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常年期第三十一主日(10月31日)

今個星期,我們默想以下的禮儀讀經:

智慧篇 11:22-12:2

這篇取自《智慧篇》的讀經,精巧地說明了,未有基督徒以前,已經有「天主慈悲的普世性」思想。它一開始就採用了《依撒意亞先知書》「後編.安慰書」的語調,斷定人類的渺小。

試比較《智慧篇》的「如天秤上的一粒沙塵」,跟依撒意亞先知書「萬民像桶中的一滴水」(40:15) 說到天主的全能偉大,就更突出了祂以極大的慈悲去俯就我們。

天主的慈悲 (讀經中的「愛」,是動詞而非名詞);在新約中,將「愛」用作名詞的例子絕無僅有。

「祢從不惱恨你所造的」,是一句獨特的句子— 在薩拉姆(Sarum)的聖灰禮儀中,用了這句用作祝福,拉丁文為:「nihil odisti eorum quae fecisti」。這句感動了Cranmer,因此他將這句禱文不僅用在聖灰禮儀上,更加在當天及聖週五的悔罪禱文中。

雖然,人類把天主的創造弄得一團糟,但畢竟萬物都是天主的造化。「(天主) 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12:1)」,因此,人類可以祈求天主,不要毀滅祂自己創造的作品,就像畫家或雕塑家不能夠忍受自己的偉大藝術品被燒燬、或被粉碎。

我們不太清楚這位「希臘化的猶太人」作者,當他說「天主的氣息在萬物之內」時,他究竟在想著希伯來文還是希臘文的用語。(參閱聖神降臨節的對經:「天主的聖神充滿整個世界﹗」)

「天主的氣息」(聖神),在希臘文可以是「sophia」,意即天主內在的媒介,又或者,更符合聖經,可以是「ruach」,即天主創造萬物的力量。

在開始寫這段經文時,作者大概是想用聖經的字眼,但很容易就墮進「希臘化的猶太人」所用的語言去表達聖經的真實思想。於是這就成了他連帶的話題 (懇求天主,萬物也是祂的造化);我們不應該單應這段落去定斷出宇宙學或人類學的學說。

在新約,關於聖神的主要概念相信,天主的神並不運行在萬事萬物之內,反而是跟末世論有關:聖神不是在所有事、所有人之內,而是一個恩賜,給予相信耶穌基督的人。

聖詠145

在希伯來文原文,這首精細的聖詠是 「依字母排列的離合詩」(acrostic pattern)。每一句都順序由希伯來字母作開始:由「aleph」到「teth」。

聖詠很適當地回應了讀經一的宇宙觀:天主的愛及仁慈。特別留意,第九節的兩句:「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他的受造物,仁愛慈祥。」

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後書 1:11-2:2

在聖神降臨節後的尾段時期,新約讀經漸漸進入末世論,直至基督君王節及緊隨的將臨期第一個主日,為最高峰。就像音樂家編排樂章進入高潮,禮儀年的讀經選擇也隨著節奏,帶出中心思想。

德國的聖經學者,常常將致得撒洛尼人後書列入「後保祿書信」,但他們的理據並不充分。大部份英語的學者都假定這書信真的由保祿所寫;他寫了「致得撒洛尼人前書」後,繼續闡釋他的教導,因為在早前的書信及宗徒的教導中,有些被誤解了。

當時,似乎有人將假的信件送到得撒洛尼人的會眾,聲稱由保祿發出,信中斷言主的日子已經到來。有些假先知 (用「神恩」或「言論」發佈令人驚恐的消息。這有點開始「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的傾向,跟之後在致格林多書信(格林多前書)及致斐理伯書 (斐:第三章)提到的相類似。

「諾斯底主義」相信,人類從被創造之始已經被分成不同的「組別」;有些是「屬靈」(pneumatics)的,他們獲得高境界的光照,有些是「屬魂」(psychics or “hylics”) 的,只屬於現世。跟一些錯誤導師所相信的一樣:他們說,基督徒的福音,只向某些優越分子啟示。福音來到世界,並不是令所有人得救,而是讓我們憶記起自己的「本性」。當我們知道找到自己本性,便不再需要任何東西— 即是說天主的國已經來臨,精英份子已經享有永恆生命。因此,「復活已是過去的事」(參閱弟茂德後書 2:18)

