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

復活期第五主日 (5月22日)

讀經一
宗徒大事錄 6:1-7

當新約學者研究這一段經文的時候,他們提出了幾個疑問。

最主要的討論在於:路加記載,七位成員被選出來「操管飲食」、讓宗徒可以專心祈禱及宣揚真理。然而,七位之中,歷史有記載斯德望及斐理伯的行實,他們明顯不止於「操管飲食」、同時亦是聖言的宣導者。

這個混淆大概由於「路加福音—宗徒大事錄」的作者,對於協助宗徒們執行事務的看法(是「執事」之職嗎? 他用了diakonein一字作動詞,意思是「服務」,而沒有直接說「執事」)

然而,事實上該七位人員絕對不止於料理飲食等瑣碎事務。他們一定是希臘信徒團體的領袖,這個團體當時正在擴展中。

這樣的話,宗徒們定立七位執事之目的,也在於防止說希臘語、及亞拉美語的基督徒分裂 (希臘人及希伯來人)

就連授品的禮儀—祈禱、覆手— 都反映了路加書寫福音及宗徒大事錄時候的教會制度,而不似教會最早期的情況 (看宗13:3 14:23,都有時間不符的問題)

無論如何,用祈禱及覆手作為晉升的禮儀,是巴勒斯坦—猶太地的傳統宗教禮儀;在猶太會堂中祝聖長老,都是這樣進行。亦因此,有些現代學者認為,這段經文說到的七位人員,他們是被祝聖為「長老」(presbyters),而非執事。

但以上的見解似乎未跟事實相符。我們可以試用以下兩點去理解:

(1)   據當時的歷史情況,宗徒這個決定是為了讓希臘語系的信眾受到更好的牧養、防止他們跟亞拉美語的信徒分裂。

(2) 這就是執事之職的開端。


答唱詠 
聖詠 33

聖詠主題是頌揚天主的救贖工程,而這一段落,特別適用於復活期,因為最後一節,歌頌上主從死亡中拯救了百姓。

當然,作者原本所指的是:天主從災難 (大概是飢荒)中作出救援,在最後一句說出了。

於復活期禮儀中讀到此聖詠,我們可以用基督徒的角度去理解:因著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祂令所有靈魂(生命)都永久脫離死亡!


讀經二
聖伯多祿前書 2:4-9

在伯多祿前書中,充滿對聖洗聖事的闡釋;也許整部書,原本就是對候洗者的勸言。

書信向讀者講解候洗者將要加入的團體是什麼。那是一座「屬神的殿宇」(天主臨在的地方)、由「活石」(信友)所建成的。就像舊約的盟約那樣(19:6),他們成為「一班聖潔的司祭、特選的種族、聖潔的國民」。

讀經中特別強調他們「司祭」的角色,在這一點上,作者著墨去解釋當中的內容。

信友團體奉獻因耶穌基督而中悅天主的屬神祭品,而且宣揚基督的所有神妙事業、祂召叫人類脫離黑暗、進入光明。

在兩節解釋教會本質的文字之中,作者加進了數節關於「石頭」的聯想 (舊約經文- 28:16; 118:22; 8:14-15),這些經句都指向耶穌基督的身份和工作。明顯地,引用經文的目的,是要說明教會就是由「活石」組成。

作者因而想起,所有基督徒都是「活石」,因基督而相連一起;基督就是磐石。如果我們抽起了舊約的引用經文 (prosaic),這也許是一首最早期的(洗禮)詩歌。

這就是新約其中的「引證經文」(locus classicus)裡,關於司祭的描述。當然,改革派信徒後來將這段文字放諸全部的信友。雖然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因此而完全捨棄了中世紀關於司祭職務的信理,那就太可惜了。

一位美國路德會學者John H. Elliott 曾經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他指出: (1) 教會中的司祭跟出谷紀 19:6的司祭、及肋未家族的司祭,的確有著分別;(2)基督徒團體所奉獻的祭獻不是禮儀性(cultic)、而是道德行為(ethical)上的—因此,他認為基督徒的祭獻就,是在世界中活出信仰。

