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

基督聖體聖血節 (6月26日)


申命紀 8:2-3,14-16

這段落重新提起在出谷紀中,以色列民於曠野四十年經歷過種種的磨難: 飢餓、口渴、火蛇、蝎子。但天主在痛苦中拯救了他們:水由堅硬的磐石流出、又以「瑪納」養育他們。

保祿將「磐石流出的水」及「瑪納」視為基督徒兩件聖事:洗禮和聖體 (格前 10:1-4)。今天我們也會讀到若望福音六章,關於生命之糧的言論;瑪納就是聖體的預象。


答唱詠 聖詠147

聖誕後第二主日我們讀到同一首聖詠。聖詠的內容在任何節日也適合選讀,不過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特別配合,因為在第一段的第二句:「用最好的麥麵,使你飽餐」。


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前書 10:16-17

也許大家認為今天讀經二該是格前10:1-4;在那章節中,保祿清楚解釋申命紀8章的「瑪納」,正正就是聖體。然而,讀經二選取了同一章的稍後段落。

學者普遍同意,16節的句子是保祿引用當時的傳統聖體經文。再者,「祝福之杯」突顯了猶太人的傳統。開始的動詞:「我們所祝福的」亦是猶太人經文(berakah);相對起來,保祿較常用希臘文(eucharistein),意思是「感恩」。

而「共結合於(koinonia]) 基督的身體、寶血」亦是保祿的思想,雖然已經希臘化地解釋了麵餅、杯爵的真正意思。「共結合」(Koinonia)一詞不單是外在的象徵,而是一個很強烈的用字,是「真實成為」的意思。

「身體和血」不單指「血肉」,更是指一個人的整體— 意思是,基督以祂救贖性的死亡,完全交出自己。在聖體聖事中,祂讓我們真真地參與祂死亡的祭獻。

這些用語明顯地帶出了耶穌在最後晚餐之中的行動和說話。

許多人也提出一個疑問:我們常見的排序該是: 麵餅和酒,在這裡卻倒轉;有人甚至懷疑,是不是最早的信徒團體,在感恩祭中以這個次序去祝福酒和餅。這個假設並不成立,因為保祿在第十一章中也是用「麵餅和酒」這個次序。

要解釋這個疑點,大概只是因為保祿想繼續以麵餅和杯去討論,所以就捨棄了酒和麵餅的圖像。

17節應該是保祿在傳統經文之後,提出自己的意見。內容上突然轉變:「身體」一詞,傳統上該用作基督論、或聖事,現在卻跟教會學有關。

「身體」現在不單指麵餅,更是指「我們」,亦即是:在最後晚餐中,參與成為基督奧體的成員。「共結合於基督的(聖事性的)身體」,等同親身團結於基督的身體—教會—之內。(參閱蓋士曼Ernst Kasemann)

無用置疑,保祿要加上這句註釋,是因為當時格林多信友面對的難題,他在下一章節會提到。格林多的信徒對聖體有著太個人化的見解,他們認為那是個人救贖的保證。

可是,保祿重申,聖體聖事不單令我們跟基督給合一起,更讓我們跟鄰人— 整個基督徒團體,在責任和承擔上,緊密給合一起。聖體聖事有著直向及橫向的層面。

這一章節啟發了聖奧斯定寫出他以下著名的說話:「如果你想明白基督的身體,請聆聽宗徒向信友說的話:『現在你們是基督肢體的一部份』。那麼,如果你是基督肢體的一部份,你生命的奧跡也被放置於基督的餐桌之上,你領受的也是自身的奧跡。」(《書信集》272)


若望福音 6:51-58

若望福音六章有關生命之糧的言論,近年來有許多討論。問題是:(1) 是不是整章言論都跟聖體有關? (2) 還是只有5158節是關於聖體? (3) 51-58節是不是後來加上去的?

