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1月20日星期四

常年期第三主日 (1月23日)

這個星期,我們繼續在無花果樹下邂逅天主聖言。

依撒意亞先知書 8:23-9:3

這篇讀經,我們在聖誕子時彌撒中已讀過。往後關於「一位君王自達味後裔誕生」的選段在這裡減刪了;這裡由「則步隆和納斐塔里地域」及「外方人的加里肋亞」起始。

這段經文在今天福音中被引用了,瑪竇用它作為標記,開始敘述耶穌在加里肋亞傳教的工作。可見,同一段經文,可以應用在不同處境之中。

當我們在聖誕夜讀這段經文,它指向耶穌的誕生:祂為黑暗的世界帶來了光明。現在我們再讀它,是指耶穌的傳教工作之開始。

當祂來到加里肋亞,開始宣講,光明也就開始照耀。但我們早前已討論過,耶穌的誕生、與傳教工作,是不可以分開的,因為兩者是同一「基督的事件」— 光明進入了黑暗的世界中。

聖詠27

這首聖詠也會用在四旬期第二主日(丙年),但今天則比較適合,因為它貼切主顯節時期的主題。「上主是我的光明」對應了讀經一「光明/ 黑暗」,「上主的甘飴慈祥」是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所彰顯的形象。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10-13,17

格林多人前書第一部份,保祿道出了幾點,是他身在厄弗所時,由黑羅厄的人處所聽到的報告。似乎,黑羅厄的使者 (有人大約推測,是一位富有的基督徒女士,格林多人常在她的家聚會),口頭上向保祿形容了格林多教會的情況。

還有其他的報告,是各地的教會以書信寄給保祿;由斯特法納、福特納托及阿哈依科送遞的。(格林多人前書 7:1; 16:17)。我們注意到有趣的一點,原來,有些更令人頭痛的問題,信友並沒有在書信中提及,而保祿是由黑羅厄家人那裡聽到的。

格林多人的信友,最大的問題是團體當中的紛爭。沒有證據顯示那是由於教理上的分歧,因為保祿在書信中完全沒有提到。反之,格林多團體的信友分黨分派,每派別自稱是某些教會領袖「屬下」的。

我們不清楚「我是屬基督的」是第文中的第四個派別 (大概是「無派別」中的派別吧﹗),抑或是保祿自己的反駁:「我不屬你們任何一派,我是屬基督的﹗」

保祿正面駁斥他們的紛爭,他指出,他們分黨分派,就是否認洗禮的真理。每個信友都是因基督的名受洗,不是因著任何領袖人物,不論該教會領袖有多偉大。

瑪竇福音 4:12-23:

瑪竇開始記敘耶穌的傳教工作,用了瑪爾谷「在葛法翁的日子」,編輯一段節錄:

耶穌宣講天國的到臨、召選門徒、行醫治的奇蹟— 這些都以依撒意亞先知書第9章去編排的。(參閱讀經一)

透過這些引用,瑪竇雖然曾記錄一些針對外邦鎮的話 (10:5),他本人卻絕不是排外的,他所寫的福音是普世性的,在這一點可見到:耶穌不是在猶大開始宣講、而是外邦人的加里肋亞。


歷史、文化背景

這個星期的福音提出了三個主題給我們思考:洗者、耶穌的傳教工作、耶穌的門徒。

若翰洗者
當時,若翰在監牢中,很快就會被處死。瑪竇、瑪爾谷、路加清楚講述,耶穌等到若翰的使命完滿之後,才開始宣講。在若望福音,耶穌在若望被監禁以前,就開始傳教工作。

所有福音都記載,洗者若翰履行了出色的傳教工作。在耶穌的傳教旅途中,也常有人將祂和若翰扣上關連,甚至認為祂就是洗者若翰。(1:13-14)

當代學者提出一個貌似有理的註釋:耶穌受到若翰的宣講而感動,因而成了他的門徒。當若翰被監禁以後,耶穌就大膽地挺身而出,召叫門徒 ( 4:18-22),但他繼續施洗、然後擴大祂的傳教工作 ( 11:2-6)。不久以後,祂獲得了驅魔的能力,因而展開獨特的宣講 (12:22-28)。至此,耶穌獨當一面,不再施行若翰的洗禮。


耶穌的傳教事業
若翰被監禁以後,耶穌從自己的家鄉—小小的納匝肋— 去到葛法翁,當時加里肋亞海沿岸,較為發達的交通樞紐。他繼續宣講若翰的訊息:「你們悔改吧! 因為天國臨近了。」(4:17)

瑪竇將耶穌的傳教工作濃縮為一句話,第23節說到的:「耶穌走遍了全加里肋亞,在他們的會堂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民間各種疾病、各種災殃。」

在耶穌生活的時期,「會堂」是一個民眾聚集的地方,像現代的「社區中心」。在那裡,男性村民每星期一天聚會,學習、祈禱。耶穌也在會堂宣讀、聆聽梅瑟法律 (Torah),也跟眾人辯論:不過祂不會參與安息日祈禱禮儀,因為當時還沒有這個傳統。第一世紀的猶太信眾只當安息日是休息的日子,而不是集體祟拜。

