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7月24日)


列王紀上3:5,7-12

在希臘傳統,「智慧」是指在哲學的探索。不過,在舊約之中,「智慧」其實是很世俗、生活化的認知;包括生活上的技能、認識天主、判斷善惡的能力。

列王紀上三至十一章,在各方面顯示了撒羅滿的智慧:例如他用心理分析去判斷兩個妓女的個案(3:16-28)、明智地料理國事 (第四章)、滿有建造的智慧(五至七章)、營商的智慧(九章)

讀經一記載了撒羅滿獲得智慧的故事:他在夢中向天主祈求智慧,而沒有祈求錢財、長壽。智慧是人類生命中最大的寶庫。

因而,這篇讀經今天被揀選,對應福音中財寶的比喻;天主的國就像寶物一樣珍貴,令人不惜一切去爭取。

答唱詠 聖詠 119

智慧的人 (注意最後一段、最後兩句)就是了解而且持守天主誡命的人。

因此,聖詠跟讀經一扣上關連;有智慧的人愛天主的法律「遠勝各種黃金和寶玉」(第三段)。就如撒羅滿沒有選擇財寶,而祈求智慧。也正如耶穌在今天福音的比喻,挑戰信徒尋找天主國,要好像世界所有財寶、珍珠都不能比擬的珍貴。

所以,聖詠跟福音也互相呼應。

羅馬人書 8:28-30

上個主日選讀的羅馬人書,保祿主要說人生的痛苦、虛幻及消逝基督徒的生活也是一樣。然而,我們不斷地盼望於永生、獲得永遠的光榮。

今個主日的選段,連接了人在現世的陰暗、及將來的光榮救贖。在28節「我們知道」,特別強調予當時聽眾,大概是指著當時的猶太信徒說的— 然後,保祿乘勢指向基督徒的經驗。

保祿說眾人在最後會獲得益處,這不是一個空頭支票;而是建基於信眾已經驗過的天主:天主早已認識我們、選定了我們與祂兒子的肖像相似、召叫了我們、使我們成義、更不止於此— 我們還會獲得最後的結果— 得到天主的光榮。

換句話說,基督徒對於永生的盼望,跟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完全不同— 我們不是「死者已矣」,而是寄望我們現有的生命,來日會在基督內結出豐厚果實。

瑪竇福音13:44-52

福音的長式包括了寶貝及珍珠的兩個相連比喻,然後是撒網的比喻、及講論到天國的門徒經師。

短式只包括了兩個比喻,但沒有包括天國經師的講論,這實在可惜。因為兩者該是連帶關係的 (天主的國有無比的價值,而基督徒的「經師」就是負責看守這貴重寶貝的代表)

這對於瑪竇自己的使命,也提出了重要的線索。

瑪竇自己也就是取了「舊的寶貝」— 那就是他搜集到的福音傳承,而用到當時教會新的處境中。早前讀到的撒種比喻、莠子比喻,也就是他用舊的資料、作出新的「解說」(如一些聖經學家形容的),這一點我們已經討論過。

為耶穌基督親口說過的話,作出適合時宜的註解,這是教會從開始便一直肩負的使命。直至現在每個主日,牧者在講道台上解釋聖言,就是一直延續這份釋經的使命(這些講道內容確實是教會歷史的一部份)。作為忠實的講道者,最重要是他要將舊的道理,放諸現實境況之中。

