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基督聖體聖血節 (6月26日)


申命紀 8:2-3,14-16

這段落重新提起在出谷紀中,以色列民於曠野四十年經歷過種種的磨難: 飢餓、口渴、火蛇、蝎子。但天主在痛苦中拯救了他們:水由堅硬的磐石流出、又以「瑪納」養育他們。

保祿將「磐石流出的水」及「瑪納」視為基督徒兩件聖事:洗禮和聖體 (格前 10:1-4)。今天我們也會讀到若望福音六章,關於生命之糧的言論;瑪納就是聖體的預象。


答唱詠 聖詠147

聖誕後第二主日我們讀到同一首聖詠。聖詠的內容在任何節日也適合選讀,不過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特別配合,因為在第一段的第二句:「用最好的麥麵,使你飽餐」。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0:16-17

也許大家認為今天讀經二該是格前10:1-4;在那章節中,保祿清楚解釋申命紀8章的「瑪納」,正正就是聖體。然而,讀經二選取了同一章的稍後段落。

學者普遍同意,16節的句子是保祿引用當時的傳統聖體經文。再者,「祝福之杯」突顯了猶太人的傳統。開始的動詞:「我們所祝福的」亦是猶太人經文(berakah);相對起來,保祿較常用希臘文(eucharistein),意思是「感恩」。

而「共結合於(koinonia]) 基督的身體、寶血」亦是保祿的思想,雖然已經希臘化地解釋了麵餅、杯爵的真正意思。「共結合」(Koinonia)一詞不單是外在的象徵,而是一個很強烈的用字,是「真實成為」的意思。

「身體和血」不單指「血肉」,更是指一個人的整體— 意思是,基督以祂救贖性的死亡,完全交出自己。在聖體聖事中,祂讓我們真真地參與祂死亡的祭獻。

這些用語明顯地帶出了耶穌在最後晚餐之中的行動和說話。

許多人也提出一個疑問:我們常見的排序該是: 麵餅和酒,在這裡卻倒轉;有人甚至懷疑,是不是最早的信徒團體,在感恩祭中以這個次序去祝福酒和餅。這個假設並不成立,因為保祿在第十一章中也是用「麵餅和酒」這個次序。

要解釋這個疑點,大概只是因為保祿想繼續以麵餅和杯去討論,所以就捨棄了酒和麵餅的圖像。

17節應該是保祿在傳統經文之後,提出自己的意見。內容上突然轉變:「身體」一詞,傳統上該用作基督論、或聖事,現在卻跟教會學有關。

「身體」現在不單指麵餅,更是指「我們」,亦即是:在最後晚餐中,參與成為基督奧體的成員。「共結合於基督的(聖事性的)身體」,等同親身團結於基督的身體—教會—之內。(參閱蓋士曼Ernst Kasemann)

無用置疑,保祿要加上這句註釋,是因為當時格林多信友面對的難題,他在下一章節會提到。格林多的信徒對聖體有著太個人化的見解,他們認為那是個人救贖的保證。

可是,保祿重申,聖體聖事不單令我們跟基督給合一起,更讓我們跟鄰人— 整個基督徒團體,在責任和承擔上,緊密給合一起。聖體聖事有著直向及橫向的層面。

這一章節啟發了聖奧斯定寫出他以下著名的說話:「如果你想明白基督的身體,請聆聽宗徒向信友說的話:『現在你們是基督肢體的一部份』。那麼,如果你是基督肢體的一部份,你生命的奧跡也被放置於基督的餐桌之上,你領受的也是自身的奧跡。」(《書信集》272)


若望福音 6:51-58

若望福音六章有關生命之糧的言論,近年來有許多討論。問題是:(1) 是不是整章言論都跟聖體有關? (2) 還是只有5158節是關於聖體? (3) 51-58節是不是後來加上去的?

