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我們默想以下的禮儀讀經:
智慧篇 11:22-12:2
這篇取自《智慧篇》的讀經,精巧地說明了,未有基督徒以前,已經有「天主慈悲的普世性」思想。它一開始就採用了《依撒意亞先知書》「後編.安慰書」的語調,斷定人類的渺小。
試比較《智慧篇》的「如天秤上的一粒沙塵」,跟依撒意亞先知書「萬民像桶中的一滴水」(40:15) — 說到天主的全能偉大,就更突出了祂以極大的慈悲去俯就我們。
天主的慈悲 (讀經中的「愛」,是動詞而非名詞);在新約中,將「愛」用作名詞的例子絕無僅有。
「祢從不惱恨你所造的」,是一句獨特的句子— 在薩拉姆(Sarum)的聖灰禮儀中,用了這句用作祝福,拉丁文為:「nihil odisti eorum quae fecisti」。這句感動了Cranmer,因此他將這句禱文不僅用在聖灰禮儀上,更加在當天及聖週五的悔罪禱文中。
雖然,人類把天主的創造弄得一團糟,但畢竟萬物都是天主的造化。「(天主) 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12:1)」,因此,人類可以祈求天主,不要毀滅祂自己創造的作品,就像畫家或雕塑家不能夠忍受自己的偉大藝術品被燒燬、或被粉碎。
我們不太清楚這位「希臘化的猶太人」作者,當他說「天主的氣息在萬物之內」時,他究竟在想著希伯來文還是希臘文的用語。(參閱聖神降臨節的對經:「天主的聖神充滿整個世界﹗」)
「天主的氣息」(聖神),在希臘文可以是「sophia」,意即天主內在的媒介,又或者,更符合聖經,可以是「ruach」,即天主創造萬物的力量。
在開始寫這段經文時,作者大概是想用聖經的字眼,但很容易就墮進「希臘化的猶太人」所用的語言去表達聖經的真實思想。於是這就成了他連帶的話題 (懇求天主,萬物也是祂的造化);我們不應該單應這段落去定斷出宇宙學或人類學的學說。
在新約,關於聖神的主要概念相信,天主的神並不運行在萬事萬物之內,反而是跟末世論有關:聖神不是在所有事、所有人之內,而是一個恩賜,給予相信耶穌基督的人。
聖詠145
在希伯來文原文,這首精細的聖詠是 「依字母排列的離合詩」(acrostic pattern)。每一句都順序由希伯來字母作開始:由「aleph」到「teth」。
聖詠很適當地回應了讀經一的宇宙觀:天主的愛及仁慈。特別留意,第九節的兩句:「上主對待萬有,溫和善良;對他的受造物,仁愛慈祥。」
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人後書 1:11-2:2
在聖神降臨節後的尾段時期,新約讀經漸漸進入末世論,直至基督君王節及緊隨的將臨期第一個主日,為最高峰。就像音樂家編排樂章進入高潮,禮儀年的讀經選擇也隨著節奏,帶出中心思想。
德國的聖經學者,常常將致得撒洛尼人後書列入「後保祿書信」,但他們的理據並不充分。大部份英語的學者都假定這書信真的由保祿所寫;他寫了「致得撒洛尼人前書」後,繼續闡釋他的教導,因為在早前的書信及宗徒的教導中,有些被誤解了。
當時,似乎有人將假的信件送到得撒洛尼人的會眾,聲稱由保祿發出,信中斷言主的日子已經到來。有些假先知 (用「神恩」或「言論」) 發佈令人驚恐的消息。這有點開始「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的傾向,跟之後在致格林多書信(格林多前書)及致斐理伯書 (斐:第三章)提到的相類似。