很清楚,51節代表了全段言論的重要轉捩點(「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為使世界獲得生命。」)。第一部份一直都是關於瑪納是那「從天降下的食糧」之預象,「吃」是「相信」的比喻。

「肉」這個字眼在51節首次出現,也可以看作是「聖言成了血肉」,雖然「為使世界獲得生命」一句,意思更為超越,直指基督贖罪的死亡。

但是,到53節,耶穌不單止說吃祂的肉、還要喝人子的血;那就十分明顯是關於聖體了。布特曼(Bultman)甚至認為5158節曾經過後期的教會人士插補。

我們看這個段落,要一整體地理解,不應該假設這章節是經過修補的。若望福音這個篇章,是早期教會彌撒聖祭的基礎(當時信友的禮儀是共享一餐)

耶穌言論的第一部份自51節開始,集中說天國的食糧;我們建議,這些說話適用於「彼此相愛」(agape)的默想。

第二部份,5158節,是對於聖體聖事的默想,基於若望團體所流傳、記敘的耶穌說話。

如果用另一個角度去看,整個言論概述了救恩歷史;基督就是從天降下的生命食糧,祂成了血肉 (2651)、以救贖性的死亡交付了自己(51)。祂自願交出的生命,隱藏在聖體聖之中,讓信友獲得滋養(53-58)

若望並沒有將聖體脫離基督的整個救贖工程;而更是基督從不間斷地參與教會生命的方式。

另外,透過若望常用的語句,在傳統流傳、記敘的耶穌言論 (保祿及對觀福音亦然),令「聖體聖事」有雙重的層面,這些意思都被保留了。

聖體令到「過去」跟「現在」相連 (「肉」和「血」,指基督在加爾瓦略山上的祭獻)、更讓「將來」都與「現在」連結一起。(「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必要生活,直到永遠。」)

注意一點,在耶穌說聖體聖事的言論之中,祂也親自提起了「瑪納」的預象:「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

歷史、文化背景

作為廿一世紀的教友,我們擁有極豐富的傳統、完備的文獻去認識信仰。如果我們以現代的知識去看聖體聖事,我們未必明白第一世紀的基督徒因著聖體,而面對許多的困難。


耶穌的講道

在今天福音我們看到,耶穌的言論令到當時的猶太人十分困惑:「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52)。沒有人能夠直接地理解耶穌的話。

這些反對聲音是因為耶穌再一次「舊詞新解」(參閱「天主聖三節」的釋義)。祂利用一些猶太人耳熟能詳的字眼,例如「瑪納」、「從天降下的食糧」、「我是….卻創造了新的意思。究竟耶穌真正想說的是什麼?

其中一個引子,我們可以去看接在今天讀經之後的一句:「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59) 也許這句是最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耶穌今天在福音中的說話,這些說話在最早期是被「口傳講道」的形式被紀錄的 (希伯來文midrash, 口傳,意思是解經、註釋)

「講道」就是解釋聖經章節,將經文牽引到生活的反思。講道永不應該是一個「說教/ 演講/ 課堂」。那麼,究竟耶穌當時在解釋哪一段聖經呢? 這個問題不易解答。

我們知道,第一世紀的猶太人在會堂誦讀「法律書」(Torah, 聖經的首五部書,又稱「梅瑟五書」)。「法律書」被分開為一百五十個部份,以三年為單位,順序誦讀。甲年的讀經二,稱為「Haphtarah」,從先知書選段。有些學者假設,讀經三是從一百五十首聖詠中選取。


TARGUMIM

(A)  如果嘗試搜尋以上字眼的翻譯,實在是一件考你想像力的事;因為這是一種古老的猶太文學體裁,稱為「Targumim(單數:Targum),其實就是以阿拉美語去翻譯希伯來文聖經內容。

當以色列民在巴比倫充軍的時候,他們慢慢忘記了希伯來語言,開始熟習巴比倫的語言:阿拉美語、迦加爾底語。他們不再明白希伯來的聖經經文。

所以,在會堂中,一個人會讀希伯來文經文,另一個人就即時傳譯作阿拉美語。慢慢地,這些翻譯變成了意譯,更加上了傳譯者的解釋— 比原文長很多。

在六、七世紀,我們找到了兩個版本的Targumim結集:巴比倫及巴勒斯坦。前者比較接近正典,後者被加上更多意譯。無論如何,學者都深入研究了這些史料。

雖然這些資料在六、七世紀方被搜集,但肯定當中一些概念,能夠追溯至耶穌時代。

有些現代信友堅持聖經不該如此被質疑;但是,如此抽絲剝繭地研究,好讓我們知道,要學習的讓真有很多很多。那麼,對於聖體、對於聖體跟瑪納的關係,為你又有什麼意思呢?