很清楚,51節代表了全段言論的重要轉捩點(「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第一部份一直都是關於瑪納是那「從天降下的食糧」之預象,「吃」是「相信」的比喻。

「肉」這個字眼在51節首次出現,也可以看作是「聖言成了血肉」,雖然「為使世界獲得生命」一句,意思更為超越,直指基督贖罪的死亡。

但是,到53節,耶穌不單止說吃祂的肉、還要喝人子的血;那就十分明顯是關於聖體了。布特曼(Bultman)甚至認為5158節曾經過後期的教會人士插補。

我們看這個段落,要一整體地理解,不應該假設這章節是經過修補的。若望福音這個篇章,是早期教會彌撒聖祭的基礎(當時信友的禮儀是共享一餐)

耶穌言論的第一部份自51節開始,集中說天國的食糧;我們建議,這些說話適用於「彼此相愛」(agape)的默想。

第二部份,5158節,是對於聖體聖事的默想,基於若望團體所流傳、記敘的耶穌說話。

如果用另一個角度去看,整個言論概述了救恩歷史;基督就是從天降下的生命食糧,祂成了血肉 (2651)、以救贖性的死亡交付了自己(51)。祂自願交出的生命,隱藏在聖體聖之中,讓信友獲得滋養(53-58)

若望並沒有將聖體脫離基督的整個救贖工程;而更是基督從不間斷地參與教會生命的方式。

另外,透過若望常用的語句,在傳統流傳、記敘的耶穌言論 (保祿及對觀福音亦然),令「聖體聖事」有雙重的層面,這些意思都被保留了。

聖體令到「過去」跟「現在」相連 (「肉」和「血」,指基督在加爾瓦略山上的祭獻)、更讓「將來」都與「現在」連結一起。(「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注意一點,在耶穌說聖體聖事的言論之中,祂也親自提起了「瑪納」的預象:「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

歷史、文化背景

作為廿一世紀的教友,我們擁有極豐富的傳統、完備的文獻去認識信仰。如果我們以現代的知識去看聖體聖事,我們未必明白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因著聖體,而面對許多的困難。


耶穌的講道

在今天福音我們看到,耶穌的言論令到當時的猶太人十分困惑:「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52)。沒有人能夠直接地理解耶穌的話。

這些反對聲音是因為耶穌再一次「舊詞新解」(參閱「天主聖三節」的釋義)。祂利用一些猶太人耳熟能詳的字眼,例如「瑪納」、「從天降下的食糧」、「我是….卻創造了新的意思。究竟耶穌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其中一個引子,我們可以去看接在今天讀經之後的一句:「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59) 也許這句是最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耶穌今天在福音中的說話,這些說話在最早期是被「口傳講道」的形式被紀錄的 (希伯來文midrash, 口傳,意思是解經、註釋)

「講道」就是解釋聖經章節,將經文牽引到生活的反思。講道永不應該是一個「說教/ 演講/ 課堂」。那麼,究竟耶穌當時在解釋哪一段聖經呢? 這個問題不易解答。

我們知道,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會堂誦讀「法律書」(Torah, 聖經的首五部書,又稱「梅瑟五書」)。「法律書」被分開為一百五十個部份,以三年為單位,順序誦讀。甲年的讀經二,稱為「Haphtarah」,從先知書選段。有些學者假設,讀經三是從一百五十首聖詠中選取。


TARGUMIM

(A)  如果嘗試搜尋以上字眼的翻譯,實在是一件考你想像力的事;因為這是一種古老的猶太文學體裁,稱為「Targumim(單數:Targum),其實就是以阿拉美語去翻譯希伯來文聖經內容。

當以色列民在巴比倫充軍的時候,他們慢慢忘記了希伯來語言,開始熟習巴比倫的語言:阿拉美語、迦加爾底語。他們不再明白希伯來的聖經經文。

所以,在會堂中,一個人會讀希伯來文經文,另一個人就即時傳譯作阿拉美語。慢慢地,這些翻譯變成了意譯,更加上了傳譯者的解釋— 比原文長很多。

在六、七世紀,我們找到了兩個版本的Targumim結集:巴比倫及巴勒斯坦。前者比較接近正典,後者被加上更多意譯。無論如何,學者都深入研究了這些史料。

雖然這些資料在六、七世紀方被搜集,但肯定當中一些概念,能夠追溯至耶穌時代。

有些現代信友堅持聖經不該如此被質疑;但是,如此抽絲剝繭地研究,好讓我們知道,要學習的讓真有很多很多。那麼,對於聖體、對於聖體跟瑪納的關係,為你又有什麼意思呢?


