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上 19:9, 11-13
明顯地,選取此章節作讀經一是為了配合今天福音的主題;耶穌讓門徒發現他在湖面上步行。同樣地,天主/ 基督也是在暴風後出現。
厄里亞戰勝了巴耳神的假先知,依則貝耳想要取他的性命報復。於是先知退避到曷勒布山去祈禱,就如梅瑟所做的。(厄里亞的故事,明顯跟梅瑟上西乃山祈禱的事蹟相對應:四十天四十夜、山洞中…)
天主不在風暴、地震、烈火之內… 但出現在風暴後的微風中。要跟天主相遇,並不是在任何壯麗的自然景觀裡,而是在祂啟示的聖言之中。
不過,「風暴、地震、烈火…」也可以是一個先兆,向人宣告:天主將會出現。
答唱詠 聖詠85
這聖詠之所以在今天被選用,明顯是因為呼應了厄里亞的經驗,直如首段所提到:「我要聽天主上主說的話;他向自己的聖者和子民,及向全心皈依他的人,所說的話,確是和平綸音」
這聖詠的出處已不可考;在聖經學上研究其辭彙,大概是第二依撒意亞時期的,假設它是慶祝從流放回國的歡恩,也相當有道理。在教會禮儀年中,這聖詠多用於將臨期及聖誕期。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9:1-5
我們一直在讀羅馬人書,今天讀到保祿的掙扎,他對於以色列民在救恩史上的地位,深感苦惱(羅馬人書9至11章)。以色列民竟然拒絕耶穌基督是默西亞,這令保祿大感痛心,他在書信中用了極其強烈的字眼,為以民祈求救恩(羅馬人書9:3)。
自第四節起,他列出以民在救恩史上的特權— 他列出了八項— 甚至默西亞本身、最後一節是聖三光榮頌。版本禮儀書是用了NRSV版本的翻譯。
而修訂標準譯本(RSV)在「基督」之後加上了句號,而將聖三光榮頌跟前文分開,那版本是:「天主在萬有之上,世世代代應受讚美!」— 兩個版本的聖經都是據希臘文原文翻譯;不過,保祿大概不會將基督直接稱為「天主」,而沒有加闡釋。
保祿為了對待他同種族的猶太人,他嘗試取得一個平衡;在當時在基督徒當中有著極其分裂的態度:有些極為強烈猶太人、也有些具有「大公教會」的恩想,同意猶太教是一個重要的宗教,而不需要嘗試將猶太人改變為基督徒。
這兩種想法,為保祿看來,都是跟他所了解的福音背道而馳的。他的取向是源於梅瑟 (出谷紀 32:32)及厄里亞(看讀經一往後的章節列王紀上19:14-18)
瑪竇福音 14:22-33
瑪竇所載耶穌步行水面的記述,是從瑪爾谷的版本而來,我們需要留意瑪竇的取材,有兩個主要的改變:(1) 加進了伯多祿跟耶穌的對話,而且保祿多嘗試步行水面;(2)瑪爾谷以門徒們誤會耶穌去結束這段故事,而瑪竇則以他們明認:「你真是天主子。」作結。
從瑪竇福音16:17-19的內容,我們可以相信,瑪竇取用了某個口述傳統。如此,伯多祿的故事也許是耶穌復活後顯現時發生的。
因著瑪竇所作的改動,選段的重心完全不同了。在相同的故事中,瑪爾谷十分強調門徒對耶穌的誤解,因而放輕了耶穌在奇蹟中所顯現的天主性,因為他的讀者有些反對耶穌有「天主性」這基督論。
對於瑪竇的讀者,以上已經不成問題,於是他將記述的重心改變。
在這裡,成了門徒團體的範例。船代表教會;風暴就是瑪竇的讀者在經歷的迫害。耶穌出現,祂對伯多祿作出邀請,要對祂有信心。伯多祿因著信心動搖而呼喊:「主,救我啊!」。
耶穌一邊有點責怪伯多祿、同時也挑戰他說:「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耶穌立即拯救了伯多祿,然後,門徒們一起明認:「你真是天主子。」
歷史、文化背景
捕漁
1986年,加里肋亞湖的水平線降得極低。有些考古學家竟然在湖北的Magdala(現代稱為Migdal)的沉積泥中,發現了一首耶穌時代的漁船。
專家研究漁船的結構、加上附近發現的陶器… 還有許多的化學實驗,他們認定這首船大約在公元40至70年造成。那即是說,這跟今天福音提到的船是同類;也就是載伯德用以捕漁的船(路5:10);包括他們的兒子伯多祿、安德肋、雅各伯、若望,還有其他僱員。
當時的政府掌控著捕漁業,官員將捕魚的專利售予稅吏或中介人;然後他們僱用漁夫,或向漁夫收租金。由於瑪竇原本是一位稅吏,他工作的地方在葛法翁(瑪9:1-9),那正是一個重要的漁業中心。很有可能,他從前就是僱用漁夫或透過租出捕漁權而獲利的人。
在湖底找到的船隻長26.5英尺,闊7.5英尺,深4.4英尺。船身原本有帆,有位置給四名划手、一名船家。船隻可以乘載五名船員、十名乘客 (22節)、或者貨物,例如,大量的漁獲 (路5 :4-11;若21:1-14)。
透過這些背景,我們就想像得到,第一世紀的中東漁夫連中產也比不上。他們需要繳費給拆家、稅吏,他們應該常常欠債。對於收獲、利潤,都在他們掌控以外。
風暴、神靈
漁夫們都十分清楚,大自然完全在他們掌握以外。縱使他們熟悉加里肋亞湖,但他們中沒人可以預料任何突然的風暴、雷霆。在福音中的大風暴,他們只得聽天由命、祈求大海對他們慈悲,別讓他們葬身海中。
在瑪竇較早前的章節 (8:23-27),有一段也在湖上發生:耶穌在船上睡著了,而海面湧起大風暴。他們要吵醒耶穌去求救! 於是,耶穌斥責風暴、平定海浪。
在今日的章節,當門徒對可怕的風暴時,耶穌並不在場。波浪顛簸、船上的人認為將要死了… 當門徒看見耶穌,他們認為他「是個妖怪」。當伯多祿踏出船外走向耶穌,他「看見」風勢很強。
這兩個關於風浪的章節都反映了在第一世紀,中東人民如何看待「神靈」,包括風神… 也會威脅人的生命。人們只想尋找更強大的「力量」,去對抗天然的「力量」。當然,這就是天主,與及祂的「中間人」— 耶穌基督。祂在整部福音中,都表現了祂有力量去制服邪惡的「力量」。
瑪爾谷和瑪竇的記叙都提到門徒們對於天主的信心動搖了。「小信德的人哪!你為什麼懷疑?」(8:26),耶穌是說:「你(伯多祿),為什麼要懷疑?」(14:31)。在聖經中出現的「信」,最合適是翻譯作「忠信」。主人對於信賴他的僕人,是一定不會失信的。
今天的福音,就是要挑戰依賴「科學與科技」的世代,他們將要信任、忠於天主、還是自己呢?