說到治病,祂卻不是一個「專業醫師」,因為當時的醫師常常都是「談論醫治」,但耶穌是真的去治病的。

第一批門徒
耶穌「召叫門徒」這個行動,在中東區域中是常有的事。通常,一個人有些忿忿不平的事,他就會召集其他人和他一起去解決。我們不知道耶穌有什麼不忿,不過門徒們肯定有些想改變的事。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門徒們會放下一切去跟隨耶穌。人多聚集起來,才可成群眾力量。

再說,當時是旱季— 農夫純粹等待收成、漁夫也可以暫時將工作留給其他同伴。現在是一個戶外活動的時候、有什麼新奇事物被人看、給人聽,在群眾中吸引人注意。

這樣的群眾,在這段福音、以及整部聖經中都常有出現。洗者若翰、門徒、被醫治的群眾… 常常都在這些境況下遇到耶穌。


萬民的光明
黑夜中,在窗邊的一支蠟燭總是格外吸引人— 為什麼呢? 也試試想像:在一所燈光通明的房間中,光線明亮刺眼,每角落都被強光照透,沒有暗處。每個人面上的皺紋、不完美之處都表露無遺,令人感覺不安。

現在,再想像一個房間,只點燃數支蠟燭。人的面目看起來都比較美,因為忽明忽暗的光線遮掩了缺陷。我們看到是較神聖的燭光,因為我們看不見不完美的部份。

耶穌就是那一種光。不是刺眼的猛烈射燈,將我們的缺陷曝光。祂只是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到世上,赦免我們靈魂的罪過,靜靜地觀察眾生。

主日讀經一中有一段,被主日福音逐字逐句引用了:
「那坐在黑暗中的百姓,
看見了皓光;
那坐在死亡陰影之地的人,
已有光明為他們升起。」

耶穌就是那皓光。祂在我們黑暗的道路上升起光明。閃耀著神聖的光輝。

但,在福音接著的敘述中,耶穌就只是在加里肋亞海邊走過,就像任何一個平凡人一樣。閒逛。祂既是一道皓光,怎麼竟被描述得像我們一樣平凡!?

有些推測:也許耶穌是一個充滿幹勁的人,吸引人親近祂。也許,祂就是迷人的領袖,令人渴望跟隨。畢竟,這個主日我們聽到兩對兄弟都捨棄了一切,跟隨了祂:西滿伯多祿和他的兄弟安德肋、載伯德的兒子亞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他們將被耶穌稱為「雷霆之子」。門徒都不是愚笨的人,他們不會盲目去跟隨一個師傅。明顯地,耶穌是個充滿魅力的人。

大家認為兩對兄弟看見耶穌是「皓光」嗎? 他們可知道,世界的黑暗都會被這個人驅散? 大概沒有。耶穌像是柔和的燭光在窗邊閃爍。門徒心中知道的只是:他們想跟祂在一起。

因此,在這個主日,我們認識到耶穌的光芒並不是強光,並不是要直射、穿透你生命的每個裂縫,像一盞巨型聚光燈。祂的軍隊並不是恐武有力的。祂的光不是一道刺眼的耀光,而是,大概像一點的燭光,閃爍、忽明忽暗,狂風、巨浪試圖要撲滅這點光,卻永遠不能。試著這樣去看基督的光明吧,用這個新的角度去看,就是如此平凡,緩緩散佈。
 教宗本篤十六世如此說:
天主的徵兆是簡單的。天主的徵兆是一個嬰孩。天主的徵兆就是祂為了我們,將自己變得渺小。這就是祂得勝的方法。祂不是以權能、輝煌的形象進入世界。祂以一個小嬰孩的形象而來— 毫無防禦,甚至需要我們幫助。祂不想以大能去駕馭我們。祂樂意驅散我們對祂畏然而生的恐懼。祂渴求我們的愛:因此,祂將自己變為一個小孩子。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瑪竇引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段落,形容這個「半猶太人、半外邦人、漆黑籠罩」的地域。這為我們有什麼意思? 天主是不是常用微小的、謙虛的,去宣揚光榮、偉大的? 如果是的話,試舉出其他的一些例子?

2. 為什麼教會安排聖誕禮儀的其中一篇讀經,跟我們今天的相同? 是不是有一個關於聖誕的訊息,在全年也應用的? 那是什麼?

讀經二
1. 保祿說的訓言,是對格林多的信友說的、還是對我們堂區的教友說的? 當時,保祿致函當地教會,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時至今天,我們的教會仍面對相同問題?

2. 由人組成的團體永遠有分歧。有什麼方法可以處理問題,因此可以在分歧中結出好的果實?

福音
1. 在福音第二部份,你看到耶穌在人性上有什麼需要? 為什麼友伴對祂來說,也是很重要? 為什麼團體對基督徒是這麼重要?

2. 伯多祿跟安德肋用了多少時間去回應耶穌? 當你獲得啟示去為鄰人服務時,你用了多少時間去作出行動? 例如:為地震的災民捐出金錢、時間?

祈禱
基督,請將祢的光明給予我們。在我們的貧乏之中,充盈祢的火焰。幫助我們去協助受苦的人。用祢熾熱的愛火燃燒我們的心。亞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