慶日與「聖體聖血節」

今個主日是復活節後的一大慶日。復活節慶期在聖神降臨節後已經完結了。不過,今個主日是聖週之後的一大高峰。因為這個節日關於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而這大事今天還在發生:聖體聖事。

直至現在,我們已經討論過基督信仰的一些重點了。

聖週:在聖週四,我們看過耶穌為門徒洗腳、為他們洗去塵土。在聖週五我們看見耶穌選擇去愛,而沒有選擇「自救」。這就是我們所知,最偉大、最真實的愛情— 讓我們有血有肉地明白,究竟天主是誰。

復活節:祂失去了生命,但愛情沒有失敗—反而讓祂重獲生命。

復活節後主日:在讀經中,耶穌解釋了祂的祭獻、祂的升天,跟天父愛世界的關連繫。真的感謝天主,耶穌親自為我們解說了,因為這的確不是一件易明的事。

耶穌升天節:耶穌離開世界,回到天父的地方。祂從聖三而來,現在回到圓滿之中,但同時也在祂所在的地方為我們預備了地方。這就是天主聖三的流動:給愛 (聖言降生成人)、還愛 (十架犧牲、復活)

聽來的確精彩! 故事的最終章又怎樣呢? 我們只有記憶嗎?

聖神降臨節:在五旬節我們看到,以上的事件還未是結局。祂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我們永遠同在。祂給我們派遣了自己內裡的生命— 天主聖神— 在我們心中。基督的心成為了我們的心,於是我們成為了祂在世界上新的、延續下去的奧體。因著靈性的雙眼,我們看到天主聖三由愛而成,我們的生命,也被納入這愛之內。

基督聖體聖血節:但是,有些人仍然未能夠滿足於天主聖神。他們想觸摸祂。我們住在一個物質層面的世界,聖神如何讓我們理解祂? 再者,我們時常犯罪,攆走了聖神至少,也令祂隱藏起來。還有,我們記憶是這麼的短暫,就算有聖神,我們都會忘記耶穌的生命、死亡、復活。

因此,祂親自以身體的形式存留至今。天主給予瑪納(讀經一),耶穌給予祂自己。在感恩祭中,我們先共坐於聖言的餐桌,祂以天主的生命、自己的生命餵養了我們。然後,我們共坐於聖體的餐桌,在那裡,祂將自己血肉,送給了我們的血肉。

透過聖事,我們真實地參與基督的生命。祂的身體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份,親密地轉化我們。聖神正正也是這樣降臨到我們的精神上。這個星期的慶日,基督就是將祂的身體給了我們,讓我們將基督帶往物質/精神的世界去。

在這個重要的慶日,基督親自與我們同在、餵養我們、跟我們一起受苦、同死再次給了我們最原本、重要的生命— 天主的愛。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在曠野流浪的經驗是測試以民服從天主、還是信任天主? 「他磨難了你,使你感到飢餓,卻以你和你祖先,所不認識的『瑪納』,養育了你,叫你知道:人生活不但靠食物,而且也靠上主親口所說的一切話。」—在這句宣言中,是麵包、還是天主的應許,是生命之源?


2.      在你的角色中,有什麼情況需要盲目地信賴的? 再試討論:「祂磨難了你,使你感到飢餓,卻以.. 『瑪納』,養育了你」。

讀經二

1.      在聖體聖事中,我們跟基督及所有信友共融。試討論。我們如何成為彼此的「聖體」?

2.      「我們吃什麼,就會吸收什麼。但當我們領受聖體,效果卻是相反。我們吃了這餅,卻轉化成為脊似祂。」 (參閱Dianne Bergant, C.S.A.) 試以你自己的說法去解釋。

福音

1.      試討論Aelred R. Rosser的一句話:「透過聖體,耶穌給予我們祂自己,不是一部份,而是祂的全部:祂的生命、整體、祂的力量、靈魂、天主性。」

2. 在旅途中,天主與祂的子民同在,以瑪納和水滋養他們。天主在你的旅程中,如何回應你的需要? 天主在曠野中給以民的水和食物,跟祂給我們的有什麼不同?


祈禱
當我領受基督的體、血時,請讓我們免受譴責,卻能夠獲得身體與靈魂的健康。亞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