「諾斯底主義」相信,人類從被創造之始已經被分成不同的「組別」;有些是「屬靈」(pneumatics)的,他們獲得高境界的光照,有些是「屬魂」(psychics or “hylics”) 的,只屬於現世。跟一些錯誤導師所相信的一樣:他們說,基督徒的福音,只向某些優越分子啟示。福音來到世界,並不是令所有人得救,而是讓我們憶記起自己的「本性」。當我們知道找到自己本性,便不再需要任何東西— 即是說天主的國已經來臨,精英份子已經享有永恆生命。因此,「復活已是過去的事」(參閱弟茂德後書 2:18)。
為保祿來說,這些思想扭曲了福音精神;因此在他的書信中,一直強烈指責。他要不是批評「猶太律法主義者」(Judaizers)— 像迦拉達書、羅馬人書開首所說的,否則就是批評早期的「諾斯底主義」。在這裡,撒洛尼人後書,保祿的答案是:主的國還沒有來臨,還有許多末日的徵兆先要發生。(2:3-12)
路加福音 19:1-10
路加以馬爾谷的資料作藍本,寫成路加福音。他的取材解釋了對觀福音的作者常用的主題— 耶穌基督跟社會上被遺棄的人同飲共食。這樣的行為,在福音透過許多不同的部份證明了這一點。(比喻、訓導、宣告[如這裡出現的]及奇蹟故事)。如C. H. Dodd所反駁的,這些都是其歷史事件的重要證明。因此,我們最肯定的是:耶穌跟被遺棄的人一起用餐。
我們無法知道匝凱的故事是真有其事還是後來構成的。以匝凱的職業去看,他刻意將自己遠離人群,因為他是被眾人唾棄的,被視為「賣國賊」,為了金錢而替羅馬人工作。
但耶穌沒有因為匝凱是稅吏而免除他獲得默西亞救恩的資格;匝凱同是亞巴郎之子 (路加暗示: 現在不再因著法律去斷定一個人跟天主的關係,而是一個人對耶穌的態度超越一切。如保祿所說的,外邦人也是天主的子女。)
匝凱決定要看看耶穌,於是他爬上一棵野桑樹— 這個渴望,正是信德的表現,因此可以擊破法律上關於天主與人的關係。
耶穌進入匝凱的家,這舉動戲劇性地表現了天主的救恩。匝凱承諾向以色列人賠償欺詐過的金錢,這正是他悔改的表現。
匝凱的慷慨已經遠遠超越法律規定的賠償 (例如,看肋未紀6:1-7)。現在他聽到了耶穌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即是他全家都獲得了救恩。
在行動上,一家之長的悔改,確可以令全家得到救恩。Joachim Jeremias以此為理由,主張早期教會應該可以因家長的悔改,而為家中的嬰孩領洗。
也有一說,這個故事,縱然是真的在耶穌傳教時發生,紀錄的時候也稍為改寫過,更適用於以向外邦人的使命。然後就是宣告整個故事的高峰:「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現代的批判學者對於耶穌有沒有真的用「人子」這用語這一點上,有著不同看法。不過,整體上他們都同意,即使他有這樣說,他都不是直接將自己等同將來的「人子」,因為耶穌當時還有著人的肉身,當祂光榮進入天國的時候,那「人子」有著的,是「超越」的身體。
當耶穌復活後,教會首先認出耶穌就是要來的「人子」,之後才回想他傳教生活中的點滴。但當耶穌分施未世的救恩時,祂已經暗示過自己的身份。
這樣說,教會首先回顧主耶穌在世時的言語、行動,及祂所圓滿的救贖工程(「祂來了」)。教會首先承認在歷史中,人子來到世上,尋找並救贖迷失的人。
這個說法,在耶穌跟被遺棄的人一起吃喝時、並在祂親口講亡羊及遺失銀幣的比喻時,已經被暗示了出來。
歷史、文化背景
可憐的匝凱! 他常常被我們看成是「二十世紀的稅務局」人員,我們大大貶低了他的名聲! 讓我們以當時地中海的文化眼光,去了解匝凱究竟是什麼人。
匝凱— 「富有」的人
在我們聖經所看到的人物,他們那時代,相信生命中的一切價值都被分配好的,不可以改變— 包括名譽、體液、財富、血液… 一切一切。