這絕對不止單調地宣講老掉牙的道理、千篇一律說過去的例子、境況。事實上,「基督徒的經師」一句,就已闡釋了基督徒釋經學的重要角色。

對於講道者、傳道員,必須清楚了解自己這個角色;不過,對於信友,這一點並非今天福音的最重要部份。

在讀經一及聖詠已作出清楚交待,今天福音要說天主的國有著最寶貴的價值、比世上萬物都要珍貴。甚至值得一個人悄悄地收藏、變賣一切、好買得那塊有寶物的田地。

這裡又是一個例子,我們看到耶穌的比喻內,出現一些不為人欣賞的人物;例如路加記載了狡猾僕人比喻、不義判官的比喻。

這些比喻不是要教導我們道德價值的課堂;反而,是用誇張的例子去指出隱喻的道理:天主的國就是如此的寶貴,值得我們不惜一切去奪得。

而珍珠的比喻則是另一類,它沒有任何不義的行為,不過也像藏在地裡的寶貝比喻,用意在挑戰我們仿傚其徹底的行為,以獲得天國。

當然,瑪竇將這些圖像引用於他當時的教會。那時,他們被唯信仰論(antinomianism,放棄道德法律)的人挑戰信仰,假先知輩起,迫害教會。

在那樣的境況下,基督徒必須預備自己,要以最徹底的方式持守信仰、履行真理。亦因此,瑪竇用了兩個相連的比喻、再加上撒網比喻。

歷史、文化背景

這段落的關鍵問題在於最後一句:「()買了那塊地」,就如John Dominic Crossan指出:「如果寶物屬於找到他的人,那他根本不需要買下那塊地。那,如果他要買得那塊地好得到財寶,他的行為其實是不義的。」(他第一個行動是「找到」)

在古時,將珍寶藏在土地裡是普遍的行為,但將他們挖出來卻不普遍。許多時,珍寶的主人忘記了、或是去世又沒有告訴後人這些寶物的地點。於是,這些寶物就被埋藏了。

猶太的辣彼對於這個現象,也感覺相當為難,也不知道該將這些寶物的擁有權歸誰。在耶穌說的比喻中,很明顯,尋找到財寶的人理應沒有權擁有它們— 否則,他又為什麼要再把它們藏起來?

要記住,既然這是比喻,就該有「更深層」或「另一面」的意義。最重要的字是「高興地」— 天主及天國就是隱藏的財寶。找到天主,讓人獲得極大的喜樂,不過,發現的過程也許是福、也會是禍。

發現珍寶的人滿心歡喜,卻也讓自己陷於險境。他「賣掉他所有的一切」。我們都明白,當時農業社會,田地的收成沒有穩妥的保證;他竟不惜孤注一擲— 他讓自己無路可退了。

不止於此,他變賣所有,好買得那塊藏有珍寶的田地,但他不敢公開發挖,因為內藏的珍寶照法律說,並非他擁有。這個「幸運」的人所做的行動,真叫人摸不著頭腦。(希望大家記得,我們早前已解釋過:在當時中東社會,人們相信財物是早已經被分配好的,如果你突然變得富裕,你必須向公眾解釋原因。)

現代人有句俗語:「地上執到寶」,但就算用我們的角度去看這個比喻,始終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天國的財寶」好像得貴重、卻又可能血本無歸。


心中的財寶
在福音之中,耶穌也利用了常識的生活智慧。祂說,試想像,有一天你隨意到田野間走走,剛巧你在某塊地上挖開了些泥,噢! 不得了! 原來這地下藏有大量、大量的金銀財物,你一生人都沒見過這麼多財寶! 那麼,難道你會急不及待將這個好消息公諸於世嗎?

當然不。你會將財寶收藏起來,厚厚的將其保密,盡量不讓他人見到。然後,你會賣掉自己現有的財產,好去買得那塊「秘密」的田地。現在,田地是你所擁有的了,你可以放膽告訴別人:「看! 我的田地藏有寶物呢!

這聽起來很有道理,是不是? 如果你贊同的話,我就要問你一以下問題了:你會願意這樣對待天國的財寶嗎? 耶穌就是向我們作出這個挑戰。起碼,值得我們考慮吧?

我們大概都記得,撒羅滿的智慧為普世所讚許。傳統說,南方的女王都親自求見,以請教他的勸言。究竟撒羅滿為什麼可以充滿智慧呢? 是從他父親達味王的遺傳嗎? 也不見得。他是向天主祈求的(讀經一)。他沒有祈求天主增加他的財富、讓他成名、也沒有叫天主幫助他毀滅敵人。他向天主祈求的是一顆慧心。天主因著他的祈禱而感動,於是賞賜他一顆聰明智慧的心,好去處理國事、為百姓判斷善惡。在現世,有幾多個領袖願意聆聽百姓的思想呢枉論明悟了。

