般的百倍果效。」。完全不是要我們著眼於死掉的種子。

要留意,耶穌說的這個比喻並不是順手牽來,而是巧妙地配合祂及聽眾當時的情況。耶穌的傳教事業,當時也許不算大成功— 只有小數人忠實地跟隨祂、當權者一直仇視祂、也有許多群眾誤解祂。就算一些祂最親近的徒弟,當耶穌的說話令群眾覺得生硬時,都離開了 (6:66)。不過,耶穌十分肯定,祂的事業會令到天主的國得勝。

對於比喻的解釋 (1823),配合了傳教的處境;大概是用於馬爾谷當時的希臘文信眾。作者想警告他們,要成為門徒,必須要堅忍。

解釋的最主要的部份似乎是馬爾谷加上的,雖然,這也是從當時口傳的耶穌教導而來。原本,那後內容大概不是跟比喻扯上關係,而是講論透過耶穌的說話、行動,展示了天國的面貌。

對於耶穌的比喻,馬爾谷有他的一套理解。他認為,耶穌說比喻是為了讓不信、心硬的人感到混淆,猜不透耶穌想說的意思。

為外人聽來,耶穌的比喻好像謎語,只有門徒能夠理解;而他們也只有待耶穌死亡、復活以後,才真正明白祂這些一切說話的意思。

這也是馬爾谷的「默西亞秘密」,在耶穌在世上生活時,祂的王權是隱而不宣的。當祂戰勝了死亡、光榮復活化後,祂名正言順地獲得了默西亞的尊位。

這並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馬爾谷所宣揚的基督論;他大大地宣揚耶穌所行的奇蹟、對於十架的描述是最少的。

瑪竇由馬爾谷的資料取得比喻、解釋等資料,他沒有改變許多內容。不過,在中間部份,他倒是作了些轉變,而也是我們最需要留意的長式部份。瑪竇所作的修改如下:


(1)   11節:馬爾谷所述的是:「天主國的奧義只賞給了你們」,而瑪竇說:「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事實上,路加也用了類似的說話,這證明了路加及瑪竇在此部份,都參考了另外的史料。

(2) 12節:瑪竇取了瑪爾谷福音4:25,內在這裡。

(2)   13節:瑪竇將瑪爾谷的「為了」(scandalous hina) 改成「因為」(hoti)

(3)   1415節:我們現在的章節加插了依撒意亞先知書6章,其實在13節已經暗示過了。近年,更多學者認為這是後人加上去的。


(5) 1617「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是Q原始資料而來的。(同樣:路10:23-24)

要明白瑪竇福音的神學思想,我們可以越過第四點,而只看只他幾要點。瑪竇對於瑪爾谷原文的修改,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當時的信眾(即教會)是見證了新的啟示的人:他們所期盼的舊約預言,現在得到圓滿達成(17) (2) 舊約的以色列民會拒絕耶穌的啟示,因此,他們也會被天國所拒。

瑪竇所作的一切修改,是有他的原因。上主為以色列的工作已告圓滿,於是,在教會跟猶太會堂之間,當時起了激烈的爭論。


歷史、文化背景

我們需要用文化的處境去理解比喻的意思。在古時,人人都知道說比喻的人是說絃外之音,內裡其實另有所指。

播種的人
在今天的比喻中,第一個問題當然是:誰是播種的人? 在古時的農作系統,應該先播種、後翻土(plowing),耶穌所說的比喻,播種的人似乎有點愚蠢、徒勞無功。如果播種的人是地主,農民聽到這個比喻,都一定會大為鄙視這樣播種的人,因為沒有人會如此浪費種子的。

如果播種的人是租戶或日薪工作者,農民大抵會同情他。他努力地播種,卻因為情況艱難、浪費了許多種子。

收成的奇蹟比率,給了我們引子去明白誰是播種者。據當的農作情況,普遍會期望四、五倍收成。三十、六十甚至百倍收成,簡直是妄想。

如果地主知道這樣的「百倍收益」,對於農民當然不是喜訊— 而當時耶穌的聽眾之中,幾近九成半都是農民。

不過,如果播種者是農民的話,耶穌的話就是喜訊了:他們會獲得百倍的果實;足夠他們交稅、預備明年的種子還可以養活全家人。

而且,這很明顯,不是人力可令收成豐厚,而是天主的工作,明顯地,比喻說出有「其他的、更高的」力量。比喻說的是播種、農作,但事實上是要跟貧苦的農民說,天主必會照料他們。

