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9月26日)

我們再一次聚首無花果樹下,反省天主的生活聖言。

亞毛斯先知書 6:1, 4-7

上主日的舊約讀經,講論了社會的不公義問題。今個主日讀經則是斥責個人的狂歡奢侈。這篇讀經跟福音,「富翁與拉匝祿」的比喻形成了適當的對比。

答唱詠 聖詠146

這詩聖詠是「亞肋路詩歌」中的最後一首,他們全都是頌揚天主的奇功妙化。同上,這首聖詠也正好切合主日福音;910節回應讀經一所說,那些奢侈享樂的人,及天主對窮人、飢餓的人、被囚的人的關懷。這個主題繼續延伸至福音讀經。

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前書 6:11-16

這段從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前書第6章選取的讀經,被解讀為教會授與聖品聖事時所用的勸勉。在禮儀中,被晉陞的神職人員會被提醒他們在領洗時的信仰,他們要將這份信仰傳揚出去。受洗跟被被晉陞有著緊密的連繫,因為宣發聖願是圓滿予他們領洗時所領受的聖召。這些「誡命」可能就是任命聖職時所用的 (參照梅瑟任命若蘇厄時的勸勉,在戶籍紀27:19),在此,我們可以看到舊約的任命方式,在當時的會堂、及早期教會都這樣做。

路加福音 16:19-31

比喻的第一部份是富翁跟拉匝祿的比喻,這個比喻成了個著名的故事,講論現世的財富會在天上得到逆轉。這是個極傳統的說教。

就跟聖經中許多比喻一樣,結尾往往是出人意表的— 這裡就有富翁跟聖祖亞巴郎的對話。這部份才是比喻的重點。

富翁請求亞巴郎打發拉匝祿到他在生的兄弟那裡,警告他們。但亞巴郎的回答是,現世已經有聖經,已經足夠讓人悔改了。如果那些看了聖言仍不杷信的人,就算有奇蹟給他們、縱然是死人復活,他們都不會被打動。

這一點,大概就是耶穌講論這比喻的中心。

這個比喻紀錄在連串關於財富的勤言之後,在這之前還有「不義管家」的比喻,路加 (顯然,編寫禮儀讀經的人就是他) 讓我們留意傳統教導的部份— 在天國,現世的富有跟貧窮將會調轉。

由於比喻的第一部份是傳統的價值觀,如果因此而建立一信條,說永生就是躺進亞巴郎的懷中,這是不對的。

歷史、文化背景

在耶穌基督的時代,人們的文化背景相信,生命中所有美好的事 (田地、財富、名譽、血、體液... 等等) 都是有定數,而且已經早被分配了的。他們普遍相信:除了被注定的外,不會有更多。

去爭取更多美好的事物、讓生活持續的進步... 是完全不該有的思想。當一個人賺取更多,都會被懷疑他取去了別人的— 縱然他不自知— 但他都是「偷去」了別人的東西,這是可恥的。

(在「失去一個銀幣的女人」及「失去一隻羊的牧人」比喻中,他們都必須去向村民交代,那銀幣及亡羊是他們尋回的,而不是偷取了別人所擁有的。

這就是在當時地中海區域對於「富有」跟「貧窮」的看法。如果你是有錢的,意思是你擁有許多的資產,而你不用工作去賺取更多。匝凱,在他所生活的區域,他是稅吏之首,他聘請其他的稅吏去徵收稅項,而他從中賺取某個比率的金錢。他不是親自出去收稅的。

在當時所指的「窮人」,是暫時失去了基本地位的人,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乞丐,但這也是暫時性的。聖經常常一口氣的提到窮寡婦、孤兒,他們的狀況都是暫時性的。

富翁與拉匝祿
這個比喻包括一個富有、一個貧窮的人。明顯地,富翁的生活非常富裕、衣食豐足。在當時社會,富裕的人普遍有責任去救濟有需要的人。

任何意外之財都應該立即分發出去。(參閱路加福音 12:16-21)。將盈餘留起給自己便是貪心的行為。(12:15)。事實上,在新約裡,假如我們用「貪心」一詞去取代所有將「富有」二字,將會完全適當。

拉匝祿被形容為「貧窮的人」,躺臥在富翁的大門前。他應該是殘廢的、而且肯定滿身瘡痍,加上福音說「只有狗來舔他的瘡痍」,就加倍反映他是一個不潔、受鄙視的人。

說來奇怪,拉匝祿並不是在行乞。如果他不是在乞求什麼,那個富翁又怎麼施捨給他呢?

