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0年10月2日星期六

常年期第二十七主日 (10月3日)

再一次,無花果樹召喚我們邂逅天主聖言

哈巴谷先知書 1:2-3; 2:2-4

這幾個章節道出了哈巴谷先知書三個部份的要點。第一,先知向不義的現象吶喊,因他的人民受著外邦統治者的折磨。天主還要沉默多久時間、任由不義橫生,還不作出干預呢?

隨後是天主的答案:祂自會干預! 但時機是在天主安排的合適時間。也許看似遲緩,卻一定會到臨。同時,天主的僕人需要的態度是信德,義人應該因他的信德而生活。

這裡所用到的「信德」二字,由原文(‘emunah)翻譯而來,意即堅定不移地忠於天主的法律;就算有時看似「血本無歸」時,都滿懷信心。這個字辭不論對谷木蘭的盟約、還是新約,都十分重要。

在谷木蘭的哈巴谷先知書註解內說到:「這樣 (我們的教導) 指所有遵行法律 (這裡指谷木蘭團體的法律)的猶太人,因著他們為天主的工作和信德,是正確地闡釋了法律[就是,這個教派的始創人,正義的導師],天主會在審判之日善待他們。

在這裡,信德的意思已經包含新約的意味— 是個人的信任。對比《羅馬人書》1:17及《迦拉達書》3:11,當中已經表現了谷木蘭團體所勾畫出的:,對於無信的人,天主在基督內一定會有正義的行動。

因此,哈巴谷先知書2:4,就是聖保祿關於成義的主要教理:他的講論是從哈巴谷先知書原本意思而來的。希伯來人書10:38重提較接近原文的思想。就此作者而言,當在逆境時仍繼續依賴天主,就是信德的復甦。


答唱詠  聖詠95

聖詠95首包含兩個部份: 第一是召喚大家敬拜與讚美天主,第二部份警告人民不要將天主聖言棄而不顧。希伯來書的作者(3:7-4:13)就是用了這部份,詳細述說了有關當時他教會的情況。當時,該教會的信友沒有在基督徒生活中更新自己,反而日益腐敗,就像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懈怠起來 的時候。


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後書 1:6-8,13-14

雖然此書信在保祿的文集之內,但幾部「牧靈書信」很多時都被推測為「後保祿」 (deutero-Pauline) 寫成的,也許是當時他的學生,為著保存保祿的教導而紀錄。

以下兩點可以讓我們反思後宗徒的景況:

        (1) 傳遞牧職的神恩時,是透過覆手祈禱,而不是直接的啟示,像得撒洛尼前書所說的 (「天主藉我的覆手所賦予你的恩賜」)

        (2) 宗徒的訊息被整理成「一系列動聽的話語」。但他們可被視為合理的,也是必需用於切合當時變化中的社會環境。當時宗徒的人數減少,繼而沒能力再以人傳人的影響力去控制神恩的傳遞,就像保祿在《格林多前書》所說的。至於致弟茂德的書信— 因此,所有承繼宗徒職務的人— 不單只要確保宗徒傳統的傳承,還要重新消化、考量加上生命的目證,切合地套用於當時的社會環境中。這些見證,就如書信中所說,會「為福音.. 共受勞苦」。

路加福音 17:5-10

「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這個請求,是宗徒們聽完耶穌說提防誘惑的教導後,他們立即提出。福音中第二部份的比喻,跟信德的講道有著關連,因為耶穌要教訓門徒,縱然求得超乎的信德、忠實的為天主工作,也不應該討價還價,想爭取回報:「你們也是這樣,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歷史、文化背景

在當時的地中海一帶,耶穌不單些是一個「老師」,他更是一個宗教派別的「始創人」,祂召選門徒、跟隨者,建立自己的「宗派」。這裡是耶穌對於自己宗派的追隨者,亦即門徒,所作出的要求:


忠誠
在新約,常常被翻譯為「信德」,其實更好說,是「忠誠」、「可靠」。耶穌所創立的宗派,是講求更新以色列,要求門徒忠信於祂、及祂的計劃。說起耶穌這個要求,就像祂曾對門徒說,當面對抉擇時,門徒要愛耶穌,多過家庭、家族… (路加福音14:2, 5-26)


寬恕
在路加福音17:3-4 所用到的「罪」與「寬恕」,讓讀者想起「浪子回頭」比喻,這個比喻在兩個章前才出現過,大家應該還有印象。門徒應該是富於憐憫之心,就好像比喻中的父親,充滿憐 (路加福音6:36)。只要罪人肯回頭,他們就應該作出寬恕。


「一無所缺」的僕人
在古時候的中東,每個家庭都一定會有傭工,縱然是相對較窮的家庭,至少都會有一個僕人。最貧窮的家庭甚至會將自家的小孩子派遣到別家當僕人,以肯定孩子們起碼得到養活。

在這個比喻中,明顯地,主人只有一個僕人,他要照料田地、還要為主人煮飯。故事的要點非常直接:好的僕人履行主人吩咐的職務。主人永不需要因僕人完成了預期中的工作,而向他致謝。

大部份的翻譯都把耶穌最後的勸告譯得混淆之極:「既做完吩咐你們的一切,仍然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我們不過做了我們應做的事。」… 是「無用」嗎?