這一點有助我們了解歷史,教會的司祭職是從出谷紀而來、而非肋未人。
同時,也贊同了在希伯來人書中說到,基督一次而永遠的祭獻,從此代替了肋未司祭的奉獻,因為基督的祭獻是有救贖性的;教會中所有祭獻都永遠不能夠取代基督那「一次而永遠」的祭獻、及基督最獨一無二的大司祭身份。

而我們亦絕不能否認,伯多祿前書的作者認為,教會在禮儀上實行「跟出谷紀類同」的祭獻,但同時亦透過信徒的倫理道德,令信仰彰顯於世。

但事實上,我認為這篇章之中,宗教禮儀的祭獻,是不能被減去的。的確,教會獻上「屬神的祭品」,但同時沒有除去在禮儀上向天主獻上祭品,以感謝天主在救恩史上所行過的奇功妙化。

這就是教會中,司祭職務的最基本功能,也是教會在禮儀中所行的。當然,這個()議題牽涉到整個世界的生活習慣。不過,這個基本「向天主獻上祭品」的意念是有需要保留的,否則就再沒有人記得,要向天主奉獻。

在降重的感恩祭禱文之中 (即傳統上的「感恩經」,西方叫作canon,東方叫anaphora),就是最佳的模範,我們向天主「呈奉」祭品、讚美天主對人的救贖。

這是教會基本的責任。我們因此而接受洗禮、亦一同在復活節時更新洗禮的誓願。


若望福音 14:1-12

聖經學者C. H. Dodd數年前寫過一些關於若望一書的見解,同時也可以用在若望福音的訓言之上:

「耶穌的訓導言語之間,並非緊密連接、明顯地有少許直接的被演化過。落筆的作者有『思考』過相關主題的連接。寫作過程中,思想的流動有時被稱為一個「漩渦」,這也不無道理;因為很多時,行文之中,題材的發展會將我們差不多帶回最原本的論點— 差不多,但不一定。因為作者運用了少許的扭轉,提出新鮮的主題。」

這樣獨特的寫作結構,使到要分析當中某些段落的內容,十分困難。就如今天的福音,耶穌的訓言,提出了數個連續的主題:

1.      耶穌宣告祂將要離開門徒,指祂自己的死亡、復活。

2.      (以「道路」作出連繫) 耶穌提出往天父那裡去的路。

3.      然後斐理伯跟耶穌有一段對話,透露了基督論的中心:耶穌顯示天父是誰;耶穌的說話、事業,就是天父的說話、事業。因著祂的說話、事業,我們應該知道天父是怎樣的。

4.      耶穌提出一個考驗:看門徒們是否因著遇見了耶穌、親眼目睹過祂的事業,而相信祂。

5.      耶穌答應,相信祂的人,能夠進行更偉大的事業— 好像將我們引導到最起始的話題。

顯然,這一章節中,有許多材料可以延伸至講道題材。紀念耶穌升天的瞻禮日將近,這一段經文也提到,耶穌將要到父那裡去。

也怪不得,這段「臨別贈言」在最開頭的時候,被選進古老的「(耶穌復活後) 四十天」講課讀經,直至聖神降臨節。早期教父將這段道別、跟「耶穌升天」看成不同意義;他們認為這些訓言是復活後的基督顯現給門徒時候說的。

現今,我們更成熟地了解基督的復活、和臨別贈言的意義。我們知道,耶穌說「往父那裡去」這句話,比早期教會了解的還要複雜很多。我們在這五十天的復活慶期,歡欣慶祝的內容有許多,包括:基督復活、被光榮、向門徒顯現、聖神降臨於門徒身上。

而臨別贈言的記敘,毫無疑問是耶穌親口說出,若望向他的信友團體寫下種種,為了揭示一連串復活事件的真義。

為我們來說,今天主要的訊息是:復活後、被光榮的基督,一直在教會內繼續祂的說話、工作。


歷史、文化背景

臨別贈言

學者將若望福音第十四至十七章,看成為若望用極富創意的寫作手法,將耶穌的教導,以「臨別贈言」之題去呈現。

大致上,這段教誨的開端就已令人意識到,這位師傅快要死去、或離開了;這些規勸是為了教導承繼人。在這一大段說話中,有不同的內容:有預言、叫人醒悟的話、及天主在日後將要進行的事。

