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4月24日星期日

耶穌復活主日 (4月23日)

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
 

 創世紀 1:1-2:2【長式】

基督徒的復活慶典,就是慶祝一個新的創造! 因此,在這個「至聖之夜逾越節守夜禮」,以創世紀作為第一篇讀經,最為適合不過。創世紀並不止於「陳舊故事」,而是具有前瞻性的:天主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之源,世界、時間、往昔、現在全都在祂的掌管之中。

在天主創造的天地萬物之中,祂唯獨揀選了人類,是按自己的肖像而受造的。只有人類,跟天主— 生命之源,有著獨特的個人關係。創世紀故事,進一步指向新的創造:因著罪惡,人類的本性已被「毀容」;但藉著耶穌基督,人類可以重獲肖似天主的本性。


答唱詠 聖詠104 聖詠33

聖詠一O四是一首讚頌天主造化的歌詠,可以看到智慧文學中,主要關於聖神的神學思想 (「上主,請你噓氣,使大地更新」),強調天主以自己的氣息,創造了世界。

相反,在新約之中,聖神的工作多指向末世的層面。新約的「聖神學」(pneumatology)建基於「基督論」(Christology)之上。

當聖詠作者說天主的氣息使「大地更新」,他大概是指「大地回春」的景況,沒有什麼深奧的思想。

當基督徒讀這首聖詠,就可以賦予新的末世論思想:透過基督,我們成為了新的受造物,教會就是基督的初果。

聖詠三十三當中的一部份,讚頌天主的創世工程,主題在第二段落中顯然易見。

這段落說到天主以祂的言語去創造天地,正是我們在創世紀中讀到的:「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等等。

其後,「天主言語」的思想得到了具體實現 (在《智慧篇》中),最後,在若望福音中,進一步被稱為「聖言」(希臘文:Logos),祂就是天主聖三中的第二位。


創世紀 22:1-18【長式】

創世紀第廿二章,為猶太人傳統上已經是一段意味深遠的經文,依撒格被「捆縛」,連繫到逾越節羔羊。這段故事,可以帶出許多有意思的討論,其中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依撒格願意成為犧牲自己的祭品,他願意代人受死,以聖化人類。

因此,基督徒將依撒格看成是耶穌基督的預象,聖保祿在羅馬人書8:32中,正正說出這一點 (「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祂交出來了, 豈不也把一切與祂一同賜給我們嗎﹖」)。在猶太人解經的傳統中,依撒格甚至是經歷了死亡、復活。這一段故事,當然切合復活節守夜禮的主題。

答唱詠 聖詠16

這首聖詠同時用於乙年第三十三主日,用於直接對應基督的復活。在這裡,是回應依撒格的祭獻,而早期的教父已將其指向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


出谷紀 14:15-15:1

在多篇讀經之中,出谷紀是最重要的,如果有著重要的牧民理由要減刪其他讀經,出谷紀這一段也絕對不能刪卻的。大概,從最早期的基督徒傳統,已經從猶太逾越節中取了這一段讀經。
.
以色列子民過紅海的故事,絕對是基督死亡、復活的意象;還有讓我們跟基督同死、同生的聖洗聖事 (參閱格林多前書10:11)

答唱詠 (出谷紀15:1-6, 17-18)

這首梅瑟的讚美詩,是聖詠集以外最廣為人知的舊約詩歌。對於它的歷史,許多學者也持不同意見。早期的批判學者認為,它不是梅瑟所作,反而是後人加上的;因為內容包括了後來的歷史。不過,近代的學者又傾向認為,這歌詠的成詩日期,該很接近以民進入客納罕後 (在廿一節,米黎盎應之歌「你們應歌頌上主,因他獲得全勝,將馬和騎士投入海中。」,該來自出谷紀相同時期。)

也許,結論是這首詩歌卻出於梅瑟之時,不過後人再加上某些段落。我們可以想像,在最古老的逾越節慶典,以民已經會頌唱這首歌。為他們來說,客納罕地的戰役,是一場聖戰。


依撒意亞先知書 54:5-14

此章節屬於「第二依撒意亞」,先知說話的背景是以色列民很快就要從巴比倫流放回國了。經文當中許多的字眼,都用了出谷紀作比喻。(特別參閱:撒意亞先知書40:1-5)

出谷紀,亦是基督死亡、復活的預象。因此,關於「流放、救援」等字眼,也適合用於復活節慶典。

我們可以這樣看: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等同以色列子民在巴比倫受奴役、獲得釋放— 同樣,也是以民在埃及為奴隸,天主帶他們離開奴役之地、獲得自由。

讀經當中,天主跟耶路撒冷(指以色列民)像夫君與妻子的關係,是取自出谷紀的。在出谷之時,天主就好像要迎娶以色列;而當以民在流放之中,他們好像是「青年時的妻子」,卻被遺棄了。