慶日與「聖體聖血節」

今個主日是復活節後的一大慶日。復活節慶期在聖神降臨節後已經完結了。不過,今個主日是聖週之後的一大高峰。因為這個節日關於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而這大事今天還在發生:聖體聖事。

直至現在,我們已經討論過基督信仰的一些重點了。

聖週:在聖週四,我們看過耶穌為門徒洗腳、為他們洗去塵土。在聖週五我們看見耶穌選擇去愛,而沒有選擇「自救」。這就是我們所知,最偉大、最真實的愛情— 讓我們有血有肉地明白,究竟天主是誰。

復活節:祂失去了生命,但愛情沒有失敗—反而讓祂重獲生命。

復活節後主日:在讀經中,耶穌解釋了祂的祭獻、祂的升天,跟天父愛世界的關連繫。真的感謝天主,耶穌親自為我們解說了,因為這的確不是一件易明的事。

耶穌升天節:耶穌離開世界,回到天父的地方。祂從聖三而來,現在回到圓滿之中,但同時也在祂所在的地方為我們預備了地方。這就是天主聖三的流動:給愛 (聖言降生成人)、還愛 (十架犧牲、復活)

聽來的確精彩! 故事的最終章又怎樣呢? 我們只有記憶嗎?

聖神降臨節:在五旬節我們看到,以上的事件還未是結局。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我們永遠同在。祂給我們派遣了自己內裡的生命— 天主聖神— 在我們心中。基督的心成為了我們的心,於是我們成為了祂在世界上新的、延續下去的奧體。因著靈性的雙眼,我們看到天主聖三由愛而成,我們的生命,也被納入這愛之內。

基督聖體聖血節:但是,有些人仍然未能夠滿足於天主聖神。他們想觸摸祂。我們住在一個物質層面的世界,聖神如何讓我們理解祂? 再者,我們時常犯罪,攆走了聖神至少,也令祂隱藏起來。還有,我們記憶是這麼的短暫,就算有聖神,我們都會忘記耶穌的生命、死亡、復活。

因此,祂親自以身體的形式存留至今。天主給予瑪納(讀經一),耶穌給予祂自己。在感恩祭中,我們先共坐於聖言的餐桌,祂以天主的生命、自己的生命餵養了我們。然後,我們共坐於聖體的餐桌,在那裡,祂將自己血肉,送給了我們的血肉。

透過聖事,我們真實地參與基督的生命。祂的身體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份,親密地轉化我們。聖神正正也是這樣降臨到我們的精神上。這個星期的慶日,基督就是將祂的身體給了我們,讓我們將基督帶往物質/精神的世界去。

在這個重要的慶日,基督親自與我們同在、餵養我們、跟我們一起受苦、同死再次給了我們最原本、重要的生命— 天主的愛。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在曠野流浪的經驗是測試以民服從天主、還是信任天主? 「他磨難了你,使你感到飢餓,卻以你和你祖先,所不認識的『瑪納』,養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親口所說的一切話。」—在這句宣言中,是麵包、還是天主的應許,是生命之源?


2.      在你的角色中,有什麼情況需要盲目地信賴的? 再試討論:「祂磨難了你,使你感到飢餓,卻以.. 『瑪納』,養育了你」。

讀經二

1.      在聖體聖事中,我們跟基督及所有信友共融。試討論。我們如何成為彼此的「聖體」?

2.      「我們吃什麼,就會吸收什麼。但當我們領受聖體,效果卻是相反。我們吃了這餅,卻轉化成為脊似祂。」 (參閱Dianne Bergant, C.S.A.) 試以你自己的說法去解釋。

福音

1.      試討論Aelred R. Rosser的一句話:「透過聖體,耶穌給予我們祂自己,不是一部份,而是祂的全部:祂的生命、整體、祂的力量、靈魂、天主性。」

2. 在旅途中,天主與祂的子民同在,以瑪納和水滋養他們。天主在你的旅程中,如何回應你的需要? 天主在曠野中給以民的水和食物,跟祂給我們的有什麼不同?