步行水面
讀今天福音的時候,我們大多數注意到耶穌步行水面、伯多祿沉下… 不過有另一個角度也十分有趣的,我想跟大家提出。
在這事發生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想過耶穌的心裡在想著什麼?
我們知道,耶穌也有情緒。在拉匝祿病死的時候,耶穌也哭了。上星期,耶穌聽到了若翰洗者被殺的消息。於是,祂上了船,獨自在荒野中祈禱— 祂需要安靜下來、獨處。但是,人群打聽到耶穌要去哪裡,便尋找祂。於是,耶穌還沒有時間去處理祂的傷痛,祂便看見可憐的群眾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福音記載祂用了很多時間去醫治病人、餵養人群… 這真是疲累的工作!
然後,到了今天的福音記載。耶穌終於遣散了人群。往後的事情,多被我們忽視:「耶穌即刻催迫門徒上船,在他之前,到對岸去」,然後獨自一人留下祈禱。為什麼要讓門徒先行? 為什麼主要自己留下? 答案很簡單:祂需要獨自祈禱… 以消化若翰洗者的死訊— 直到那時,祂都未有時間做這件事。
祂步行上山,用孤寂的時間跟天父祈禱。福音說那時已經夜深,耶穌整晚都在祈禱。那時候吹著暴風雨,耶穌也一定不感到舒適。
我很有興趣知道耶穌祈禱的內容是什麼呢? 祂小時候已經熟讀聖經,祂也許都想起了讀經一的章節。他想起厄里亞先知在山上,也遇上了強風。我們知道,天主不在暴風中、不在地震中… 甚至不在火中。天主出現於過後的輕微、細弱風聲中。
耶穌在山上都聽到這些聲音,祂的心中在想什麼?
讓我們試代入那情境吧。祂的心如刀割,卻仍然堅信上主。也許,天父有給祂應許,在人看來是捐失的、悲劇的,天主仍會照料。耶穌是真天主,但祂的天主性也潛在於祂的靈魂深處,祂也要獨處的時間去反思。
在祈禱中,耶穌重拾祂對天父的信任、甚至更為堅強。如此祂逐漸學到「服從理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希伯來人書5:8),也許在痛失親人的當時祂也學會更深的信賴。信任不單止是理智的行為、也不是盲目的決定,而是一個寂靜中重新拾回天主信實的愛情。
然後,耶穌步行水面。能夠腳踏水面上如踏在鐵石上那麼肯定,是怎樣的感覺? 也許這就是一個象徵,耶穌在那一夜祈禱後所獲得的信靠。
也許,信任的感覺,就像在水上步行吧。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有時候我們在生命中要遇上「風暴、地震、烈火」,才會尋獲天主。不過,你可有用時間去聆聽「微細的風聲」呢? 在你生命中可有留下一點獨處的安靜時間去聆聽天主? 請討論。
2. 嘗試列出天主向你說話的途徑。哪一種最容易聽見? 在你生命中什麼時候最難聆聽呢?
讀經二
1. 保祿說:「我的憂愁極大,我心中不斷的痛苦」,因為跟他同種族的人,有些以色列人,並沒有接受默西亞已經來到。是不是因為他希望他們獲得最好的東西,甚至為此而犧牲自己?
2. 為其他人的得救而犧牲自己的永生,真的應該嗎? 還是保祿特意的誇張手法?
福音
1. 伯多祿嘗試步行水面時,起初是成功的,有什麼令他沉沒? 又有什麼原因令你的信仰「卻步」? 你認為有什麼可以令伯多祿再次在水面步行? 對於你呢?
2. 耶穌登上船後,風浪就平息了。你認為祂能夠停止你心中的恐懼、就如祂讓風浪停止那樣嗎?
祈禱
親愛的主,我們在生命的波濤中快要沉沒了。請向我們張開祢的手… 拯救我們吧。亞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