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撒意亞先知書 25:6-10
依撒意亞先知書第五章有關葡萄園的歌詠,普遍被註解為:以色列民是天主的子民。今天讀經提到上主的筵席,也是天主救恩的象徵。
但這個末世筵席,並不是依撒意亞先知最先提出,於更早期的客納罕文學已經出現。
谷木蘭團體在他們日常食糧的祝福中也取了這意象,而耶穌也多次提起; 當他跟病人、罪人一起飲宴、也在今天福音的比喻中、更特別在最後晚餐的說話:從那時起祂不會再跟門徒一起飲宴,直至天國的宴會。
答唱詠 聖詠23首
今天的答唱詠用以回應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的默西亞筵席,重點在於天主的聖所、廟宇;天主預備了筵席、邀請祂的人民去享用天國的祝福。
第三段落稍為轉移,從上主是牧者引伸到上主是筵席的主人。
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4:12-14, 19-20
根據學者分析,今天讀經二選用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的章節是由書信(一)而來,保祿感謝信友把救濟品送到監獄給他,地點應該在厄弗所(大家可以參閱第二十五主日讀經二的釋義)。
保祿似乎對於信友的瑰贈流露了尷尬之情。學者C. H. Dodd分析,保祿有點「強中產階層的獨立性」,他因著尊嚴,不太願意接受幫助。不過,也許也是他對世物的超脫(12節?)。事實上,更有神學性的解釋。
保祿清楚知道,宗徒就是要承擔起十架,從容面對飢餓、或富裕。
也有少部份人認為斐理伯人不經意令保祿不能誇耀他的痛苦。不過保祿滿懷感恩之心;縱然保祿說他願意捨棄那些世物,但他也感激斐理伯人的善心。
可惜,第十八節沒有包括在讀經之中,因為保祿提到斐理伯人的奉獻有著神學意義:那是天主所悅納的祭品。
瑪竇福音 22:1-14
如果我們對比福音長式跟短式,會有耐人尋味的發現。長式包含了兩個比喻:國王為兒子辦的婚宴、還有一個到達宴會卻沒有穿上禮服的人。
這個組合也在路加福音(14:16-24)提到;而「多默福音」亦有第一個筵席比喻、而沒有提到禮服。
把這兩個比喻拚合一起,難免令人提出質疑:那個沒有穿上禮服的可憐人只是在街頭被請進婚宴的,他怎麼知道要如何穿著呢? 事實上,這個段落應該從另一個比喻而來,他不是突然被邀請進婚宴的。可是,原版的開首已無從稽考,於是就加進上半部的婚宴比喻之中。
雖然我們不能肯定,但相信是福音作者將兩個比喻加在一起。無論壞人好人都被講進婚宴,這是瑪竇強調耶穌對外邦人的使命;而加上第二部份是警告被邀請赴默西亞筵席的人,不要把邀請看得太過輕率。
瑪竇應該沒有意思要外邦人行割損,因為福音早在宗徒會議之前寫成(迦2;參閱宗15)。
瑪竇也許取了宗徒的某些看法,據宗徒大事錄15章,在宗徒會議中也有提到;不過應該是在稍後,保祿不在的某次會議時才表決 (參閱宗21:25) 。
據耶穌原本的比喻,那個沒穿禮服赴宴的人,就如其他許多的比喻一樣,警告信友要慎重預備天國的來臨。邀請會比人預期中的快來,讓人來不及預備。像比預中豪無準備的人可真是走上惡運了。
福音短式包括婚宴的比喻。一個對比路加福音及多默福音的研究發現,瑪竇的版本相當富隱喻性。
再一次,這個隱喻令到有些細節顯得失真。特別是它的誇張失實— 雖然耶穌說的比喻的結局往往出人意表,卻常常是寫實的。但是,哪有人會不義得將邀請赴宴的僕人殺死? 又有哪個主人家會因此勞動自己的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凶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
顯然,這個描述反映了公元66至70年的猶太戰爭、以及耶路撒冷被毀。公元70年後的教會這個比喻去解釋這時候的歷史原由:因為以色列民不接受福音、而且迫害、殘殺,他們受到了嚴酷的懲罰。
這還不止,研究繼續發現,瑪竇的比喻也在其他方面被轉化過。
在其他版本,純粹是一個富人辦了筵席;但瑪竇則紀錄一個國王為他的兒子辦婚宴。國王就是天父,兒子當然就是耶穌、默西亞。
這個解釋,當然,甚為切合耶穌復活後的信友解釋,但要真正明白耶穌說比喻的意思,我們應該除去這些後期加上的原素。
歷史、文化背景
我們需要知道一些在今天福音中提到關於「筵席」的基本資料;宴會是每天的社交活動。你跟誰飲宴,直接反映了你的社會地位。
第一組客人的侮辱.