如果一個人突然損失了貴重的東西,那就必須懷疑,有某人偷取了那好東西。如果任何人突然獲得財寶,他必須證明那不是他偷來的。因為,沒有任何光明正大的理由,會讓人突然獲得財寶。
「窮人」一詞,是形容暫時失去地位的人;他們需要做的,是讓自己盡快回到原本地位。在聖經中,「窮人」經常指孤兒及寡婦。
寡婦是可以再婚,而孤兒都只是一個暫時的處境,他們可以被領養,或成長後結婚、建立家庭,他們就不再是「孤兒」。
在古時對於「富有的人」的理解是:他們不需要工作。他們是有權力的主人,有工人、奴僕及被許多人服侍。匝凱是個富有的人,他也是這一類人。有時候,在聖經中「富有」可以有「貪婪」的意思;但這故事發展下去,匝凱並不像是一個貪婪的人。
作為一個稅吏,匝凱向羅馬投標獲得收稅權。他不用自己去收稅,而是聘請中間人去做。當羅馬接受了他的投標,他先一次過向羅馬繳交全區域的稅,然後,他再向該地區的人民收費,並嘗試從中獲利。收費的工作由他聘請中間人去進行。
也許聽起來令人豔羨,但其實很少稅吏能夠收回所有的稅項、甚至獲得盈餘。匝凱是富有的稅吏,也能夠聘請工人為他收稅,在這裡,「富有」不一定代表「貪婪」。
匝凱— 「義人」
當耶穌說要到匝凱的家,法利塞人竊竊私議,抱怨耶穌竟到罪人的家去,匝凱也尖銳地為自己申辯。事實上,他在請耶穌回家的途中停了下來,公開地表明自己不是他們所想的罪人。
首先,他申明自己將一半財產接濟窮人。在希臘文法上,匝凱用了現在式,用來形容時常、習慣性發生的事。匝凱一直定期地施捨給窮人。多數翻譯都用了將來式 (「我會給…」),在文法上是可能的,但沒那麼合理。在路加福音,施捨是一個正義的表現(6:30-31, 38; 11:41; 12:33; 16:9; 18:22, 29)。
接著,他說了一個條件:「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 在希臘文,這裡不是說他知道自己一直在欺騙別人,而只是說,如果他發現自己不知情下欺騙了誰人— 他說了個驚人的條件,說他會四倍賠償 (400%的賠率)!
梅瑟法律要求(肋6:5 and 戶5:6-7),賠償為五分一(20%)利息。羅馬法律規定,只有被定罪的眾犯,才要四倍償還。匝凱所做的,遠遠超過法律要求,甚至達到最嚴謹的羅馬法律。
「匝凱」這名字
「匝凱」這個名字在新約只有此處出現。在舊約只有在瑪加伯下10:19。這名字在希伯來文解作「潔淨、純潔、無暇」。路加說的,是一個故事,關於「潔淨、純潔、無暇」的男士,但可憐的匝凱,很少人將他看成義人。
對於匝凱是不是因為遇見耶穌而「皈依」、還是在之前已經成了一個好人,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見解。我支持推論「匝凱在之前已經皈依,在這裡被法利塞人誤解」的一說。這樣去解釋匝凱,現代的西方信徒可以從這個被中傷了的人物,找到關於「自尊」的最好榜樣:耶穌說他是「亞巴郎之子」,而不是「稅吏之子」,祂確立了匝凱的尊嚴。
耶穌知道、並且公承認匝凱的真正身份。最近有調查說75%的美國人有著過低的自我評價,匝凱是一個好的模樣,讓我們知道在別人尖酸的評價中,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
靈魂的愛人
宇宙的渺小
慢著﹗宇宙絕不「渺小」吧! 哈勃望遠鏡已經告訴我們,宇宙是無盡的浩瀚,那裡可能有上億個像我們銀河系的星系。而且,每一個星系都可能有百萬、萬億的星體。
萬億、億億的星體! 還說宇宙「渺小」!?
讀經一說到:「整個世界,在你跟前,有如天秤上的一粒沙塵,落在地面上的一滴朝露。」— 作者大概從未看過哈勃望遠鏡。那麼,宇宙究竟是很大、還是很小?