承繼人也被勸告,要將這些話承傳下去。也有關於師傅他自己的死亡、埋葬。

在若望福音十四章,記載耶穌大概已說完要說的話,便叫門徒:「起來,我們去吧!」;但十五章開端,又繼續贈言的內容— 這大概是因為作者將不同的傳統記敘,穿針引線地交錯一起。

耶穌是道路

在若望福音中,耶穌的說話、行徑全部關於愛。透過跟不同對象的說話、行動,祂顯示什麼是全然的、真正的大愛,這是祂為每個人預備的。

耶穌的生命、教導、行徑的確表現了什麼是「人類生命的真義」,也就是:人的生命,究竟應該怎樣。

如果一個人以耶穌的方式去生活,那一定會遇見天主— 天主就是愛。

這些真摯的說話不單止向耶穌的門徒說,也跟若望宗徒所傳教的信友團體說。當時,他們開始因基督信仰而被迫害了。「猶太人早已議定:誰若承諾耶穌是默西亞,就必被逐出會堂。」(9:22,也參看 12:42; 16:2)

信徒被逐出會堂、村莊,要離開原本熟悉、親愛的信仰群體。而且,他們不太肯定,還可以在哪裡遇見天主。

猶太會堂,為他們來說,代表天主特選的人民。

「你們若認識我,也就必然認識我父」— 任何人如果認識耶穌,他也一定認識天父是誰。

但是斐理伯仍然不明白,他請求耶穌:「主!把父顯示給我們吧!(第八節)耶穌血肉的心聽到斐理伯這樣說,一定會覺得很失望。

耶穌曾經親自召叫斐理伯成為門徒,他也帶領了納塔乃耳到認識耶穌(1:43-48)。當面對眾多飢餓的群眾,耶穌曾經問斐理伯,該如何讓他們吃飽 (6:5-9)。而當好奇的希臘人想跟耶穌會面,他們也透過斐理伯去為他們請求( 12:20-22)

當我們嘗試理解耶穌跟斐理伯的親厚情誼,便不難想像耶穌當時的痛心。祂回答斐理伯:「而你還不認識我嗎?」。

由於斐理伯的無知,耶穌藉此去向他、及所有後來的信徒訓話:「凡信我的,我所做的事業,他也要做,並且還要做比這些更大的事業(第十二節)

耶穌的事業就是天主的事業:祂給予世界生命、將生命的意義重新宣示給人類、也讓人的生命活得更豐盛。早在創世之時,天主已經召叫過人要征服大地 (治理大地」創1:26-28)

這就是我們的挑戰:要選擇傳揚生命、而不是傳播死亡。我們的召叫原是讓生命充滿意義、而不是耗掉生命的原意。這就是耶穌「最後的旨意、誡命」,提醒我們在現世中,就是要活出這份愛。

耶穌已經顯示了自己,祂就是生命真正的意義所在。信友可以迴響伯多祿說過的話:「主,唯獨祢有永生的話,我們還可投奔誰呢?(6:68)

這些「更大的事業」— 聖言及聖事— 的偉大之處,是否在於它們將天主的救恩傳揚於世、而耶穌在世的工作、說話,也是指向天主最終圓滿的救贖行動?