聽到這個比喻的人都會在拉匝祿身上聯想最壞的境況:他的病代表上天懲罰他。明顯地他失去了社會地位,他不去行乞,那他也就沒法去爭取得地位的可能性。

大門
拉匝祿躺臥在富翁的大門前,這個「大門」有兩個作用:它將拉匝祿隔絕在屋外、富翁在屋內;同時它也可能成為富翁通往外面世界的門戶,如果他踏出去,就可以將豐盛的生活跟有需要的人分享。這扇門相隔開富翁跟拉匝祿的世界,故事一路發展下去,洪溝更大。

財富的逆轉
關於財富逆轉的主題,在古時的故事中常有。這個比喻中有趣的時,兩個主人翁都死了,「逆轉」才及生。這裡是第一個跡象,說明富翁是被

就算到他死了,他還是不明白! 他嘗試用信仰的先祖關係去換取一點優勢,他說:「父親亞巴郎!」,雖然,在這個情況下都不管用了。富翁更為不智地,仍然將拉匝祿視為比他低下的人,他還說:「請打發拉匝祿來! (給我沾點水)


亞巴郎對富翁的回應也就總結了比喻的意思了。貧窮的人受很多苦,現在獲得了安慰;富有的人已經在奢華生活中獲得他的「安慰」,現在就要受苦了。這不是什麼道德教育,這只不過是耶穌山中聖訓,真福八端的教導(路加福音6:20, 24)

穿著華麗的衣服
有一個智者去參與宴會,但他穿得破破舊舊。主人走到他跟前,對他馬虎的打扮很是不滿,還叫他回去更衣,才會獲得歡迎。

於是,這位智者就依主人的話去做。他在河裡洗淨自己、借來穿上華麗的衣服穿好。他再回到宴會,也就獲得熱情的招待。

時近黃昏了,有賓客發現這位智者坐在一角,在撥弄他碟上的食物。主人就走到智者前,詢問他究竟為什麼,要將食物一匙、一匙的,送進他美麗外衣的衣袖裡!

智者也就回答:「你根本不是邀請我來赴宴,你只不過邀請我的衣物吧了! 我就為我的衣物送上你給客人預備的食物!

重點很明顯,又惹笑。而問題就是:什麼比較重要? 是一個人,還是他所擁有的奢飾華物? 這個主人瞎了眼,看不見他客人最重要的地方。

第二個故事,從主日福音而來。一個富翁到了地獄。在世的時候,常常有一個乞丐在他家門前捱餓,但富翁一點也沒有注意到這個可憐人。當他們都死了以後,乞丐被召叫到天堂,亞巴郎的懷中,富翁就在火燄中受苦。他在生時的奢飾華物,救不了他。

看看讀經一所形容,有些富有的人,盲目地享樂,對於民族的崩潰,卻漠不關心。天主形容希雍那些自滿的人「躺在象牙床上吃著羊群中的羊羔,及牛欄中的牛犢他們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天主說他們是先被擄去、流放的人。

如果你在「第一世界」居住,你每天讓自己嬌縱享受的事物,其實比以上故事中的例子還要嚴重得多。世界上極少數的人口,在用著極大部份的世界資源。每天當我們舒適地窩在沙發,沉迷於最愛的電視節目時我們是否都在故意忽視世界正在發生的各種苦況?

也許我們都像那個富翁,永遠不對門外的窮人看一眼。留意,他在死後獲得了他在世生命領他到的境地: 完全空虛、無親無故

富翁也說從地獄中呼叫:「請打發拉匝祿,用他的指尖,蘸點水,來涼潤我的舌頭,因為我在這火燄中,非常痛苦。」,但亞巴郎回答他說,他們之間相隔的深淵太巨大。「那麼,就請你打發拉匝祿到我家去,警告我五個兄弟免得他們也來到這痛苦的地方。」亞巴郎說回答:

「如果他們不聽從梅瑟及先知,縱使有人從死者中復活,他們也不會信服。」

留意聽好這些話,有人已經從死者中復活了,我們會否因此而動心,去施捨、分施給有需要的人,還是我們繼續專心一意,只留意人們的衣著是什麼?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財富」跟「放縱自我」總可以混為一談嗎? 「放縱自我」跟滿足,是否會影響你回應他人需要的能力?

2.      這讀經中說到的人既自滿、又生活舒適,你會選擇他們作為好朋友嗎? 為什麼?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所有時間都投資在需要與慾望上,他會錯失了什麼? 這些人走向一個極端,而德蘭修女走向另一面,你會怎樣選擇?


讀經二
1.      在福音別處,耶穌告訴比拉多:「我到世上來,是為了給真理作見證」,你做過什麼事,去為真理作證? 你有沒有想過:「爭取永恆的生命」,意思是你應該去爭取永生、還是讓天主主動去緊握著你?

2.      「忍耐、溫柔、愛心」對於你為給真理作見證有什麼關係? 你有多忍耐? 溫柔? 愛心?

福音
1.      今時今日,你會在哪裡找到拉匝祿? /她會是怎樣的? 你可否認出,及在意,他/她也是天主所愛的子女? 抑或,你遠遠的目到他們,已經避之則吉了?

2. 有什麼可以幫助你去照顧拉匝祿呢? 將照顧窮人的人,跟讀經一驕傲自滿的人,作出比較。有什麼人是「大碗喝酒,以上等的油抹身」的呢?


祈禱

主啊,請幫助我們發現身邊的「拉匝祿」,不要讓我們因「忙碌」而對他避而不見。請打開我們的眼睛,讓我們看見哪裡有祢滿身瘡痍、饑餓的朋友。請指出我們可以幫助的事,用你的愛感動我們,使我們可以改變有能力去改變的事。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