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3月23日星期三

四旬期第三主日 (3月27日)

四旬期的讀經,是為了預備我們將要參與的復活節逾越聖祭。因此,讓我們細心留意這個主日的天主聖言。


出谷紀 17:3-7

參閱出谷紀十七章的一、二節,可以讓我們明白這段讀經的背景— 究竟開始的一句「那時候」,是指什麼時候。

在四旬期的舊約讀經選段,甲、乙、丙年均各自連續地敘述了以色列子民於救恩歷史中的不同事件。今天的讀經一,跟福音主題恰好配合,大家都是關於「水」;在福音中,記載了耶穌跟撒瑪黎雅婦人談論活水的對話。

巴勒斯坦氣候乾旱,「水」的確是救恩的象徵,也暗示了教會的聖事— 這個寓意,我們不難在若望福音中找到。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前書 10章,保祿也引用了出谷紀17章,梅瑟擊磐石出水的事件,比作基督徒的聖事 (他說這是「神糧、神飲」)

不過,當結合今天的答唱詠,我們可以為讀經一引申另一個解釋。聖詠的重點,強調以色列子民在曠野中的時候,他們的心是多麼強硬。「不要再像在默黎巴那樣心硬,也不要像在曠野中瑪撒那天」,就是對應了出谷紀17:7—「梅瑟稱那地方為瑪撒和默黎巴,因為以色列子民在那裡爭吵過,並試探過上主...

有一點值得留意:到了希伯來書(3:7-4:11),作者同樣節錄聖詠95首,用作勸告當時身在羅馬的猶太基督徒。他們已經是第二代的信友,最早期信友的熱忱已經磨蝕,他們覺得有點疲乏。作者就將他們的情況比喻為曠野中的以色列子民,他們都覺得路途困苦、口渴疲倦。

聖詠95:1-2, 6-7, 8-9

這段聖詠亦在常年期丙年第十八主日中同樣用到。今天的重點,在第三段落中表達得很清楚:「不要再像在默黎巴那樣心硬,也不要像在曠野中瑪撒那天,你們的祖先,雖然見過我的工作,在那裡,他們還是試探我,考驗我。」(在前段的讀經一釋義中,我們已一併解釋了)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5:1-2,5-8

在羅馬人書3:31至整個第4章,保祿解釋,天主透過耶穌基督救贖世界,是祂使人成義。現在,他在讀經中總結前段論述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及展示其結果:因此我們與天主和好了,進入了恩寵中、並歡躍地期待著分享天主的光榮。

保祿所說的話,建基於我們已經接受了聖神。成義與及聖神降臨,其實是同一件事。當一個人接受聖神充滿,他便有恩寵成義。當一個人成為義人,他便會獲得聖神的恩賜。

當紐曼樞機(John Henry Newman) 還在聖公會的時候,他說過一篇講課,多年以後,他皈依了天主教,那講課再次被出版。他嘗試從宗教改革及特利騰大公會議之間,找一條關於「成義」教條的中間路線,希望找出一個合乎兩者法典、而且更優越的解釋。有趣的是,他正正就是說,成義,就是該被理解為:聖神降臨的恩賜。

一方面,這就避免了許多改革神學的說法,他們認為成義只是外在的名稱,一個人無需要改變自己罪惡的行為。但特利騰大公會議說「成義」是詞源學上的,即是說,一個成義的人,是指在道德上能夠被稱為「成義」的了,但得救與否,還得配合其行為。

改革派的信徒說,一位已經「成義」的人仍然是罪人,這是正確的。而特利騰教理說,「成義」使人有絕對的分別,這也是對的。

這個兩難局面的出路,可以在羅馬人書5:4找到:成義就是獲得天主的愛,藉著所賜予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因此,我們獲得轉化、修和,藉著耶穌基督歡躍於天主。

34節,延伸第2節,到「望德」的題目,直至34節。磨練,可以生出望德。

911節,保祿更清楚說到,成義,讓我們在基督內獲得新的生命,救恩就是最終的完善。這一章節說到的「和好」,也是成義的另一種說法。

成義,是一個判決上的比喻,而修和是說化解個人、社會、及國際間的紛爭。


聖若望福音4:5-42【長式】

耶穌跟撒瑪黎雅婦人的一段對談中,有許多主題交織一起,例如:

(1) 耶穌問婦人要水喝,引申到祂是活水的宣言。

(2) 耶穌吩咐婦人叫她的丈夫來,竟揭起了她婚姻的狀況 (有些學者認為「丈夫」其實寓意「撒瑪黎雅聖經」,因為他們只有舊約首五部書)