耶穌的離世,卻為祂在教會內持續不斷的工作作預備。


我們的家鄉

這個主日福音實在很感人,耶穌為門徒預備面對祂的苦難、死亡、

但祂說的話的確很高深,讓門徒摸不著頭腦。讓我們逐點去看。

首先,耶穌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明顯地,門徒當時的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所以耶穌先安慰他們。繼而,耶穌為他們指出,為什麼不需要感到煩亂。祂的理由相當簡單。

但對於明徒來說,卻一點都不易理解— 「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留意這裡兩層的喻意:一方面是實際的:相信我,因為我是你們的朋友。但深層意義更為重要:我跟天父原是一體,你們怎樣相信天主,也可以這樣相信我。

為了給門徒清楚解釋,耶穌用了祂其中一個像比喻的故事。祂說,在天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耶穌就是要去那個地方,去為門徒預備地方。祂會再回來,好讓他們跟耶穌可以合而為一。

這樣的解釋,應該令他們很心安,對不? 但門徒根本不願意離開耶穌一刻鐘。從前耶穌問過門徒,是否要離祂而去,伯多祿說過:「主,唯獨祢有永生的話,我們還可投奔誰呢?」現在情況則相反,耶穌要離開門徒了。

這裡也有兩層意思的:第一,耶穌說的「住處」究竟事實上在哪裡? 第二,耶穌跟天父如意接近,祂的死亡就是進入那個住處,或更好說,是天父的家。

耶穌說:「我去的地方,通往那裡的路,你們是知道的。」— ! 終於有些線索連最嚴肅、多疑的多默,都應該會找到答案。多默也許會說:「好的,讓我們看看地圖吧…  但是,「主!我們不知道你往那裡去,怎麼會知道那條路呢?「你根本沒有告訴我們答案,怎麼不實事求事一點呢?

耶穌的說話並不是要以「實事求事」的角度去理解的。那根本是一個文字遊戲。耶穌說自己是「道路 (真理及生命)」,「道路」也許會令人以為是一條真正行人的路,但更深入一層「道路」不單是一條路、更是耶穌基督本人。

門徒當時太過心傷、也只願意質問最「實事求事」的答案,因此他們不能夠了解耶穌說話的深層意思。他們如像在黑夜的海上航行。耶穌對天父有十足的信心,知道天父自會清除所有障礙,於是祂繼續為門徒揭開第二個答案。

「主!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斐理伯按奈不住,向耶穌追問。耶穌回答:「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

大家會想耶穌說得再淺白、直接一點嗎?是的,我也希望得到實事求事的答案。但是,我們在討論的一點,正是整個信仰中最為奧妙的中心點— 一條「道路」成為了一個人,而祂永遠跟天主同在。這實在很難明白。教會也用了長時候去揣摩。

耶穌試著幫助我們了解;祂用圖像、故事、直接的教導去幫助我們。但現在,我們是時候長開熱切的祈禱去靠近耶穌、進入默觀、聆聽、在聖體聖事之中我們都可以找著這個滿溢大愛的奧蹟。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最早期、新成立的信友團體如何解決一些寡婦被疏忽的問題? 十二門徒有沒有因此而放棄祈禱、聖言工作而去照顧有需要的信友? 「信德表現在愛德行為之上、愛德行為建基於信德」— 在讀經一的故事中,如何表現了這個說法?

2.      教會如何作出改變,去迎合不同時代的需要? 能夠適時變革,這一點重要嗎? 這樣的想法如何改變現代教會?

讀經二
1.      在你的信仰生命中,耶穌如何成為你的磐石、和絆腳石?

2.      「你們卻是特選的種族,王家的司祭,聖潔的國民,屬於主的民族」— 你又會如何宣揚那「由黑暗中召叫你們進入他奇妙之光者的榮耀。」的一位?

福音
1.      耶穌說:「我在父內,父在我內。」— 這句話對於你有什麼意義? 斐理伯想知道誰是天父。你可以用以上說話去解釋他的疑問嗎? 為什麼耶穌說我們已經認識天父是誰?

2.      門徒不想耶穌離開他們。你可以聯想到你所愛的人嗎? 人際之間的愛、如何彰顯神聖的愛、或者,我們因人際的愛而參與在屬神的愛情之中?

祈禱

我們永遠不希望深愛的人離開身邊。主耶穌,多默、斐理伯也不願意讓祢離開。我們都想祢為我們留下,主,可以嗎? 是的,祢答應過會再回來。主,請快來吧,盡快請讓我們耐心地等待,讓我們的心充滿平安、喜樂地靜候著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