為保祿來說,這些思想扭曲了福音精神;因此在他的書信中,一直強烈指責。他要不是批評「猶太律法主義者」(Judaizers) 像迦拉達書、羅馬人書開首所說的,否則就是批評早期的「諾斯底主義」。在這裡,撒洛尼人後書,保祿的答案是:主的國還沒有來臨,還有許多末日的徵兆先要發生。(2:3-12)

路加福音 19:1-10

路加以馬爾谷的資料作藍本,寫成路加福音。他的取材解釋了對觀福音的作者常用的主題— 耶穌基督跟社會上被遺棄的人同飲共食。這樣的行為,在福音透過許多不同的部份證明了這一點。(比喻、訓導、宣告[如這裡出現的]及奇蹟故事)。如C. H. Dodd所反駁的,這些都是其歷史事件的重要證明。因此,我們最肯定的是:耶穌跟被遺棄的人一起用餐。

我們無法知道匝凱的故事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來構成的。以匝凱的職業去看,他刻意將自己遠離人群,因為他是被眾人唾棄的,被視為「賣國賊」,為了金錢而替羅馬人工作。

但耶穌沒有因為匝凱是稅吏而免除他獲得默西亞救恩的資格;匝凱同是亞巴郎之子 (路加暗示: 現在不再因著法律去斷定一個人跟天主的關係,而是一個人對耶穌的態度超越一切。如保祿所說的,外邦人也是天主的子女。)

匝凱決定要看看耶穌,於是他爬上一棵野桑樹— 這個渴望,正是信德的表現,因此可以擊破法律上關於天主與人的關係。

耶穌進入匝凱的家,這舉動戲劇性地表現了天主的救恩。匝凱承諾向以色列人賠償欺詐過的金錢,這正是他悔改的表現。

匝凱的慷慨已經遠遠超越法律規定的賠償 (例如,看肋未紀6:1-7)。現在他聽到了耶穌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即是他全家都獲得了救恩。

在行動上,一家之長的悔改,確可以令全家得到救恩。Joachim Jeremias以此為理由,主張早期教會應該可以因家長的悔改,而為家中的嬰孩領洗。

也有一說,這個故事,縱然是真的在耶穌傳教時發生,紀錄的時候也稍為改寫過,更適用於以向外邦人的使命。然後就是宣告整個故事的高峰:「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現代的批判學者對於耶穌有沒有真的用「人子」這用語這一點上,有著不同看法。不過,整體上他們都同意,即使他有這樣說,他都不是直接將自己等同將來的「人子」,因為耶穌當時還有著人的肉身,當祂光榮進入天國的時候,那「人子」有著的,是「超越」的身體。

當耶穌復活後,教會首先認出耶穌就是要來的「人子」,之後才回想他傳教生活中的點滴。但當耶穌分施未世的救恩時,祂已經暗示過自己的身份。

這樣說,教會首先回顧主耶穌在世時的言語、行動,及祂所圓滿的救贖工程(「祂來了」)。教會首先承認在歷史中,人子來到世上,尋找並救贖迷失的人。

這個說法,在耶穌跟被遺棄的人一起吃喝時、並在祂親口講亡羊及遺失銀幣的比喻時,已經被暗示了出來。
  
歷史、文化背景

可憐的匝凱! 他常常被我們看成是「二十世紀的稅務局」人員,我們大大貶低了他的名聲! 讓我們以當時地中海的文化眼光,去了解匝凱究竟是什麼人。

匝凱— 「富有」的人
在我們聖經所看到的人物,他們那時代,相信生命中的一切價值都被分配好的,不可以改變— 包括名譽、體液、財富、血液一切一切。

如果一個人突然損失了貴重的東西,那就必須懷疑,有某人偷取了那好東西。如果任何人突然獲得財寶,他必須證明那不是他偷來的。因為,沒有任何光明正大的理由,會讓人突然獲得財寶。

「窮人」一詞,是形容暫時失去地位的人;他們需要做的,是讓自己盡快回到原本地位。在聖經中,「窮人」經常指孤兒及寡婦。

寡婦是可以再婚,而孤兒都只是一個暫時的處境,他們可以被領養,或成長後結婚、建立家庭,他們就不再是「孤兒」。

在古時對於「富有的人」的理解是:他們不需要工作。他們是有權力的主人,有工人、奴僕及被許多人服侍。匝凱是個富有的人,他也是這一類人。有時候,在聖經中「富有」可以有「貪婪」的意思;但這故事發展下去,匝凱並不像是一個貪婪的人。