但這只是一段短時間的事。現在,天主以極大的愛情,要重新迎接她。(在這章節中多次出現「仁慈」這字眼,是福音中耶穌基督主要特點。)

讀經中另一個意象是諾厄時的洪水。流放的日子,就好像洪水滅世的時候,以色列就是患難中的方舟。再一次,洪水、諾厄獲得的救援亦都是耶穌基督的預象(參閱伯多祿前書3:20-21)

第三個意象,是耶路撒冷得以重建,亦以珍貴的寶石去裝飾。這個圖像在新約之中,比喻新的王權,亦即是,耶穌基督在世上親自成立的「天國臨現」— 教會。

答唱詠 聖詠 30

這首聖詠原本是個人的感恩詩歌,跨過死亡的威脅而讚頌(第一段及答句)。以色列民詠在聖殿唱這首讚美歌時,不止個人、還有整個民族感恩之情。而基督徒讀這聖詠,我們慶祝因著基督的逾越,我們從悲苦重獲喜樂:「晚間雖令人哭泣,清晨卻使人歡喜。」(第二段落),及「你把我的哀痛,化成了舞蹈。」(第三段落)


依撒意亞先知書 55:1-11

先知作出了一個邀請,呼籲眾人參與一個天國的盛宴:「來吧!請來買不花錢、不收費的酒和奶!」(第一節)。這正正是新的盟約,我們可以跟默西亞一起坐席(「我要與你們訂立一項永久的盟約,即誓許於達味的恩惠。」, 第三節)

在這個宴席之中,天主親臨 (6) 但有一個條件,罪人、惡人必須要悔改、改過自身 (67)

在四旬期,我們更投入祈禱、領受修和聖事、痛悔改過一切的預備,都是為了進入這讀經所說的,「拋棄自己的行徑,來歸附上主」(8)。天主就是那一位「叫死者復活、叫那不存在的成為存在的」 (羅馬書 4:17)

天主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祂也將我們因罪過而朽壞的生命,轉代成正義的生命(看讀經中的書信)。耶穌基督在世的使命,就是讓天主的言語不會白白浪費,而是「必實行我的旨意,完成我派遣它的使命。」(11)


答唱詠 (依撒意亞先知書 12:2-6)

雖然,這個選段 (第一首依撒意亞詩歌)出自「依撒意亞預言集」(Proto-Isaiah),但文字的意思也許更接近「第二依撒意亞」。內容是歡慶以民從第二次流放後回國,唱一首新歌,格式上接近梅瑟的讚美詩;第三節中,我們可以跟出谷紀15:1平衡對比。

就如第五篇讀經,一件事件,我們可以投放於「四步曲」之中:
1)      出谷
2)      流放回國
3)      基督苦難、復活
4)      教會的建立,我們從洗禮、聖體聖事中重生


巴路克先知書 3:9-15,32-4:4

這段章節反映可以見到一個典型的例子:較後期的猶太人智慧文學,取了早前先知關於救恩史的教導。一些古舊的文字仍然保留:「以色列!這是什麼事呢?怎麼你竟住在敵人的國內」— 這些語句,令我們回想起以民的流放,相似「第二依撒意亞」的思想。

但是,人民不再於地理上被流放巴比倫,而是渴慕真正來自天國的智慧。智慧,在這裡就是梅瑟五書(Torah),或法律書,這裡被喻為一個人。

研究新約聖經的人,特別對一句津津樂道:「智慧在地上出現,與世人共相往還。」(巴路克3:30),因為它屬於舊約經文,卻又顯示了新約「聖言降生成人」的中心思想(參閱: 若望福音 1:14)。在舊約中出現的「智慧」,全在耶穌基督身上實現。

在逾越節守夜禮中加入了這篇智慧文學的讀經,能幫助提醒我們,過往出離埃及、巴比倫的流放、奴役,現在成為了罪惡生活的比喻。

我們將讀經放於現世生活,也是相當適合;說到感覺被天主離棄、感覺不到天主這就是六十、七十年代有些人說「天主已死」的神學概念。

答唱詠 聖詠19

聖詠十九之中,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主題,也許是兩首聖詠被合成。上半部是一首關於自然的感恩歌,感謝天主賞賜陽光、雨露。下半部由第七節開始,感謝天主的法律帶來光明。

答唱詠選用了下半部,洽當地回應了巴路克先知的話語— 的確,智慧及(梅瑟)法律,十分類近、甚至可說是同出一轍。

答句說,惟獨天主有永生的話;祂透過自己的說話,顯示自己是誰。

天主透過創造世界、透過頒布給以色列民的法律書,去顯示自己。但最重要,是透過耶穌基督的生命、死亡、復活— 祂就是如若望福言序:「聖言成了血肉」,這就是耶穌基督整個生命的意義。

因此,「永生的話」指向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祂就是天主對人類說的最後說話,最後一次顯示祂是誰,祂就是「永生的根源」,真實的寄居在人間。