也許,今個主日的最大智慧隱藏於讀經二。我們都試過引用這幾句經文,只是不自覺:「天主為愛祂的人,預備了最好的東西。」當我年紀漸長,我更認同這句話了。就算生命之中充滿痛苦、失敗天主始終賞賜我們更多的愛、更多的寬恕、讓我們在痛苦中更為含忍。這就是我們需要的「日用糧」。

今個主日當我們參與感恩祭的時候,請靜聽這幾個關於「智慧」的解釋。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夠只乾坐著呆等。要學習世俗的人,如果他們能夠獲得寶貴的王國,他們一定極力爭取。讓我們以一顆慧心去聆聽天主的話。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明悟」、「shōmē’a(希伯來文)意思是聆聽、聽從。如果世上有權力的人(父母、老師、上司、政治領袖、宗教領袖)都像撒羅滿一樣祈禱:「求你賜給你僕人一顆智慧的心,可統治你的百姓,判斷善惡」— 世界會否不一樣?「聆聽」如何可以令他們做好的決定?

2.      你認為要生活出基督徒的價值觀,有多困難?如果你有一顆明悟的人,有什麼人的生命會有改變? 你如何可以獲得更多的明悟?


讀經二
1.  保祿說:「天主使一切,都有助於那些愛他的人」。我們生命中難免痛苦,但痛苦如何有其好處?

2.      至於那個變賣自己所有,而買得財寶田地的人呢? 這是不是「天主使一切,都有助於那些愛他的人」的例子?

福音
1.      那些埋在田地裡的財寶,是無端出現的嗎? 還是前人努力的成果也許是商人辛苦賺得的、 珍珠工人血汗找到的你自己呢?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發現天國的「財寶」? 事大、事小也好,試反省一些在你生活中經驗到天國的時刻。

2.      世間上有什麼值得你孤注一擲的?有什麼其他的「寶物」令你沒有完全投資在「天國財寶」之上?

祈禱
天主,請幫助我們明辨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財寶」— 我的朋友、家人、我的信仰讓我們為這些「珍寶」而感恩。亞孟。

2011年7月17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十六主日 (7月17日)


恭讀智慧篇 12:13,16-19

讀經的釋義提出了關於懺悔的主題。

但是,因著今個主日福音,我們知道,教會於今天選用這篇讀經,是想要強調天主的寬仁:「你雖掌有大權,但施行審判,卻很溫和;治理我們,極其寬仁(18)

天主的慈愛賜予所有人,甚至是麥子、莠子「因為你主宰一切,所以你必能諒解一切。」(16)


答唱詠 聖詠 86

聖詠內容關於個人向上主呼號,特別突出對天主的信賴,因為天主是忠信、充滿慈愛的;就算個人的境遇暫時未如人意,也不會動搖對天主的信仰。

如果今天的主題就是關於天主慈愛,這首聖詠十分配合於回應舊約讀經及福音。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26-27

在上星期及今個星期讀經二之間,有兩節(24-25)且被刪略了。因為26節直接從23節而來。

當人們得到聖神果實,而從內在的祈求歎息,就是聖神從內在使我們祈禱:「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 (26節,而「歎息」跟上主日讀經二提到的同樣)

在這樣巧妙的排列中,帶出了聖保祿的意思。不是說聖神的話掩飾了我們的口齒不清;而是聖神為我們舉揚起連言語都表達不了的內心祈求,祂以智慧的言辭,為我們奉送到天主前。

就如若望福音所說,聖神就是護慰者。雖然保祿沒有明言這意思。

通常我們認為祈禱就是「低下」的我們跟「高高在上」的天主說話。不過,我們既是信友,就更應該相信,是天主聖神在我們內,為我們向「高高在上」的天主祈禱。

因此,在祈禱之中,我們達到「內在」(immanence)及「超越」(transcendence)。透過祈禱,信友也參與於天主聖三的奧蹟之中。


瑪竇福音 13:24-43

今天我們繼續選讀瑪竇福音十三章。就如撒種比喻,莠子比喻也是蘊含豐富寓意。再一次,我們推斷出,短式讀經反而更為近似耶穌原本的說話。

兩篇福音還有另一個相似之處:在長式之中,比喻的解釋被插入了另外的內容。在今天的部份,包括另外兩個比喻,都在其他福音中同樣被提到;芥子的比喻,在瑪爾谷福音及原始資料Q 都有出現(4:30-32; 13:18-19)、酵母的比喻,在原始資料Q也有(13:20-21)

