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五主日 (2月6日)

新一個主日到來,讓我們再次邂逅天主聖言。

依撒意亞先知書 58:6-10

這段讀經更常見於四旬期時候。此選段的前一句,道出真正齋戒的問題。而今天的讀經給予答案:真正的齋戒,是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

但今天的讀經沒有包括前一句,因為我們不在四旬期中。今天的重點在於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的後果:「你將光芒四射,有如黎明你的光明要在黑暗中升起

主題很切合「主顯節後」時期;不但強調天主透過基督,將自己顯示給世界,更說出每位基督徒的生命,也應該要將天主顯露於世。

在答唱詠答句及福音中,也取了「基督徒是黑暗的世界中的光明」這個主題。

聖詠112

聖詠112首開端,以智慧文學模式形容正義的人。值得留意,答句從第四節上段而來,卻不是說同一個主題。

聖詠原本說到的「光明」,它意思是說正義的人,會因著他們的善行而獲得賞報— 結出一般相對於「黑暗」、困境的善果。

但是,答句中所形容上主的公義、與義人的關係則跟聖詠內容不太相同— 它說前者是光明— 即是美好事物的泉源— 將光明給予後者。

要分析這聖詠,答句內容的確不算清晰,雖然它的意向很明顯— 就是要串連舊約讀經跟福音,兩者都說正義是光明的來源。

我們大概可以盼望,為了意思清楚、忠於經文,這個答句在禮儀改進的時候也可以重選。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2:1-5

普遍認為,保祿向格林多人宣講時改變了講道主題,是因為他在雅典傳教的失敗 (17)。當他跟伊壁鴆魯派(Epicureans)和斯多噶派(Stoics)的哲士辯論時,他嘗試用高深的哲學理據、注入文學暗示。所以,當他到格林多時,他捨棄了這種格調,而專注宣講十架的訊息。

但這是不大可能的,因為記敘保祿去雅典的事蹟時,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跟隨了古時歷史學家的習慣,寫成阿勒約帕哥(Areopagus)的講道,再放進保祿的口中記述出來。在宗徒時代的護教學傳統,都是這樣寫成。

因此,我們必須假定,保祿在雅典及在格林多,都照他慣常的講道、宣講被釘在十架上的耶穌基督。在雅典,他的訊息被拒絕了;為猶太人,十字架是絆腳石,為外邦人更是愚妄之言。過去、直至現代的智識分子,也大多不想聽關於人犯罪、上主透過基督的十架作出救贖的道理— 為他們來說,這些都是愚妄、是絆腳石。

格林多人當時的行為— 分黨分派、因自己的智慧而驕傲他們接受了保祿宣講關於十字架的福音,行為卻完全不吻合。基督的十架,就是要棄絕地上的智慧及與之伴隨的驕傲。

現在,格林多人的這些行為,會讓人誤會保祿沒有宣講關於十架的道理,而是以地上的智慧說了些高深的花言巧語,就像希臘當時常有游手好閒的傳道人、吹牛的人。保祿只有軟弱的說話,但天主使那些話成為「聖神與力量」的媒介。

而且,保祿對格林多人的話的確成功了。

瑪竇福音 5:13-16

對宗徒團體、教會的柱石耶穌用了三個比喻形容他們:鹽、山上的城、世界的光。

山中聖訓不是說門徒們「將要」成為鹽、「將要」成為山上的城、「將要」成為黑暗世界中照耀的光。他們「現在就是」這些東西,因為耶穌召叫了他們、他們也跟隨了。他們被勉勵的是:「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

如果在人前照耀呢?
透過善行。

這裡的經文並沒有說明這些善行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強調善行不是門徒們自己的功勞;因為世人看到了他們所做的好事,不是要讚美他們,而是光榮在天之父。

門徒們的善行不是指向自己,而是因著天父的恩寵而行。

歷史、文化背景

現代的朝聖者當走過耶路撒冷北面往舍根(Shechem)的路上,就會看見路旁一些屋前,會有些陶泥的火爐。許多人仍然喜歡在屋外用這些火爐去煮食,而不用電爐或石油氣爐。

這些樣式的火爐在古時已經存在。在聖經時期,每個村落都會有個共同的火爐;因為村民大多數是一個大家族的親屬,他們就共用同一個家族的火爐。

而這些火爐的燃料,是一些比羊毛還要常見的東西:駱駝,或驢匹的糞。在當時,每個小女孩已經學會的事,就是去收隻那些糞土、加進鹽、弄扁,再放在陽光下曬乾。在中東、或一些第三世界國家,這種燃料源用至今。

在火爐的底部、及在糞料之上,都會鋪上一層鹽。鹽本身有易燃的特性,可以幫助糞料燃燒。過了些時間,鹽的易燃物已耗盡,那就沒有用了。也就如耶穌說的:「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

