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常年期第十八主日 (7月31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55:1-3

第二依撒意亞向以色列子民宣告,他們將會被拯救、回到家園。最後部份,他以預言邀請眾人參與天國、末日的筵席。

這個「天國盛宴」的圖像一直延伸至智慧文學及猶太人對於永生的比喻。在新約中繼續這個「飽餐」的主題,順理成章指向今天的福音。

答唱詠 聖詠145

第二段落跟舊約及福音都有關連,因而被揀選。注意「飽享」這動詞在16節及福音都有提到(14:20)

雖然文中是同樣的「飽」字,但希臘文版本的用字則不相同。聖詠當中用的是「注滿」、福音則是一個很粗糙的用字,意思是「吃得飽滿」。不過,「飽食」這字詞其實常常出現在天國盛宴的描述之中。

羅馬人書 8:35,37-39

這是羅馬人書第八章的總結部份,突出出了保祿的獨到口才。這近乎是一首光榮勝利的詩歌。讀經的兩段中,同樣出現了「相隔絕」。在第一段以問題方式呈現:「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

保祿列出了七種苦難,代表了世界上的種種折磨、困難也是第二段的各樣權力的對應,在第二段他列舉出來,而不是用反問。

然後,保祿提出了十種力量,它們都不能讓我們「跟耶穌基督的愛」相隔絕。最後一句再次提出「基督的愛」(第一段) 這是重要的一點,指向同一事件、同一份愛。

為保祿看來,這份愛不是虛無飄渺的意念,而是一件實際的事件— 那就是,基督的十架。十架是聖子的服從(斐理伯人書2:8),同時也是天父的救贖行動(格後 5:19)

因此,保祿在此段落重申;因著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祂已經戰勝了邪惡力量,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真正傷害基督徒。他並不是說信友從此不會面對這些力量的抗爭,但在所有困難、受苦中,我們已經「大獲全勝」。

瑪竇福音 14:13-21

增餅事件在福音中出現的總次數,比起任何其他奇蹟要多— 總共有六次! 可見在早期信友團體,這事件是多麼的重要— 這是因為它跟聖體聖事的連繫。

有時候我們認為跟聖體聖事有關的聖經章節,就只是最後晚餐;其實早期教會同樣看重耶穌跟門徒們在加里肋亞同飲共食的片段— 例如耶穌復活後,跟門徒分享的早餐。

關於增餅事件的描述,跟早期的聖祭禮儀有許多共通之處:「拿起餅」、「祝福了」、「擘開」、「遞給」「眾人吃了」。「望天祝福了」大概也是聖祭禮的情形,雖然在新約中其他關於聖體的章節,並沒有共同的引證。

要注意,文中完全沒有關乎逾越、盟約、祭獻等等的用字;沒有禮儀專用的字眼,例如:杯爵,沒有提出酒,反而兩次起了「魚」,雖然在稍後幾節就沒有再提起。明顯地,這段落某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基督徒的擘餅儀式,這該是他們每天履行的儀式(2:46),然而,這不等同於他們盟約—祭獻的禮儀;在最早期,大概是一件一度,基督徒聚集分享的逾越節晚餐慶典。

這個擘餅的禮儀有著末世的隱喻:預示了默西亞的筵席。今時今日,教會的感恩祭加上了(或說,應該要加上)關於祭獻的、以及末日的連繫。在教會近代史,我們比較著重祭獻的層面,不過近年又再次看重其末世的層面。

這段福音,源自早期信友對耶穌增餅事蹟的口耳相傳。福音作者的取材、記載有什麼增減? 當我們比較瑪竇的記述,及瑪爾谷6:30-44;我們不僅看到瑪竇記敘之簡略、對於門徒們的角色,兩者更是迥然不同;這一定是瑪竇有見的地取材、描述。

在群眾真正享用食物的部份(今天福音章節的最後一段),門徒的角色比較突出。而在增餅之時,他們的角色是隱藏的;只是依照耶穌吩咐,把餅和魚呈上(18)。瑪竇明顯地說門徒把餅和魚「分給」群眾— 他好像有意形容教會施行聖體聖事的角色。

歷史、文化背景

瑪竇有意比較兩次「筵席」:一個是黑落德舉行的盛宴,若翰洗者因而被殺(14:1-12),而耶穌增餅事蹟,發生在加里肋亞湖的岸邊(14:13-21)。黑落德的宴會充滿著計謀、驕縱,更成就了謀殺事件。相反,耶穌動了憐憫的心,醫治群眾的病痛、體恤他們的問題。