(3) 婦人回應耶穌的第一個問題時,將話題一轉,揭露了當時猶太人跟撒瑪黎雅人的不和— 他們對於崇拜主的地方有分歧— 耶穌因而宣告,當時候來到,人們會便要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天主。

(4) 婦人肯定地回答,她知道當默西亞來的時候,會將這些不和粉碎— 接著,耶穌宣示自己就是默西亞。

(5) 婦人離開耶穌,向朋友、村民們宣揚她所遇到的事,然後,被以下(6)的片段中斷了,稍後會再被提起。

(6) 門徒回到耶穌身邊,遞給祂食物,耶穌卻莫名其妙地說自己「已有食物吃了」,這令門徒大感困惑,耶穌又跟他們說:祂的食物,就是承行天父的旨意,祂再說,莊稼已經發白,可以收割了,後者再引申到撒瑪黎雅人的皈依。短式福音略過了(2)(6)

有些現代學者主張,若望所敘述的情節、對話,未必是耶穌當時真正說過的,他們的看法有幾個理由。

可能,這個故事原本另有重心,耶穌遇上一個撒瑪黎雅婦人,祂問她要點水喝,再向她宣告天主的國已臨近了。

但原本的主題已經失落,這個故事轉為敘述幾個若望的宗徒團體感興趣的討論— 這些主題,大概是從撒瑪黎雅人的傳教工作延伸而來的,同時亦表達出:若望將耶穌塑造為宣揚天主最後啟示的人。

整體去說,我們必須將這段對話以基督徒默想的角度去看,了解耶穌對於我們信仰的意義:祂帶來救恩、祂知道人類的罪惡、祂為我們開展了真正崇拜天主的方法— 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天主— 這是超越任何其他的朝拜。而且,這個朝拜是建基於福音為的。

因為,耶穌是天主最後的啟示,祂指出,自己就是世界的救主。


歷史、文化背景

俗語有云:「見怪不怪」。在聖經故事亦然,因為我們聽得多了,就失去了警覺性,一些奇怪的事,也覺無甚不妥。如果任何一個熟悉地中海文化的人,聽到今天的福音,大概都會甚覺可疑、無稽!

出了什麼錯?

許多學者都懷疑,耶穌跟撒瑪黎雅婦人這段對話,究竟有沒有真的發生過。在對觀福音中,沒有記載耶穌曾到撒瑪黎雅傳教。事實上,耶穌阻止過門徒去撒瑪黎雅人的城去宣講(10:5)。耶穌復活後,若望到了撒瑪黎雅去視察信友 ( 8:1-8),當時的信眾也有撒瑪黎雅人。因此,福音這個場景,就好像用了信友的歷史故事,去解釋耶穌的事跡。

從地中海文化去看,我們可以見到福音竟記載了一些違反文化傳統的行為,我們可以探討一下:

(1)   地點錯、時間錯 當時的地中海文化,男、女被嚴重的隔離:有些空間屬於女人 (廚房、家室)、有的屬於男人 (室外、田野、城門、市場)。水井,是男女共用的地方,不過他們使用的時間會被嚴厲限制。女人應該早上及黃昏的時候去打水。故事中的婦人竟在中午去打水當時,其他的女人都應該在別的地方,因此她才會單獨一人。

(2)   跟陌生男人對話 雖然,這位女士率先說,耶穌的行為是不合當時禮節的:「你既是猶太人,怎麼向我一個撒瑪黎雅婦人要水喝呢?」(9)。從文化背景去看,我們知道那其實不止是民族的問題,更是性別的問題。一個男人,在公眾地方竟向一位獨身婦女說話,這事非常惹人可疑。

(3)   她還跟其他男人在公眾場所說話  當婦人被耶穌的說話醒覺以後,她跑到村莊的市集中 (該是男人出沒的場地);她根本不應該在當時進入市集的。

福音作者— 究竟想指出什麼?

明顯地,這個故事大大顛覆了當時文化。現代的社會學家大概會形容這事為一件「文化創新」的革命。若望好像要在他的信徒團體中,重新確立女性的角色。

耶穌不單止跟女性對談,祂還精心地策劃了七段對答 (耶穌跟婦人各自發言了七次),祂循序漸進地引導她開解明悟;由誤解到理解。我們可以說,她是福音中最被循循善誘、最密集式地接受福傳的慕導者!

雖然,從對話中我們可以見到這位女士十分大膽,竟然主動跟耶穌談論屬於「男性」的討論話題— 政治、宗教 (她提出默西亞、聖殿)。耶穌沒有拒絕她的問題,還技巧地將話題掌控到「女性」的話題中— 這真是一次革命性的交談!