作為一個稅吏,匝凱向羅馬投標獲得收稅權。他不用自己去收稅,而是聘請中間人去做。當羅馬接受了他的投標,他先一次過向羅馬繳交全區域的稅,然後,他再向該地區的人民收費,並嘗試從中獲利。收費的工作由他聘請中間人去進行。

也許聽起來令人豔羨,但其實很少稅吏能夠收回所有的稅項、甚至獲得盈餘。匝凱是富有的稅吏,也能夠聘請工人為他收稅,在這裡,「富有」不一定代表「貪婪」。

匝凱— 「義人」
當耶穌說要到匝凱的家,法利塞人竊竊私議,抱怨耶穌竟到罪人的家去,匝凱也尖銳地為自己申辯。事實上,他在請耶穌回家的途中停了下來,公開地表明自己不是他們所想的罪人。

首先,他申明自己將一半財產接濟窮人。在希臘文法上,匝凱用了現在式,用來形容時常、習慣性發生的事。匝凱一直定期地施捨給窮人。多數翻譯都用了將來式 (「我會給),在文法上是可能的,但沒那麼合理。在路加福音,施捨是一個正義的表現(6:30-31, 38; 11:41; 12:33; 16:9; 18:22, 29)

接著,他說了一個條件:「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 在希臘文,這裡不是說他知道自己一直在欺騙別人,而只是說,如果他發現自己不知情下欺騙了誰人— 他說了個驚人的條件,說他會四倍賠償 (400%的賠率)!

梅瑟法律要求(6:5 and 5:6-7),賠償為五分一(20%)利息。羅馬法律規定,只有被定罪的眾犯,才要四倍償還。匝凱所做的,遠遠超過法律要求,甚至達到最嚴謹的羅馬法律。

「匝凱」這名字
「匝凱」這個名字在新約只有此處出現。在舊約只有在瑪加伯下10:19。這名字在希伯來文解作「潔淨、純潔、無暇」。路加說的,是一個故事,關於「潔淨、純潔、無暇」的男士,但可憐的匝凱,很少人將他看成義人。

對於匝凱是不是因為遇見耶穌而「皈依」、還是在之前已經成了一個好人,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見解。我支持推論「匝凱在之前已經皈依,在這裡被法利塞人誤解」的一說。這樣去解釋匝凱,現代的西方信徒可以從這個被中傷了的人物,找到關於「自尊」的最好榜樣:耶穌說他是「亞巴郎之子」,而不是「稅吏之子」,祂確立了匝凱的尊嚴。

耶穌知道、並且公承認匝凱的真正身份。最近有調查說75%的美國人有著過低的自我評價,匝凱是一個好的模樣,讓我們知道在別人尖酸的評價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靈魂的愛人
宇宙的渺小

慢著﹗宇宙絕不「渺小」吧! 哈勃望遠鏡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無盡的浩瀚,那裡可能有上億個像我們銀河系的星系。而且,每一個星系都可能有百萬、萬億的星體。

萬億、億億的星體! 還說宇宙「渺小」!?

讀經一說到:「整個世界,在你跟前,有如天秤上的一粒沙塵,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 作者大概從未看過哈勃望遠鏡。那麼,宇宙究竟是很大、還是很小?

試想像:一個天秤 (最傳統的量度重量儀器),天秤兩邊有著盤子。現在,將幾顆沙粒放上天秤的一端,重量有改變嗎? 沒有。現在,將整個宇宙放上天秤的一端,但,將天主放在另一端。

宇宙就好像幾顆沙粒,虛無飄渺,毫無重量。

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繼續推論下去:在那微乎其微的宇宙之內,住著我和你那,我們只是更細小千萬倍的微生物一個那麼偉大的天主,真有可能、真的會愛我們—這麼小的微生物嗎? 我們這麼渺小,根本毫無用處。