祈禱
當我領受基督的體、血時,請讓我們免受譴責,卻能夠獲得身體與靈魂的健康。亞孟。

2011年6月19日星期日

天主聖三節(6月19日)


出谷紀 34:4-6,8-9

讀經第一部份記載天主對梅瑟顯現 (宣示自己的名號),第二部份則是梅瑟對天主顯現的回應。

後來的猶太教傳統,將這次事件認定為天主親身「降臨」、「(在梅瑟前)經過」,並宣示自己名號。這樣的擬人記敘手法,似乎跟天主的超越性有點不乎。

因此,有些人提出,當時顯現的其實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媒介」,可能是:天使、memra(說話)、聖言、或是天主的精神。這些「媒介」,預備了稍後基督徒研究「聖言降生成人」及「天主聖三」的道理。

在天主對人類的啟示之中— 不管在西乃山的啟示、還是在新約透過耶穌基督— 天主超然的神性都,都指向祂踏出了自己本體、向人類展示自己是誰。祂也創造了自我啟示的回應。

在西乃山的顯現之中,我們看到「三位一體」模式: (1)天主的本質;(2)天主在自我溝通之中,踏出了自己本位 (3) 當梅瑟跟天主的溝通時,天主在他心中放下了回應。

在新約中,「三位」模式對應了聖父、聖子、聖神。作為基督徒的必須要明白,在舊約中的「天主」並不等同基督宗教中,天主聖三中第一位;「天主」是三位的合一,就如「達修信經」(Athanasian Creed)中所說的那樣:

天父是主,聖子是主,聖神是主。他們是三位,卻是同一的主。



答唱詠 達尼爾先知書3

這首歌詠取自達尼爾先知書的正典部份;三位青年人詠唱的讚歌,出自沙得辣客、默沙客和阿貝得乃哥的口中 (亦即是:阿納尼雅、米沙耳和阿匝黎),因為他們被拿步高王投進火窯中,卻絲毫沒有損傷。
歌詠第一部份是讚美歌、萬物頌,也有人稱為短歌詠;只有希臘文被保留下來,我們不知道究竟有沒有希伯來文或阿拉美語的原文。無論如果,詩歌兩部份都滲入了舊約歌詠的禮儀格式。

第一段落延續了讀經一主題:「天主的聖名」。當我們唱這聖詠時必須緊記,為基督徒來說,聖名就是「聖父、聖子、聖神」。我們可以加進兩句:

上主,祢當受讚美,聖父聖子、聖神;
極受稱揚,極受讚頌,直到永遠!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3:11-13

保祿的書信,大都用作於當時基督徒聚會中被宣讀。讀經取於格林多人後書最末部,段落目的十分明顯:總結全篇書信,預備信友進入聖祭禮。

因此,他規勸眾人要互祝平安、以聖潔之吻彼此問候。(在早期教會的禮儀、及最近的禮儀改革中,平安禮該在奉獻禮之前,而不是感恩經之後)

天主聖三的頌謝辭,自然成為感恩經的開始(就如「舉心向上」的禱文以前)

在保祿書信中,有幾個地方他已經假設信友明白「天主聖三」的經驗 (例同,在格林多人前書12:4-6),但唯獨在此處,他隆重地提出了聖三的名稱。

依我看來,這聖三的程式有默示錄式的喻意。猶太人的默示錄文體,有時候會提到天主、人子、天使,而基督徒則取了這傳統變作「聖父、聖子(人子)、及天使 (參閱谷 13:32)

注意一點,保祿對於聖三的名稱不單是教條式的,而是接近基督徒的經驗而來:基督的恩寵、天主的愛情、聖神的互通(共融)。這就是恩寵、愛情、同行的經驗。

稱呼聖三的次序— 子、父、聖神— 十分突出,再次反映了當時基督徒的經驗。

透過耶穌基督,祂賦予世界恩寵的生命、死亡,我們才能經驗到天主的愛。而這個邂逅,讓我們有幸參與於被救贖的團體當中,我們參與聖神的共融生命。


若望福音 3:16-18

傳統上,這段經文跟五旬節相連,在舊式禮儀的聖神降臨節後星期一會讀到(包1925)

在新編禮儀讀經之中,這一選段在每三年一次的主日,必須被讀到,這是一件美事因為「三章十六節」是若望福音的語句之中,最精煉地總結全部福音的句子。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在聖三主日選用此段福音,好像表達了「兩位一體」而不是「三位一體」;因為這裡只提起聖父、聖子。傳統上五旬節後星期一選用這一章節,也引起了同樣疑慮。