試想像:一個天秤 (最傳統的量度重量儀器),天秤兩邊有著盤子。現在,將幾顆沙粒放上天秤的一端,重量有改變嗎? 沒有。現在,將整個宇宙放上天秤的一端,但,將天主放在另一端。
宇宙就好像幾顆沙粒,虛無飄渺,毫無重量。
如果你明白我的意思,那我們繼續推論下去:在那微乎其微的宇宙之內,住著我和你… 那,我們只是更細小千萬倍的微生物… 一個那麼偉大的天主,真有可能、真的會… 愛我們—這麼小的微生物嗎? 我們這麼渺小,根本毫無用處。
不要覺得灰心! 宇宙間最大的驚喜正等待著你! 讀經已經說得清楚,作者向上主呼喊的:「你愛惜一切所有,不惱恨你所造的;如果你憎恨什麼,你必不會造它。如果你不願意,什麼東西能夠存在?如果你不吩咐,什麼東西能夠保全?愛護眾生的主宰!只有你愛惜萬物,因為萬物都是你的。你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上主那永不消滅的氣息,在我們這麼渺小的塵埃之內,每一顆,在天主眼中都是寶貴的。
我和你都是寶貴的。在天主,那「靈魂的愛人」眼中,祂對我們永遠珍而重之。
讓我們將這個喜訊傳播開去! 請看主日福音的匝凱,他的個子很小,就像我們每一個。他是這麼的矮小,他要爬上樹才見得見耶穌。耶穌看見匝凱爬在樹上,大概耶穌也忍俊不禁,於是他說:「匝凱,你快下來!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 難道我們要在樹上吃晚餐嗎?」
記住,匝凱不是一個「生活毫無污點」的人,他是一個稅吏,自私、還有壞的名譽。但天主可有因此而離棄了他?
沒有。
基督,降生成人的天主,他耐心地等待匝凱從樹上爬下來,還要到他的家中。基督想要給我們實實在在的愛。你和我有沒有這個勇氣,接待宇宙的主宰到我們家中晚餐? 雖然,我們的衣衫都是破舊、難看? 就算我們是這麼的微小、不配?
就讓我們嘗試吧。天主愛祂所創造的萬物。人子親自來到世界,去尋找世界上最微小、最不起眼的一個…
那就是你和我。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你愛惜一切所有,不惱恨你所造的」— 聽到這一句,你想起了什麼? 天主對萬物的態度都是充滿愛。你的態度又如何? 你如何對天主創造的萬物表示尊重? 對你的鄰人又如何?
2. 這讀經是關於天主的超然 (他完全超過我們想像的限制,遠遠超越在我們之上)。但同時,他是這麼迫切的跟我們接近(「你那不死不滅的氣息,在萬物之內」— 他在我們之中建起帳棚、跟我們同在一起)。當想到這兩個對比時,你對天主有什麼感覺?
1. 在你的靈修旅途中,當你感到「失去理智,驚慌失措」時,你認為天主會透過其他教友或非教友去幫助你嗎? 試舉出一些你經歷過的例子。
2. 聖保祿希望得撒洛尼人知道,他時刻為他們祈禱。這會讓你想起,也有人時時為你祈禱嗎? 試解釋。這也讓你記得時時要為別人祈禱嗎? 為什麼?
1. 一個人要爬上樹去看清楚,這是一件常見的事嗎? 一個神聖的人要到「罪人」定中吃飯,這也是常見的嗎? 而有一個人為了悔罪,而將一當的財產捐給窮人,這又常見嗎? 你可以怎樣解釋這些「特別」的事? 為了認識主耶穌,你做過什麼「特別」、甚至極端的事情?
2. 匝凱用了一棵樹去看耶穌。如果你想「看」聖神現今在世界上的工作,你可以怎樣做?
祈禱
主耶穌,請留在我們的家、跟我們在一起。請讓我們的心靈,永不要拒絕祢所給我們的喜樂,但要將這喜樂傳播給所有人:貧窮的人、我們的鄰人,正如匝凱所做的。主,請跟我們說,「我今天必須跟你在一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