不要覺得灰心! 宇宙間最大的驚喜正等待著你! 讀經已經說得清楚,作者向上主呼喊的:「你愛惜一切所有,不惱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如果你不願意,什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你不吩咐,什麼東西能夠保全?愛護眾生的主宰!只有你愛惜萬物,因為萬物都是你的。你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上主那永不消滅的氣息,在我們這麼渺小的塵埃之內,每一顆,在天主眼中都是寶貴的。

我和你都是寶貴的。在天主,那「靈魂的愛人」眼中,祂對我們永遠珍而重之。

讓我們將這個喜訊傳播開去! 請看主日福音的匝凱,他的個子很小,就像我們每一個。他是這麼的矮小,他要爬上樹才見得見耶穌。耶穌看見匝凱爬在樹上,大概耶穌也忍俊不禁,於是他說:「匝凱,你快下來!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 難道我們要在樹上吃晚餐嗎?

記住,匝凱不是一個「生活毫無污點」的人,他是一個稅吏,自私、還有壞的名譽。但天主可有因此而離棄了他?

沒有。

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他耐心地等待匝凱從樹上爬下來,還要到他的家中。基督想要給我們實實在在的愛。你和我有沒有這個勇氣,接待宇宙的主宰到我們家中晚餐? 雖然,我們的衣衫都是破舊、難看? 就算我們是這麼的微小、不配?

就讓我們嘗試吧。天主愛祂所創造的萬物。人子親自來到世界,去尋找世界上最微小、最不起眼的一個

那就是你和我。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你愛惜一切所有,不惱恨你所造的」— 聽到這一句,你想起了什麼? 天主對萬物的態度都是充滿愛。你的態度又如何? 你如何對天主創造的萬物表示尊重? 對你的鄰人又如何?

2.      這讀經是關於天主的超然 (他完全超過我們想像的限制,遠遠超越在我們之上)。但同時,他是這麼迫切的跟我們接近(「你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他在我們之中建起帳棚、跟我們同在一起)。當想到這兩個對比時,你對天主有什麼感覺?

讀經二
1.      在你的靈修旅途中,當你感到「失去理智,驚慌失措」時,你認為天主會透過其他教友或非教友去幫助你嗎? 試舉出一些你經歷過的例子。

2.      聖保祿希望得撒洛尼人知道,他時刻為他們祈禱。這會讓你想起,也有人時時為你祈禱嗎? 試解釋。這也讓你記得時時要為別人祈禱嗎? 為什麼?

福音
1. 一個人要爬上樹去看清楚,這是一件常見的事嗎? 一個神聖的人要到「罪人」定中吃飯,這也是常見的嗎? 而有一個人為了悔罪,而將一當的財產捐給窮人,這又常見嗎? 你可以怎樣解釋這些「特別」的事? 為了認識主耶穌,你做過什麼「特別」、甚至極端的事情?

2. 匝凱用了一棵樹去看耶穌。如果你想「看」聖神現今在世界上的工作,你可以怎樣做?

祈禱
主耶穌,請留在我們的家、跟我們在一起。請讓我們的心靈,永不要拒絕祢所給我們的喜樂,但要將這喜樂傳播給所有人:貧窮的人、我們的鄰人,正如匝凱所做的。主,請跟我們說,「我今天必須跟你在一起!」。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三十主日 (10月24日)

再一次,我們聚集無花果樹下聆聽天主聖言:

德訓篇 35:12-14,16-18
這篇選自德訓篇的讀經,顯然是為了對應福音中法利塞人及稅吏的比喻而選取的。

在過去,智慧文學的篇章常常都受到冷落。那是因為,如果要將它們置於聖經神學所教導的「救恩歷史」研究去解釋,是有點困難。

智慧文學似乎是概括一些信仰及道德倫理上的真理及問題,跟救恩史主題有點脫離。

時至今日,我們有了新的啟發。智慧文學在教義上有了重要的地位:它跟救恩史、關於末日的篇章等,有著同等的中心地位。

耶穌基督本人很清楚自己就是天主智慧的傳遞人 (因此隱藏著基督論的智慧,在第四部福音的前言中就變得清晰了),他明白自己是宣講末世論的先知,宣告及帶來天主的國。

耶穌本人所宣講的是,我們這個世代也許不以為意的「一般信仰、倫理真理」,這篇自德訓篇的讀經,可以看成是福音的附屬解說,也是有關於「一般信仰、倫理真理」的。

答唱詠 聖詠34
說這聖詠就是其中一首智慧聖詠,實在非常恰當。根據Peake的釋義:「在1122節,聖詠作者的風格很像智慧文學,同樣提到天主的賞報。」

相似地,聖熱羅尼莫的解釋也說到:「這是一首智慧聖詠,雖然很多人認為它是一首感恩的歌詠。」

伯多祿前書的作者用了這首聖詠,給予基督徒作鼓勵: 新受洗的信友,該活出如此豐盛的生命。

聖保祿宗徒致弟茂德後書 4:6-8,16-18
讀經二跟其他幾篇主日讀經沒有直接的關連,不過就是弟茂德後書的總結。就像在常年期第28主日我們討論過的,這封書信應該 (真的) 是保祿致弟茂德的道別書信,作為「牧者」,他交代對教會的期望,及反駁關於唯識論。

保祿大概已經被帶上過法庭(prima actio)。那次審訊其實對他有利,但他尖銳地指摘:「眾人(指羅馬信友)都離棄了我」。保祿已經預期自己必死無疑,不會像他過往被囚禁一樣,被天主奇蹟地拯救。

為什麼羅馬的信友離棄保祿呢? 在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說到,他們根本對保祿宣講的福音不夠熱切,況且,他們都不願意暴露在尼祿王的法庭前。

之後,就開始了整個社會對基督徒的恐怖迫害。(現代研究歷史時序的學者,將保祿的監禁及死刑定為將公元60年,而尼祿王對教友的殺害、伯多祿的死刑為公元64年,雖然,其他的時序也有可能是對的)

縱然身陷絕境,保祿仍然滿懷絕對的希望:「從今以後,正義的冠冕,已為我預備好了」

路加福音 18:9-14
這個比喻是路加獨有的寫作手法,沒有像其他大部份的比喻,描繪了關於末世論的解釋。這個比喻就是說,門徒不要像法利塞人,而要像稅吏一樣祈禱。」

其他敘述的故事包括:善心的撒瑪黎亞人、愚蠢的富人、富翁與拉匝祿。他們都表達了常存的信仰及道德故事,並沒有正接關乎末世論的意味。

但是,我們要明白,耶穌不單只宣告天國的臨迎,他更是天主智慧的化身及發言人,那麼,這些比喻就應該跟祂其他的教導一體性地去看。


其實,那個法利塞人對於他的信仰及倫理責任,都已經做得不錯。他不像其他人一樣勒索、不義、姦淫... 顯然,當時耶穌的聽眾都會說,這法利塞人是個義人。

那個稅吏,另一方面,卻沒有什麼好讚揚的事。他就像其他同類的人一樣.. 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壞人」。然而,耶穌卻說他是「正義的人」。

耶穌怎麼可以作出這樣「不像話」的判斷呢?祂的意思不是說法利塞人的道德及虔誠生活是錯的、也不是說稅吏勒索及不義做得對。

騙子和勒索

法利塞人的問題出於他對天主祈禱的態度:他在天主前細數自己的優點,將自己跟稅吏比較,他說:「我實在是一個義人!」— 也因此,將自己的善功的價值毀滅了。他來到天主面前,卻吹噓自己是真正的義人。

另一方面,稅吏對自己的錯失心知肚明。他不敢舉目望向天主,只能夠捶胸痛單:「主求祢垂憐! 他的祈禱獲天主悅納,因為他投奔天主的仁慈。

歷史、文化背景

收錄這故事的人很清楚這個比喻的重心:那些對自己充滿自信的人,他們認為自己是義人,因而蔑視他人。在路加的故事脈絡之中,這些無疑就是法利塞人跟法學士。

法利塞人

如果基督徒只從新約聖經去認識「法利塞人」,我們的印象也許是錯誤的。在新約中,有太少對於法利塞人的準確描述。「法利塞人」是耶穌時代的一個宗教派別的人;他們組成一個群體 (希伯來文是haburah),成員過著非常虔敬的祈禱、守齋、施捨、什一奉獻的生活。

在比喻中,法利塞人的祈禱是自我中心的,這跟「聖母讚主曲」 (1: 46-56)及「西默盎之歌」(2:29-31)相似。但是,跟這兩篇祈禱不同的是,法利塞人自信有著絕對的優勢 —「因為我不像其他人也不像這個稅吏」(第十節) 可見他是個虔誠的人。