這些短小的比喻以後,有瑪爾谷對於比喻意思的總結(13:34-35、谷4:33-34),還有引用聖詠78:2,指其得到實現— 這是瑪竇常用,而且獨特的手法。

再一次,我們可以用三個層次去理解這個傳統:(1)耶穌所說,寓意深遠的莠子比喻;(2)莠子比喻的解釋;(3)從其他資料而來的引文、地點的改變。這三個層之的解釋如下:

(1)   耶穌被當時的人批評,說祂跟罪人吃喝。於是祂回應說,天主在末日的時候會親自作出審判;屆時,誰人是好麥子、誰是莠子,自然會清楚呈現,而且結果也許會出人意表。

(2)   比喻的解釋特別為基督徒而設。在教會內有著麥子和莠子;而教會本身就是基督的奧體,我們並沒有需要在現世私自分辨誰是麥子、誰是莠子。

(3)   瑪竇加插了比喻的解釋、還有地點的轉換,這是用於當時瑪竇的信仰團體的情況。

如上星期說過,當時,宗徒因著以色列民不接受福音,而大感失望。

於是,作者再次重申,福音從以色列民而來,就像一個比喻、一個謎語(聖詠78:2)。只有基督的教會明白這些被隱藏的秘密。直至現在,莠子也許並不容易被分辨;到了末日時天主自會作出判決。信友要耐心等待。

這道理在撒種的比喻更甚突出。今天三個比喻解釋之間甚為連貫— 關於天主對於現世的容忍。行文之中,改變的只是麥子及莠子的延伸。

耶穌想要說的是,與祂同席的罪人,就是被揀選的好種子。在教會傳統而言,比喻指出在教會內有好的、也有壞的成員。為福音派信徒,莠子就是不接受福音的以色列民及教會。


歷史、文化背景

專家指出,中東文化就是「好勇鬥狠」,以仇恨、紛爭為中心。今天的比喻亦反映了這一點。

仇敵在麥田之中撒上莠子。耶穌不需要為此情景加上解釋,因為這是當時常有發生的事,聽眾們都心知肚明。在當時,你家族的榮耀、朋友,自然也等同你的朋友、敵人。

在古時,家族仇恨事件的成因有許多,不過結果常常一樣:長期的爭戰。你永遠擔驚受怕,家族的仇人總會找機會攻擊你和家人。

在這個故事中,麥子被播種不久,仇人就偷偷撒上了莠子;不過要直至兩者都成熟了,才分辨得出。當時的聽眾在這裡,一定覺得感同身受,也為了地主的無奈而忍唆不禁。

但是,田地主人竟然叫僕人讓莠子自由生長,直至收成這一定令聽眾捧腹大笑﹗在當時,一般的做法當然是立即找敵人復仇。耶穌所說的比喻中,地主是這樣的軟弱;他沒有鬧事、不打算追究責任。在沒有電視娛樂的古時,這個故事足以讓聽眾覺得津津樂道。

但我們絕不能只看表面。事實上,那個地主絕不是愚蠢之輩﹗他知道,莠子在田地生長,絕不會搶去麥子的營養、水份。反而,在收割兩者之後,主人不單止得到滿滿的麥子收成,還額外得到莠子作燃料。讓莠子長到最後才收割,其實是省了相當的人力資源。地主跟農民是得益者;而仇人反而「壞心腸做了好事」,讓人嘲笑!
這個比喻的教訓真有趣。再一次,耶穌的農民聽眾明白這不是關於農作的教導,也許是關於文化價值的一課。更深層的意義,是地主沒有選擇對仇人以牙還牙;他處之泰然,卻勝了漂亮的一仗,這一點才是給我們的教訓。

值得我們細想的是,地主滿有信心,莠子跟麥子一起成長,不會對麥子有壞影響。他選擇了信任美善,而不是懼怕邪惡力量,這信念令他得到勝利。這個心態在歷史上的確證明過會得勝,而將來亦然。