黑落德的宴會在皇宮舉行,耶穌跟群眾在加里肋亞湖畔的「荒野」,然而也有村莊附近,因為門徒提出叫人群到就近的村落去買食物。

「荒野」一字,令讀者想起天主在曠野曾經以瑪納餵養以色列子民。瑪竇爭取每一個機會,將耶穌跟梅瑟緊扣一起。

現代的「分析」、科學頭腦、理性主義等等的信友,許多都不願意相信增餅「奇蹟」。有些人提出「科學」解釋,是耶穌的說話感動了群眾,於是人人拿出自己的食物去分享,所以才有足夠食物

這樣的「分享」事件,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現代,也許是一個奇事。但對於群體為中心的中東第一世紀,根本就足掛齒。

我們沒有辦法叫時光倒流,好去引證事件的真。但我們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奇蹟是真有其事。我們對當時文化的認知,可補足瑪竇對於這事件的記載。

事發背景
耶穌吩咐群眾坐在草地上 (19),但瑪竇並沒有像路加或瑪爾谷那想,說明人群的數目。場景既是一個公眾場所,那依照當時文化習俗,男人和女人不會聚集在一處。

他們應該被分隔的:男人、男青年在一處;女人、女孩、幼小的男孩,聚集在另一處。

食物
瑪竇記載了五個餅、兩條魚。若望(6:9)指明是大麥餅。大麥可以在比較貧乏的地上生長,價值也較便宜 (參閱 6:6)

大麥餅是當是貧苦大眾的日用糧。不過,他們也會將大麥混和其他的穀物,
小麥、米、豌豆等造成麵包 (厄則克爾4:9)

既然群眾當時在加里肋亞湖邊眾集,當中有人攜帶著魚,這平常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以色列人很少能夠到地中海捕魚,他們要購買至能得到魚類(厄斯德拉下13:16)
在羅馬管治時期(公元300年後),加里肋亞湖的捕魚業受著政府監管;包括捕魚、將魚類加工、分銷至第一世界,魚才成為人民較普遍的食糧。

耶路撒冷有一個「魚門」(厄斯德拉下3:3)。加里肋亞湖北部的貝達賽特(Bethsaida),意思就是「漁村」(6:45)。西岸瑪特肋(Magdala)的希臘文名字叫Taricheae,意思是「醃製魚類」。

結果
每人都獲得飽餐,甚至還有剩餘。瑪竇最後的評語(只有在他的記載中出現)讓我們知道,當時人群的數目其實遠遠超過五千人,因為當中還有女士、小孩子未有計算在內。

在增餅事件中,耶穌祝福、擘餅、分餅充滿聖祭禮儀的色彩。究竟當中有什麼地中海文化的含意? 現代文化又如果影響現今的感恩祭禮儀?

餅和魚
當耶穌用五餅二魚,令五千多群眾飽餐之後,祂吩咐門徒將地上散佈著的剩餘碎屑收集起來,足足有十二筐之多。

最近,我聆聽了Walter Brueggemann一系列的講課。他是著名的聖經學家。他為眾人講解聖言,但他更被尊敬的,是他對貧苦大眾的關愛,他邀請我們要走向窮人、為他們伸張公義。他餵養了群眾之後,還有剩餘,讓我們收集:

今時今日,我們過度的將信仰私有化,這是一個信仰危機。教會一定提倡公共良心,而不一只於私人良心。

耶穌在比拉多面前,將權力的問題,轉變成真理的問題。

真理常常會erode減弱權力圈子,而權力永遠不能扼殺真理。真理就是讓世界在天主內共融的精神。

在真理運行的地方,你會見到貧窮轉化成富裕、死亡轉變為生命、戰爭變成平安、飢餓成為飽餐。

對於梅瑟,真理跟權力戰鬥;厄里亞,真理莫視權力;約史雅,則以真理轉化權力。

我們常常都會找到一個「法郎」:都是一樣的﹗法郎心懷不軌、屯積財產、建更大的倉庫用以屯積更多財產卻充滿恐懼。當天作出界入之時,立即膽小如鼠。我們的惡夢又是什麼?