他的聲明 (「不會:勒索、不義、姦淫」),在路加福音往後的敘述中,證明是虛偽的。耶穌指責他們「心中滿是劫奪與邪惡」(11:39)、愛財的
 (16:14) 、還有同樣差勁的— 犯奸淫(16:18)

稅吏
希臘文中常常用稅吏 (publican) 和收稅人 (tax collector)去形容三類人: (1) 付款向政府購買收稅的權利:(2)地方監督,負責口管理某個區域的事務,如匝凱一樣 (一個「總」收稅人或中間人)(3) 受僱或代理在主要交通管道、商業中心的間接稅收,如耶里哥或葛法翁。

(3)類的稅吏是被當權者僱用的,因此若翰洗者勸告他們:「除給你們規定的外,不要多徵收!(3:12),稅吏是被他們的僱主定立的。

雖然,法利塞人極為嫌棄稅吏,但稅吏當中卻組成了一些圈子,回應若翰洗者及耶穌的召叫。

在這個比喻裡,謙虛的稅吏跟趾高氣揚的法利塞人形成了對比。稅吏只敢站在遠處,用著傳統的祈禱姿勢:雙眼垂下、捶著自己的胸膛。捶胸祈禱是中東女性獨有的祈禱姿態,至於男人,只會在極度痛苦時,例如這裡的稅吏,及路加福音23:48中記載。

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
稅吏重覆祈求:「天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或者說,因我們知道天主的慈悲,我們祈求:「天主,請給予我祢所該給我的請對我施予祢的恩惠。我是一個罪人。」

法利塞人認為自己是勝券在握的,但稅吏是被天主高舉的人(14)。法利塞人覺得自己不需要什麼,稅吏承認他需要天主。

總結
最後關於高舉及貶抑自己的說話,是被廣泛採用的。它們在這章節,及在14:11都有出現,兩個故事都在批評法利塞人。其他的都在教導一些智慧:瑪18:4; 23:12; 4:6, 10; 及伯多祿前書 5:6.

在文化背景的角度看榮耀與侮辱,我們要小心,不可變成一個虛偽的、易被駁回的主張。坐在錯誤的位置上是危險的,坐得比較謙下而被請上高座的,才是明智的。

要留意,在這個說法上,「神學」角度去看的話,這是一個被動語,這在聖經中經常出現。在被動句式中,主體沒有被提及,也可以是被刪略了的。

在聖經中,當這類句式中沒有主體,但大家都明白指的是「天主」。因此,謙卑的人,他們會被高舉 (當然,是天主高舉他們),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 (亦然,是天主貶抑他們)

換句話說,這是另一個關於天主倒轉我們思想的故事。天主的行徑並不是我們能夠思想及計劃的行徑。所有人要經歷人生,數算著成功失敗。

相信天主的人,許多時候會發現自己眼中的「失敗」,在天主上智安排下,原來是個更好的機會: 更好的計劃、更好的賞報。在時候我們遇上挫折,往後再看,卻反而成了美事。

真正的「偉大」,真正的「自我」

我猜,對於我們大部份人,「自我」一詞都有負面的意味。說一個人:「他很自我」,就是說他以自我為中心、自我膨脹、好表現自己,不夠謙虛。我們常常將「自我」及「謙虛」說成對比— 自我比較大,那即是不謙虛。

但那是未免過於武斷。有一個強大的自我不一定是壞事。事實上,我們是需要的! 特別是當我們需要達到遠大的目標時,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我,沒可能去完成大事業,那並不代表一個人不謙虛。例如:

很少人會覺得德蘭修女自我的大,我們立即想到她就是謙虛的體現。但,事實上,她有個很強的自我— 她的自我形象非常明確有力— 因此,她能夠站在全世界面前,堅認自己所信的真理、她的價值、她工作的重要性。她可以在世界任何人面前,堅定地宣示她的工作、她的說話是重要的。要做到這樣,必須是一個自我非常強大的人。德蘭修女的自我,比我們都高。她明白到,自己是獨特的、受祝福的天主工具,因而堅定地履行她的使命。