「圈內人」、鬥爭
這個比喻為我們透露了第一世紀的農民生活。耶穌說,比喻是為了門徒「圈子內」的人去說的(1016)

正常地說,「圈內」的人包括自己的家人(包括傭人、奴隸)、姻親家人、朋友。其他的人,就算是同一鄉村的人民,都算是「外人」。當然,這些人際關係也時有轉變。例如,當鄉村受到攻擊,大家也會聯合起來成為「圈內」人,一起對抗。

村內的同鄉,也有時會來自其他的村莊、住客。納匝肋人耶穌在葛法翁有他的住所(2:1),而在葛法翁首先開始跟隨祂的人,如此爽快地回應耶穌的召叫,證明他們該是屬於耶穌在葛法翁同圈子的人(對應看 :18-22)

這些「圈內、圈外」的討論,也許令到我們現代的信友感覺刺耳;我們想像的門徒社群該是充滿和諧、友愛的(2:42),只有反對他們的人才會跟他們抗衡。在當時的中東文化,就已經有仇恨、抗爭,也影響了人們的行為。

現代人跟中東古人的分別是,現代人通常特意避免正面的衝突。仇恨、競爭都在背後發生、盡量不讓這些事情見光。

在福音的最後部份(1823),瑪竇為耶穌的比喻作解釋,他說種子是「天國的話」,人們要聽從、明白、再跟據那些話作出行動。只是說是不足夠的,必須「行動最實際」。

信仰的時節
在這個近乎仲夏的主日,聽這篇讀經,的確讓我們想起大地的美麗— 金黃的收成、春天的雨露、雀鳥展翅、動物、山野、平原有眼看見的人,真會感受得到。

在讀經一,天主用了季節、雨露去展示祂的慈愛恩澤。

天主說,就如雨和雪降在地上,會施行滋養、使大地生長、然後回到天空祂的說話並然,會令到世間所有生物感到肥沃、豐沛。收成將會十分豐厚,就如答唱詠所說。

保祿說,直至現在,所有受造物都一同歎息、同受產痛(讀經二)。人類就如種子,在生活的中伸展、突破,在暗淡無起的泥土之下掙扎,以期望衝出地面、看見基督的光耀。

這樣豐富的圖像,是否都可以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上嗎? 我們是不是都在痛苦呻吟、極其渴望天主的滋養? 我們有沒有為天主奉獻時間,感受祂的愛情? 我們在主日聆聽了聖言,是不是在星期一已經忘記得一乾二淨?

耶穌為我們展示了一些我們需要改變的東西,好去接受祂為我們預備的禮物(福音)。也許我們是淺薄的土壞、石地也許荊棘使我們窒息。這真令人灰心。難以我要「扮」作好土壞? 不是的,我們只要成為自己,天主自會成就一切。印度詩人泰戈爾如此說:

「雲層謙和地坐落天空一角,
        早晨卻讓它們披上光芒。」

成為謙虛的一位。參與在世間萬物的演變之中,長開你的葉子、盡情地吸收陽光。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依撒意亞說:「雨和雪從天降下,灌溉田地,使之生長萌芽。」,這句經文有許多需要拆解的地方。創造是神聖的嗎? 天主聖言有什麼工作? 天主有什麼說話像雨和雪? 對你有什麼影響?

2.      雨水令種子生長— 如果用在天主恩寵之上,又如何? 在你生命中又有什麼解釋?


讀經二
1.      「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歎息,同受產痛」— 產痛是無可避免的,為什麼? 痛苦不一定都是好事,但有什麼令到苦難變成好?

2. 你怎樣可以幫助於世界的得救? 你也是受苦的嗎? 你有沒有奉獻你的痛苦? 如果生命中有無可避免的痛苦,你如何面對?

福音
1.      耶穌說:「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就是石頭地和荊棘。你的「石地」又是什麼? 你也是被世俗的焦慮、財富迷惑嗎? 這些世俗的事會讓你心中的天主聖言不得生長嗎?

2. 你怎樣成為好的土壞? 在困難、考驗之中你可以成為好的土壞嗎? 試提出一些善人、或聖人,他們在困難之中,如何結出百倍的果實?

祈禱
主,請讓祢的聖言在我們之內結出豐厚的果實。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