這就是當時地中海的文化背景。試想像當耶穌說這番話:「你們,我的門徒;你們是鹽,在世界的火爐裡,你們是『易燃劑』。」(在阿拉美語及希伯來文,「世界」跟「火爐」是同一個字)

成為世界火爐的「易燃劑」,意思是令火燃燒起來。如果耶穌的門徒這樣做,他們同時是「世界的光」。這兩個比喻如此完美的配合,耶穌的確是極有智慧,而且富豐富想像力的老師。

耶穌是鹽,他為世界生了火、帶來了光明。有些人看到了、明白了。有些則被「燒著了」、更要將祂殺死。作為現代的信徒,要如何學習耶穌作「鹽」呢? 在你的文化、生活中,可以如何活出?

「我」的文化
在過去四主日的福音中,我們跟隨耶穌早期的傳教事業。首先,祂去受洗,當若翰洗者被殺後,祂從加里肋亞到到葛法翁去,召選門徒 (他們相信祂就是該跟隨的那位)。上主日,我們聽到耶穌的部份「就職演說」— 真福八端。

這個主日,耶穌開始訓導門徒,如何成為祂的追隨者。

在福音中,祂說,你們要成為自己該成為的人。如果你是鹽,那就不要失去鹽該有的鹹味。如果你是燈,就不要遮遮掩掩、蓋住自己的光芒。讓你的光照耀、讓芬芳傳播。

這是一個令人安慰的訓導— 「當你自己。」

但,「做你自己」是什麼意思呢? 讀經一說要將食糧分給飢餓的人、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見到赤身露體的人,給他衣服、不要避開你的骨肉做你自己,不是讓自己成為「自我中心」,而是用你的微小光芒去照亮身邊的黑暗。耶穌就是這樣做,去照耀普世。祂甚至讓自己因而受死— 這是就是「做你自己」的真正意義。

哎﹗這真是一個艱鉅的使命,也許我不想去做這個「我」。

那,不如就依照現世的「做自己」定義去做吧? 「我想點就點」、「我是自己的主人」、「我喜歡、我就做」等等。

不需要小心、不需要思考後果,「我」的成功就是,我想做什麼也可以。「我」不需要跟隨什麼指示,「我是自己的主人」— 這就是我的生命。

為什麼這些標語如此吸引? 事實上,大量生產、大眾廣告、集體購買令我們被捲進一個世界性的工業齒輪中,我們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在市場組濟洪流中的一個數字單位— 只要購買、繼續購買。他們甚至讓我們覺得這個生活模式是極自由的:「我愛怎樣就怎樣」— 本應是一句獨立、抗拒相同的宣言;但現在卻成為「廣告獨裁」的洗腦「你值得擁有﹗」

在聖言中所說的「自由」,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每個人靈,都是完全獨特、從內至外不同的模樣。自由,就是讓天主的精神在我內,在我心底深處的空間— 祂住在我內,而不是跟我的意志去打架。祂的精神是充滿愛、尊重、寬恕這就是天主的聖神。「做自己」— 就是成為我們受造的模樣:成為聖神的居所。

這個愛情成為我們的一部份,這是「外在」的 (如披上華麗的禮服),但也成為我們內在的一部份。祂在我們內,使我們看到自己真正是什麼人:我們獲得食物、也分施食物.. 我們可以幫助無依的人、可以寬恕、可以愛社會上所有的人。

沒有什麼比「成為你自己」更加真實的事。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幫助治理別人的傷口,同時也幫你自己療傷— 為什麼? 當人去幫助窮人、無家可歸的人時,誰是真正被幫助的人? 試解釋。

2.      有什麼令到你「將光芒四射,有如黎明」? 在讀經中,天主說,怎樣才會成就此事? 你的痛苦可以連結他人的痛苦,這意念為你是新鮮的嗎?


讀經二
1. 用人的智慧去分析,可以明白十架如何戰勝罪惡、死亡嗎? 有什麼東西,令我們可以看穿事物的表面? 為什麼保祿想我們的信德放在天主的權能之上,而非高超的言論或智慧?

2.      保祿是地鹽、世光嗎? 他如何做到?

福音
1.      「鹽、光、山上的城」有什麼共同的地方? 他們是為自己而存在的嗎? 耶穌用這些比喻,要跟我們說什麼? 他們跟社會公義有關連嗎? 試解釋。

2. 有什麼尺度去量度「鹽味、光芒」? 一個人怎樣增加這些質素、或成為更加「地鹽、世光」的人?


祈禱
主,請讓祢的光明在暗黑中照耀。讓祢充滿榮耀的光芒照射我們,照耀我們所作的每一件事。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