在今天的福音故事,國王為自己兒子預備了婚宴。在任何社會,這些盛會大概都沒有平民百姓的份兒。國王當然只會邀請王親國戚赴會;比喻中第一批被請的是地主、生意人(第5節),他們是社會中的上等人。
留意倒叙手法:「他打發僕人,去召叫被請的人,來赴婚宴…國王又派自己的僕人…說: 你們來…吧!」(3至5節)。
這是古時的習俗。當第一次邀請送出以後,客人查看有誰被邀請、誰沒有被邀請、也看主人有什麼準備、看有誰願意赴宴與否。最後一點尤其重要。如果當中有些客人拒絕邀請,其他人也會跟從。
客人拒絕邀請,當然是對國王的侮辱。某些原因,客人竟然不滿主人請客。他們用庸俗的藉口拒絕他,暗示耕種、做生意都比赴國王兒子的婚宴更為重要。用這樣的藉口去拒絕邀請,正是當時文化間接、或顧全面子的拒絕方式。
其他被邀請的人更直接地鄙視國王的尊榮。他們捉住僕人、凌辱後殺死了。明顯地,如此過份的行為必然自取報復,正如國王所行的懲罰一樣(第7節)。
首先,他派軍隊消滅了那些殺人凶手、焚毀了他們的城市。這一場報復為了挽回國王自身的尊嚴。然後,國王卻做了一件出人意表的事:他叫僕人走出王宮、走到大街小巷,邀請任何人去赴宴。那些被邀請的窮人,大概一輩子都未有機會踏足過王宮。
意外的邀請
第9節說的「大路」事實上是指通往廣場、市鎮的街道;在中東城市都是很普通的。這些地點是貴族跟普通人相遇的地方、是「你看人、人看你」的機會。
現在,國王的請客名單變得十分不尋常。在古時,飲宴是特權。在早期基督徒圈子的筵席也發生過問題,保祿在格林多人書已提過了(例如,格前11:17-34)。當時的人具有極嚴重的階級觀念,被國王請客的平民也會覺得難堪。
耶穌的比喻直指向耶路撒冷那些反對他的高層社會;司祭長、長老。國王「凡是你們所遇到的,都請來赴婚宴。」的大量、無分階級,正好諷刺了他們的斤斤計較、排外的惡習。我們要記住,比喻說出了天主對人的態度 (「天國好比…」)。隱喻就是,我們都該如此對待別人。我們有做到了麼?
食物與信仰
也許大家都有聽過Babette’s Feast(電影:芭比的盛宴)。一個窮困的大廚師到達一個宗教氣氛濃厚的小鎮;但那裡的村民彼此之間卻十分冷漠、也一敢享受人生。於是,廚師芭比用自己僅有的存貨,為村民煮出一味又一味的佳餚。當村民開始享受宴會,他們也開始彼此溝通、分享。最後他們甚至起舞歡樂!
有些人認為這部電影提倡享樂主義,我倒未儘同意。不過,我倒看到電影故事跟讀經一有點相似之處。這是天主的邀請,祂是筵席的主人,萬分慷慨地預備了上佳的盛宴,以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美酒佳餚的盛宴」;先知繼續以猶太民族的文學方式,再次重複:「佳餚是精選的,美酒是醇清的」。這就如中世紀的大英貴族盛宴、電影中的芭比的盛宴。
這個主日福音也有一個貴重的盛宴:國王預備了宴會、用他皇宮的美味、再派他的僕人出去邀請。如果「芭比的盛宴」中的村民冷漠無情,福音故事更加嚴重。有些人不願意參加宴會、更有些「竟拿住僕人,凌辱後殺死了。」。當然,國王大大懲罰了這些橫蠻的人民。
不過,在今時今日的世界,仍然這麼多人捱飢抵餓,我們又怎麼敢去盡情享樂呢? 我們不是應該「死於自我」的麼? 「第一世界」不是已經是史無前例地太過驕傲於飲食、享樂嗎? 美國滿是廣告鼓吹消費,他們高呼:「為什麼係不可以享用呢?」但我們,又應該如何作出回應,才是忠信於天主及祂的應許?
當你思考這個問題,應該要記住耶穌兩方面都做到了:祂禁食、祂也享用盛宴。祂開始公開傳教之前,祈禱、禁食四十天。不過,他稍後也說:「人子來了,也吃也喝,他們卻說:看哪! 一個貪吃嗜酒的人,稅吏和罪人的朋友! 但智慧必藉自己的工程彰顯自己的正義。」(瑪11:19)
那麼,我們呢? 我們該享樂、還是禁食? 我想,答案其實很簡單、不過要深入了解卻很難。我想,我們應該謙虛地接受、也要分施給他人。問題是,不應該只接受、也不應該只不停付出。今天讀經就是邀請我們開放自己。在歡宴的時候好好享受;就像耶穌所做的一樣,祂也接受— 生命、朋友、平安、世物… 祂以愛去享受。
接受、並給予。耶穌希望我們接受祂的生命、並分施給全世界。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筵席」如何刻畫了天主之內的圓滿生命? 一個美酒佳餚、豐滿美味的盛宴,如何成為一個普世聖宴的象徵?
2. 天主將會「撤除那封在萬民臉上的面帕」(意思是:除去所有令人民跟天主分隔開的因素)、取消死亡、從人人的臉上,拭去淚痕… 這些意象為你有什麼意思? 請解釋。
讀經二
1. 保祿說:「在各樣事上和各種境遇中,或飽飫、或飢餓、或富裕、或貧乏,我都得到了秘訣」… 你有同樣的感受嗎? 聖保祿的「秘訣」是什麼?
2. 讀經二告訴我們,天主將祂的恩賜豐盛地賞給我們。斐理伯人有沒有學習到同樣的慷慨? 當你付出的時候,你會斤斤計較嗎? 你如何變得慷慨多一點?
福音
1. 在聖體聖事的筵席中,天父預備了什麼給我們? 祂滿足了我們什麼飢餓?
2. 天主邀請我們參與盛宴、祂預備好餐桌、祂給予我們禮服 (禮服的象徵意義是基督的教導) 除了回應天主的邀請外,我們還有什麼要做的事? 這個筵席不單令我們獲得生命、更轉化生命… 我們有什麼被轉化?
祈禱
主,在祢的餐桌上我們飢渴祢的大愛。請讓我們獲得飽餐、充盈享受祢的大愛。亞孟。
1 則留言:
請問為什麼沒有2012的文章 ?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