但她確是一個謙虛的人。她非常清楚,所有令她獨特、有力的東西,都不是來自她自己,而是出於天主的。她只是一個分施天主大能與恩寵的途徑。她有一個強烈的自我,但不是自我中心的人。她永遠不會放大自己,只在一切事上,充滿天主。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亦然:他都是一個謙遜的代表,但明顯地,他都有著堅強的自我。他可以站在百萬人前,高舉雙手說:「我愛你們﹗」(包括愛所蘊含的結果),他高呼:「你們聽到我對你說這話,是重要的!」— 需要極大的自我肯定,才能這樣說話。如果要我或你去做同樣的事,我們大概會躊躇不前我們腦袋會充塞著千百個理由去推翻自己:「你認為自己是誰去說這番話! 你有什麼權力,當著全世界面前說你的愛!

像德蘭修女,若望保祿二世說這些話,同時他也是謙虛的,因為他都強調,他所擁有的特質及恩寵,都不是來自他自己,他只是一個工具。他可以讓天主的大能在他身上工作,而不會自命那些能力出於自己。這就是謙遜與不可一世的分別、偉大與自我中心的分別。一個自我中心的人可能也做出大事,但跟聖人不一樣,他會將所有功德都歸於自己。

在靈修上,常常都會忽略自我的重要性,徹底除去它在成聖路上的必然性。也許我們難以置信許多偉大的聖人都有著強大的自我:聖方濟.亞西西、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聖女小德蘭他們的自我都非常堅強! 因此,他們有偉大的自我形象,讓他們達到獨特的重要性。我們對於他們「謙遜」的理解有時候是錯誤的,也讓我們受傷害。

說我們之所以受傷害,因為,許多在我們生命中的問題、甚至是靈修上的問題,都正正是因為我們自我太軟弱!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多麼的脆弱,因此讓我們做不了該做的事,甚至只是給予愛和溫暖,都做不到。

因為我們的自我形象太薄弱,不像德蘭修女、若望保祿二世,我們羞怯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去宣講真理、去表達我們的愛! 我們製造太多的聲音去擾亂自己 (當然,原本是外在的聲音),讓我們變得癱瘓:「你以為自己是誰! 那只是驕傲、無知! 這是自大! 你根本就沒有才能、你不夠好去做這些事! 沒有人想你去做這些好事的!

由於我們的自我太弱、而不是太強,因此我們常常要「保護自己」。我們掙扎免讓自己容易受傷、我們放棄應該的執著,為了保護自己。為什麼? 因為我們內裡不夠肯定,因為我們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動搖不定。聖方濟.亞西西、聖女大德蘭、聖十字若望、聖女小德蘭他們從不需要保護自己! 他們不介意將自己暴露於傷害,因為他們有堅定的自我。

我們應該鄙棄驕傲、自我中心。但錯誤的謙遜並不能免我們於驕傲之中,反而,它免我們去付出愛及關懷— 然後令我們做不成任何偉大的事。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 讀經一提到的孤兒寡婦,是謙虛還是卑微? 你想起一些這樣的「謙卑人」嗎? 在他們身上,如何看到謙遜? 你呢,你的謙遜程度又如何,你對天主完全誠實嗎?

2.    當你聽到受「壓迫者的祈禱、孤兒的哀求,及寡婦訴苦的歎息」時,你會作任何行動嗎? 有沒有什麼是你現在未曾去做,但可以去幫助受苦的人?

讀經二
1.    你可有感覺自己「我已被奠祭」的時候? 有沒有人背棄了你? 保祿如何去對抗這些感受? 因著他的經歷,保祿可以幫助你嗎?


2.    保祿曾在獅子口中被拯救出來,他相信在邪惡的威脅中,他會獲得保護。為教會來說,什麼是邪惡的威脅? 你又受著什麼威脅? 你有信心嗎?

福音
1.    如果你在天主的位置,你會首先俯聽怎樣的祈禱? 法利塞人所作的祈禱,是給天主聽的、還是給他自己聽的呢?

2. 法利塞人認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你會在任何地方跟他相似嗎? 你會不會自命高人一等? 在什麼方面呢? 那麼,你有沒有什麼地方也跟這稅吏相似?

祈禱
天主,請俯聽我們的呼喊、請來扶助我的軟弱。就讓我們的祈禱衝破雲宵、讓祢的仁慈如雨般降下。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