事實上,希臘文用到的形容詞是「一無所缺」。新版的英文聖經翻譯時也用了這個意思:「我們是僕人,不值得任何讚賞。」

我建議的這個新詞 (「一無所缺」的僕人),反映了耶穌 (他當時用阿拉美語很多時都表達過了的,「語帶雙關」的幽默感。明顯地,這個僕人絕不是「什麼也做不了」的人,同時,他也明顯「一無所缺」,因為他已盡了職務。

耶穌所要求的寬恕、忠誠、交出對權力的渴求仍然挑戰祂現代的信眾們。


什麼是「信德」?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11:1) 答案就是如此簡單! 究竟實際的意思是什麼?

嘗試回答吧:你有沒有懷疑過,以下這些城市是否真的存在? (縱然你自己未踏足過這些地方) 莫斯科、加德滿都、東京你約朋友們晚餐時,可有懷疑過他們是你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物? 如果你相信,那代表你其實也懷有信念:相信一些未見過的人或事。你是有信德的人。

這個最簡單的意義已經不用解釋了。對,我相信我的脾臟存在,那又如何呢有許多人也相信「天主存在」,但也有許多人回應說:「那又如何?」。也許,要相信天主的存在,需要比「簡單的信德」更甚的一些東西

那樣「更甚」的東西,也許就是「關係」。當你有一個十分信任的朋友,你會相信他/ 她真的會有友誼所包含的誠信,而你都會盡量對他們忠誠。你會有信心,你們之間的友愛,不會有「期限」。

這就是更深入一層的信德了,當然我們知道,有時候,事與願違,最壞的事情也會發生當我們懷疑朋友會揮袖而去的時候,這是最可怕的時刻。我們中有些人永遠逃避建立關係,就是為了怕被遺棄﹗同樣,可理解地,我們都需要逐漸地、持之以恆地向更深入的友情開放自己。我們需要、而且渴望去愛及被愛,但我們需要時間去理解,傷害不一定等於友情的終結,跟天主的關係亦然。

在讀經一我們看到這種信德。事實上,作者備受傷害,他向天主吶喊,就像對一個朋友說話:「上主究竟要到何時?我你呼喊,而你仍不施救? 為什麼你見著我被殘害? 為什麼你使我見到邪惡?」

也許天主還沒有啟示給他,傷害也是關係的一部份,於是作者繼續質疑天主為何那麼無動於衷。意外地,天主回應了,而且是一個詳細而且令人鼓舞的回應:「神視有一定的期限」,祂說:「若遲延了,你應等待;它必定來,決不誤期。」

天主在說:「我明白你的困苦,我會改變這些壞事。」但問題在於「等待」的部份。天主將會改變事情,但不是此時此刻。

「還未!? 你在說什麼!? 我們的內心呼喊著。「為什麼祢不現在就幫助我? 為何要延誤,大大加深我們的痛苦?」宗徒們也在想類似的事,在福音中他們向耶穌說:「立刻,現在,請增加我們的信德吧!」他們確如此說了。

但,事實上,天主給予我們信德的方法,是延遲我們的等待。我們的靈魂還沒有預備好完滿的信德,及跟基督建立個人的關係。所以祂要我們等待,直至我們預備好。據耶穌的說法,不是我們的信德大還是小的問題,不管是像裝滿一貨車、還是滿一茶匙滿足於你所有的,其他自然會由天主安排而來。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你跟哈巴谷先知有什麼相似? 他不能再容忍暴力、殘害、鎮壓滿溢的世界? 你的宗徒生活中,有什麼是最困難的?

2.      當生命中遇上痛苦時,有什麼讓你支持下去? 在困局中,信德能解使你勇往直前嗎? 你是否需要在小時情上鍛鍊一下信德,為有需要時作儲備?

讀經二
1.      保祿提到一些美德:大能(力量)、愛德和慎重(智慧)。在今時今日的宗教領袖中,他們應該怎樣發揮這些美德? 一位具備「大能(力量)、愛德和慎重(智慧)」的領袖,應該是怎樣的? 作為領袖,你又怎樣衡量自己呢?

2.      討論權力主義、同理心、開放態度— 他們是長處還是短處?


福音
1.      說到關於信德的問題上,數量是一個要點嗎? 為什麼耶穌跟門徒說,只擁有十分微小的信德就可以移山填海? 你知道自己的信德有著怎樣的潛力嗎?

2. 你有沒有試過因著信德而能夠「移山」的經驗,甚至像福音中說「給這棵桑樹說:你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 你覺得,你的信德能夠移動「物質世界」的山,還是靈性境界的「山」較多?

祈禱
天主,我們獲得了祢的聖言:信德,能夠移山、能將棵桑樹連根拔出,移植到海中去。主,請增強我們心中及理智的信德吧! 請派遣我們武裝自己,好能夠在美妙的世界中履行祢的工作。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