滿溢真理的天主,總是反對「法郎」。天主插手於危機之中,使我們看清真正的問題所在。

聖經常時常提到身體的痛苦、奴役。而救恩,就如第一次的出谷紀;雖然開始是充滿痛苦,但最後卻讓我們歡欣、歌舞、慶祝。身體上的痛苦令我們認為痛楚毫無意義。但充滿真理的天主,他們為我們預備「從紅海」展開一條路道,那是法郎無法追蹤我們的。因此,我們不是要讓病痛變成理所當然,也不是要盲目地折磨自己。

在現代社會,大眾媒體上充滿像「法郎」的偶像崇拜,無孔不入,我們好像避無可避。

天主願意對世界進行的蠹化,總是交托於人類軟弱的自由意志、及勇氣。

《申命紀》一書,實在是史上最偉大的社會紀錄;它將信仰連繫到公眾生活、經濟、以及公義。在申命紀,信仰常常令我們轉向窮人、「孤兒、寡婦、作客的人」。

也許,《申命紀》是整部舊約書中最顛覆社會價值的書; 它提出的價值觀絕不妥協、絕不讓經濟體系任意妄為。

當耶穌面對試探的時候,祂用了三句聖經的話去回答魔鬼的誘惑,三句話都是出自《申命紀》。

《申命紀》提醒我們,絕對不能意記,我們曾經是奴隸。我們不應該單單「活在當下」,認為現在就是真相的全部。我們都應該記住,自己究竟從何而來,

如果我們不聽從《申命紀》,當中說我們要照顧貧苦的人;那麼我們就像耶肋米亞先知宣告的,世界會在錯誤之中,走到窮盡。

為耶肋米亞先知,為窮人、有需要的人祈求,就是認識天主的途徑。

在聖經的先知書傳統,提醒我們有三個美德:慷慨、好客、寬恕。可惜,現代的思想卻鼓勵我們:佔有、自我防衛、批判性。

我們為自我解說:「如果我生活在古代,黑白如此明顯,我當然會成為殉道聖人! 但現代的是非、黑白卻沒有這樣明顯。」

在充滿焦慮的社會氣氛中,要伸張公義,是愈來愈難的事。不過,如果我們宣講正義、社會不願接受,那就是人們的責任。如果我們不宣講呢,責任就落在我們身上。

如果要回答以下問題:為什麼在聖經的記載中,天主好像有時容忍了暴力問題。答案是:聖經的天主、我們的天主,親自補救了種種自聖經記載以來,人們因祂的名而施行的暴力事件。而且,直至現在教會之內,我們仍然在補救的時期。

我們的祈禱總是太「被動」,也許,我們要多像梅瑟一樣祈禱— 提醒天主對我們作過的應許。我們該是眾人之中,最知道如何面對危機的人!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依撒意亞在等待一個神貧的團體。在讀經一中的什麼圖像,會引起他的興趣? 天主要我們做什麼,好去分享祂豐富的盛宴?

2. 有什麼「食物」,能夠餵養你靈魂深深處的飢餓?

讀經二
1.      讀經問我們:「有什麼使我們與主耶穌基督的愛相隔絕」。在你跟你所愛的人之間,有什麼使你們分隔? 溝通、欠缺溝通,如何影響一段關係? 你有沒有跟天主「緊密溝通」,好讓彼此一直親近? 要讓世上沒有東西使我們跟基督的愛相隔絕,有什麼力量可使我們做到?

2.      沒有什麼東西可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與天主的愛隔絕不管是痛苦、刀劍將這一句,跟讀經一「凡口渴的,請到水泉來!那沒有錢的,也請來吧!請來買不花錢,不收費的酒和奶!」比較,當中有什麼共同的原素?

福音
1.      如果要我們想辦法令五千人飽餐,實在是一件令人頭痛的事。生命中有些問題,是不是也太叫人煩惱? 如果有這些問題,你如何面對? 當你讀到:「祂望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你想到什麼?

2.      在讀經一中,窮人獲得了免費的飽餐。在加納婚宴中,不夠酒的人,卻獲得了很多的美酒。在福音,沒有食物的人,獲得了飽食、甚至還有剩餘— 這些例子,為你有什麼信仰上的意義?

祈禱
天主,請以祢的五餅二魚餵養我們;讓我們有力量去停上戰爭、為公義抗戰、餵養窮人、幫助衣不蔽體的人、探望孤獨無依的人、幫助弱小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