但我們沒可能將永生的賞賜跟聖神分開而論,永生就是:天主透過聖神、派遣聖子;聖神是賦予生命的一位。



歷史、文化背景

「若望福音 3:16」是許多裝飾品、橫額、汽車貼紙的標語,在全世界的公路上都不難見到。現代信友大概不會知道,這句窩心的訊息 (「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其實反映了若望當時信友們的生命、愛與仇恨。

若望福音裡提到「世界」一詞,包括了正面及反面的態度。今天福音選段、跟福音其他一些部份相類同,提到「世界」一詞是正面的 (1:29; 4:42; 6:33, 51; 10:36; 12:47; 17:21)。事實上,耶穌也喜歡「來到世界上」(6:32; 11:27)。他就是「世界的光」(8:12;9:5; 12:46),祂自願生而為人,在世界上搭起了帳棚(1:14)

但在若望福音中,「世界」一詞帶有反面意思的地方更為普遍。「世界」不願意接受耶穌(1:9-10),甚至與他為敵(16:20; 17:14, 16; 18:36)、反抗祂的聖神(14:17; 16:8-11).。事實上,「世界」惱恨耶穌和門徒(7:7; 15:18-19; 16:20)

於是,耶穌決意要審判「世界」(9:39; 12:31),因為黑暗之子在這裡生存(12:35-36)。他以判官的身份去譴責「世界」(8:21-29)。之後,護慰者便會履行真正的審判,判斷世界上錯誤的正義、錯誤的審判、及世界對於邪惡勢力的服從(16:8-11)

我們如何去理解,在若望福音中這些對於「世界」一詞「時而正面、時而反面」的態度呢? 在若望的團體中,耶穌升天以後,他們有很強的愛德,同時也有根深柢固的仇恨。從歷史角度看,學者研究若望的團體有不同時期發展。

在最早期(約公元50),這個團體視「世界」為好,不過也需要改革...「世界」需要、也堪當接受福音。中東猶大地區的信徒,令到其他的中東猶大人開始信仰耶穌基督。

稍為後期(約公元80),一些猶大的聽眾開始拒絕福音,他們甚至將耶穌的門徒逐離會堂。這個經驗令到信徒大為震驚,也令他們開始對「世界」開始有負面的看法。

若望福音中,五至十二章記載了「世界」反對耶穌的聲音,包括那些不願意相信基督的猶大人民。但十四至十七章,反映了基督徒跟猶太會堂割斷後的情形。同時,有些早期加入這個信友團體的外邦人,都開始失去信德。他們都是邪惡「世界」的一份子。

成為「反社會團體」
有另一個文化層面使我們更為了解若望信友團體的信仰歷程。因為他們被「逐出會堂」,他們成了「反社會團體」。這個專有名詞形容一個組別的人,聚在一起,對抗社會中的大多數人。

社會學者深信,這些現象只是一個暫時性的過程(雖然,「過程」有可能持續幾百年)。以上所說的反社會組別,他們用「世界」一詞(若望七十九次用了這個詞語;瑪竇只有九次,路加及瑪爾谷分別只用了三次),明顯地要分割開「我們」和「其他人」。

如此別有用心地提起一個詞語,可說是「反社會組別」常有的特色。這樣做,他們排除社會主流思想,將自己的成員跟創辦人團結起來。若望用了許多這類的用語去表達這個連繫:相信耶穌、跟隨耶穌跟耶穌一起生活、愛慕祂、遵行祂的話等等。

就如專門研究若望福音的聖經學者Raymond Brown寫到:這樣的方法說服信友願意遠離「世界」,投入群體的保護之中,又或者,能夠派遣他們往「世界」福傳。學者批評前者是「堡壘心態」,而且警告後者是「天真」的看法。信友應該在批評、反對聲音中緊守自己信仰,策劃真正有建設性的回應,而不是只想保護自己。

天主聖三,「愛」的關係
想要理解「天主聖三」多一點,我們可以重溫一個偉大的歷史故事;這個故事我們已經連續許多個星期提起過,無論如何,讓我們今天再看一次:

天主聖父邀請世界上的所有人一起,參與一份恆久的愛情關係。「我想成為你們的天主、你們成為我的子民。我對你們的愛是貴重的、溫柔的。你會願意愛我嗎?