麥子和莠子

在今天的比喻中,農民詢問地主,是不是要在莠子成長之前,把它們從田地中拔除,好讓麥子的生長不會被壞影響。

主人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時,連麥子也拔了出來。」(福音)

這個比喻給我們很深遠的教訓。

事實上,天主也讓你內在的莠子跟你一起成長,沒有將你連根剷除。祂不是要縱容你的莠子;當然,如果沒有莠子的話,為你是最好。不過,天主深愛你的整體,祂願意你被保存。

很多時我們相信這個激烈的思想:我們要完美無暇、才堪當被愛— 否則,就是懲罰、不會被寬恕。

在古時的思想模式就是這樣子的,充滿了「被遺棄、不被寬恕」的陰影。如果有人傷害我、或者我的家人,我絕對有權利報復到底。他們是壞人、值得被追究。總之要將仇人的家族連根拔起、不論仇恨是大或小。

這樣的意念,在現代的電影都是這樣的打鬧、爭戰、在大廈間打得拳打腳踢、刀劍交加最後,壞人輸得一敗塗地、被英雄一把踢到九宵雲外這些武打片的確極具娛樂性、看著壞人被打至片甲不留,真大快人心! 於是,這些電影的票房也得到收益。

雖然,無論壞人好人,其實都有同樣的良心呼喚。殘忍的復仇以後,也許都難免感覺罪疚。

就試想像吧,如果你真是這些故事的主角;你用武力去報復,不也是令自己犯了罪嗎? 在你內心深處,你會不會也比較喜歡寬恕多於仇恨? 雖然你知道有部份的你是陰暗的,但在你內心都有一個召喚:「我不想再做壞事了,我也想做好人。」

如果你有這個感受,也許你就要進入今天福音的深處。的確,你犯了罪,使你內在、良心中的你過意不去。就像田地中的莠子。不過,那只是你的其中一些部份。你想不擇手段去令人對你另眼相看、你懶散、任性、甚至偷竊… (你可以填上自己的罪過)… 不過這絕對不是你的全部。

天主沒有連根拔起他人的莠子,也沒有拔起你的。天主讓好的、壞的種子同時在我們內生長,那是因為祂真的愛我們。

如果你內心有邪惡的聲音叫你作壞事,也許你也可以學會容忍。這些邪念的確是壞的、是錯的,但如果你平心靜氣地面對這些聲音,也許會令你更易克制這些壞意念,成為良好的行為。

試想像如果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呀,將這些人打進十八層地獄吧! 他們竟然這樣對我?」如果祂那樣做,就是要將莠子連根拔起。不過祂沒有,祂只是說:「父呀,寬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也讓我們寬恕莠子吧。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仁愛、公義、慈悲如果世界上的首領都是這樣治國,歷史是不是會完全改寫? 你呢,你又是充滿仁愛、公義、慈悲的嗎? 還是你容許自己的不美善之處?

2.      你知道你可以悔改,這可以叫你的生活充滿希望嗎? 這個想法,會令你怎樣去對待別人?

讀經二

1.         試討論以下的祈禱文 (出自Hans Urs von Balthasar)
「我相信,縱然我是不足的,聖神的智慧卻常在我內,我的祈禱、哀求、感恩都是聖神無限的行動聖神處於所有信友的靈性生活之中,為我們指引道路、推動我們行動、思想、意願也跟我們一起祈禱。」

2.         在你有需要的時候,聖神如何幫助你? 你是否時常記得,聖神的確臨在於你之內?

福音
1.      在第一個比喻,地主是充滿耐心的嗎? 還是他立即下審判? 你也是奈心的嗎? 還是你妄下判斷?

2.      你是不是常常可以辨認出莠子、花朵聖人、罪人…? 如果你太子」? 太快下定論,會判斷錯嗎? 天主在你靈魂的花園內,是不是也容忍「莠子」? 你對自己也有容忍嗎?


祈禱
仁慈的天父,對於我們生命中的「莠子」,祢充滿忍耐之心。感謝祢對我們的容忍,也請讓我們學會容忍別人的過犯。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