福音接著說:「城裡有許多撒瑪黎雅人,信從了耶穌,因為那婦人作證」(39)。不過敘述裡的男人卻假惺惺地說:「現在我們信,不是因為你的話,而是因為我們親自聽見了,並知道:他確實是世界的救主。」(42)

如果我們將古時地中海的文化、跟現代的西文化比較起來,我們會認為女士當然有權利去提問。無論如何,我們也別要看輕,這位婦人的確十分聰明,她很快就逐步明白耶穌究竟是誰;她起初稱呼祂為:「猶太人」(相當輕蔑的語氣)、然後她說祂是「先生」、「先知」、「默西亞」,當她將耶穌的事告知村民時,他們稱呼耶穌為「確實是世界的救主。」。如果所有信友,包括我們,都能夠有這樣的明悟,那我們的信仰確會像這位撒瑪黎雅婦人、和她的村民一樣發展迅速!

口渴

當我反複思考關於這位水井旁的婦人她在福音中的故事的確是很多方面可以研究,但最吸引我的,是關於「水,可以為我們解渴」這一點。

在福音之中,耶穌想要向婦人要一點甜美的井水喝。她猶豫了。因為她是撒瑪黎雅人。但是,也許她見耶穌的確像很口渴,所以她就作出行動。

「口渴」是一個屢見不鮮的景況。有時甚至是震撼性的,例如當我們看見非洲、亞洲一些乾旱現象的圖片時。

似乎,在人類之內,埋藏了一種深深的「渴」,我們渴求一些更甚於水份的東西。如聖保祿在讀經二說:「藉著耶穌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愛,就是這個原始的渴求,就像我們需要飲水一樣:在我們之內,有個像宇宙那麼廣闊的缺口— 我們渴求大量、大量的愛。

耶穌說,祂要賜予活水,在她之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 她將永遠不再感到口渴。

很多時,我們都會用其他的、渺小得多的東西,試圖去解決那渴求:食物、工作、外表、成就、其他的人、性、酒精等等。這些東西原本都是好的。但是,沉迷成癮之後,就會失去效用。就算他們(它們)已經被我們耗盡了,我們只有無力地嗚咽:「就這麼多了嗎? 沒有更多刺激了嗎?!

不,不止那麼多的。看我們身、心的構造;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愛情,我們都會死掉。如果我們渺小的自我,找到了另一個靈魂可以去愛及被愛— 而最大的愛— 就是天主! 如果找到了,我們可能探進這個水源。有許多方法可以令我們更深入地發掘這個活泉:四旬期的靜默、死於自我、重整生活、甚至是,平靜地面對我們的缺失。

換句話說,我們要努力地走上山峰、吃力地攀上長長的階梯使勁敲門,然後,等待。

讓我們等一等吧。這是四旬期。也許耶穌會很快應門,祂會賜給我們「湧到永生的水泉」。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以色列子民日以繼夜在曠野中行走,心驚膽戰、又餓又渴他們對天主起了懷疑,不知道天主是否真的與他們同在。這個情況,你會想起自己的一些處境嗎? 在耶時候,梅瑟面對一個極大的挑戰,險些失掉性命。他做了什麼? 從中你又可以學習到什麼?

2.      水,在你的生命中是多麼重要? 梅瑟撃磐石出水的地方叫作「曷勒布」(Horeb),意思是「乾旱、荒涼」之地— 這背後有什麼寓意呢? 這跟救恩史中,「水」的意象有什麼關係?

讀經二

1.      天主已經為我們完成了一切:耶穌基督為我們受死、讓我們堪當接受祂派遣的聖神、聖神將天主的愛傾注到我們心中那麼,我們要做的又是什麼?

2. 保祿說:「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這句話對你又有什麼意思? 當你生命中有危難的時候,你會依賴聖神的幫助嗎?

福音

1.      福音說到:「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一向不相往來」,但站在井邊的這位女士,偏偏就是一位撒瑪黎雅人,耶穌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還有性別的問題? 耶穌還在福音哪一處提起祂的「口渴」? 你認為,祂所指的是同一個「渴」嗎?

2.      為什麼那個婦人會放下自己的水罐、去告訴城中的所有人,她所遇到的事? 故事的造一部份,為你有什麼影響嗎? 對你來說,什麼是「活水」? 你所渴慕的又是什麼?


祈禱

主,是祢賜予活水,在我們之內,成為湧到永生的水泉。我們渴望以心神、以真理去朝拜祢— 但是,我們常常在曠野的乾枯之中。主,請來吧、為我們的靈魂解渴。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