有些人聽了,願意參與這份盟約。亞巴郎、依撒格、梅瑟、厄里亞、厄里叟這只是名單之始。不過,更多的人卻選擇其他較為「方便」的物質而遠離天主,例如金錢、名譽我們屯積著種種離棄了天主的愛。

天主如何回應我們對祂的拒絕、離棄?

「我的人民啊!難道我虧負了您? 我甚麼地方對不起您?請您答覆我。我曾為您打擊了埃及,和他們的長子;您卻鞭打了我,把我交付於異邦人。我的人民啊!難道我虧負了您?我甚麼地方對不起您?請您答覆我。」(聖週五《基督譴責》

天主嘗試了一個不錯的方法:「我會向人類展示什麼是真愛。因為我就是愛,我唯獨是愛。我會完全地走向他們,愛情就是毫不保留。我要成為他們當中的一個;我會活出人性的真正深度,他們就是看見愛情的真面目。」

於是,天主降生成人,祂的名字叫耶穌基督。祂告訴人民如何去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也教導人要彼此相愛。祂真真正正是天主,取了血肉之軀。耶穌跟天主原為一體。於是,世界認識了兩位,祂們是同一個天主。

不過,人類的本性早已受傷、被出賣,我們跟其他人一樣,內裡都充滿自私、貪婪的動機。在這樣的世界中,愛情已經失落了。

於是,聖子(祂原是天主)願意下降到這個迷失、殘酷的世界之中,祂在世界中受侮辱、至死亡。祂的苦難、死亡,真真正正向人類展示了天主是誰。

至此,宗徒們明白了天主的兩位:耶穌基督、及天主聖父(其實,當時他們都不完全明白)。於是,當耶穌離開世界之前,祂對宗徒們說了以下的話(我以自己話去解說)

斐理伯,還有你們眾人,如果你們認識我,就認識天父。祂完全在我內,當我回到祂那裡去時,我會為你們派遣聖神,於是我在你們內居住。這位護慰者就是我與父之間的愛,也是我們對你們的愛。如此,我就會天天跟你們在一起,直至世界的終結!

耶穌說的,就是聖三中的第三位;如果我們願意,祂時刻懷抱我們的靈魂— 如果我們真的願意。天主聖神是深邃的、充滿感恩之情、安慰人心就如寒冬中的毛氈。那就是天父與聖子之間的愛。

天主怎麼可以用三個不同的「形象」去愛我們? 天主是一個「眾數」,祂有三位,那麼,祂如何是一個天主? 答案是,我們不要在「三位」之間加上「除號」,而該用「加號」。天主聖三,祂們三位是偉大的愛、互動的關係,祂們如此貼近,因而是同一位天主。

這就是我要說的故事了。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除了自己的名號外,天主在西乃山上還向梅瑟披露了什麼?梅瑟如何回應上主的啟示? 你知道了天主對你的愛,又如何回應?

2.      如果天主親自跟我們同在,那是不是說,無論我們怎樣,此時此刻,天主都是如此愛我們,縱然我們有時相當「硬頸」? 當其他人嚴苛地對待你時,你願意原諒、並接受他人原來的樣子嗎?

讀經二
1.      以下的句子,讓你明白了天主聖三的什麼? 「主耶穌基督的恩寵,和天主的愛情,及聖神的相通,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如果天主的本性就是愛,祂有邀請我們跟祂同行嗎? 這一點對於我們的團體有什麼喻意?

2.      我們都知道,彼此和睦、互勉可以令大家和平共處,這一點為你有多重要? 你同意大多數人嗎? 你認為這篇讀經是一席安慰的話、還是告誡的話?

福音
1.      聖父做了什麼事,令你知道祂「愛了世界」? 聖子又做了什麼? 你做過什麼去回應天主對於世界、及對於你的大愛?

2.      聖神是聖父跟聖子彼此間的愛情。聖神如何幫助你進入天主永恆的、愛的流動之內?



祈禱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