厄則克耳先知書 36:16-28

這是另一段有關於從巴比倫流放回國的敘述 (還有從其他國家,參閱:厄則克耳先知書36:24)。厄則克耳,像其他早期的先知,將以民被流放的事件,看成是他們罪惡的懲罰。(19)

當他們獲得釋放時,就看成是天主給他們的淨化:「我要在你們身上灑清水,潔淨你們(25)、給他們換上一顆新的心(就是,願意聆聽天主的話、持守祂誡命的心。

基督徒的信仰,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死亡、復活.. 之中,看見天主的話語得到實現、滿全。而我們,因著洗禮、各項聖事,我們共沾基督復活的光榮。


答唱詠 聖詠42

在復活節守夜禮中選用這首聖詠 (聖詠4243,實是同一首歌詠),是一個很古舊的傳統。原本,這用於個人的悲嘆;因為作者在赫爾夢山腳的約旦河,想起耶路撒冷及在聖殿祈禱的日子。

在這裡用到此聖詠(從前,神父會用聖詠43首去作預備感恩祭時的祈禱),表達了虔敬的人感覺不到天主、對重新參與禮儀的渴望,盼待再次感覺天主的臨在。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6:3-11

在守夜禮儀當中,讀到這一篇書信,整個禮儀氣氛煥然一新。就在這一部份,我們從舊約進入新約— 所有預象、預言都達至完滿 (因此,祭台上的蠟燭在此時可以被燃點起)

整個禮儀的重心,正正在於這個轉變— 這就是「逾越」( Transitus);從黑暗進入光明、從死亡到復活、從奴隸身份、到釋放、從過去到期盼將來。

當我們接受洗禮、出死入生,我們已經達至這個「過渡、逾越」;因為基督親自為我們走過這條路。不過,在信仰歷程上,這個經驗要常常被更新。

要留意,當我們說,我們跟基督同死的時候,我們是用「現在式」(在接受洗禮的時候,我們一次而永遠地經歷這個「出死入生」);當我們說復活的時候,是將要完成、未來的是— 我們有這個個盼望,但也要用行為去爭取永生的賞報。

透過每天的行動、生活中的各種決定,我們不們地更新這個「與基督同死、盼望與祂同生」的信仰。(參閱:格林多前書 15:31)

答唱詠 聖詠 118

這首聖詠常常在復活時節用到,「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大概是早期信仰團體,其中最先從舊約經文之中,找到適用於基督聖死、復活的章節。

在舊約中,時時都有出現「被離棄— 被舉揚」的形容,而十分切合於基督的復活:猶太人(和很多世上的人)都「拒絕」了耶穌,但天主讓祂復活,使祂大獲全勝;很多人都接受了基督為主、默西亞,高舉祂的名字。


瑪竇福音 28:1-10

瑪竇福音中,對基督的墳墓已空的描述,正好表現了瑪竇以馬爾谷的記敘為原始資料,再加上當時的口傳。

首先,瑪竇加進了地震、天使出現 (瑪爾谷只說「年青男子」)、石頭被滾開、天使坐在石頭上。

在新約之中,這片段是最原始、最貼近事發經過的描述。在「伯多祿福音」偽經中,甚至寫了天使滾開墓門,讓復活的基督出來。

然後,瑪竇加上了婦女們到墳墓探訪;有一點奇怪,因為他沒有說明婦女們親眼見到基督復活、還是在祂復活後,她們才到達墳墓。

如果照我們推測,瑪竇這段落是取了當時廣泛認知的口耳相傳 (比「伯多祿福音」更有證據),再將這些故事加到瑪爾谷的史料中。在瑪竇的敘述中,不是天使去行使奇蹟,而只是傳播喜訊的媒介(angelus interprens),將基督復活這件大事告訴婦女們。

在婦女到墳墓的記敘當中,瑪竇跟瑪爾谷有以下分別:

(1) 只有兩個婦女: 瑪竇沒有提到撒羅默,大概是因為瑪爾谷記載的婦女名字(在埋葬耶穌、及到訪空墓時),並不一致,所以瑪竇就作出了一點調整。

(2) 婦女們到達墳墓的動機:在瑪爾谷福音,婦女們一心想去完成埋葬耶穌的程序,因為耶穌埋葬時是正進入安息日,人們只能草草了事;在瑪竇福音中,沒有說這動機,婦女們似乎純粹想要走到耶穌的墳墓。

(3) 天使 (瑪爾谷所載是:少年人)對婦女們的指示:天使叫她們去通知門徒,沒有特別記載伯多祿一人遇到耶穌,大概是瑪竇取向一次過敘述耶穌顯現給眾門徒。(28:16-20)

(4) 瑪爾谷在婦女發現耶穌已復活的段落,最後幾句只說她們不敢告訴別人。然後,在第三段復活的敘述,也記敘復活的基督顯現給婦女。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編排,是來自早期傳統、還是瑪竇後來再加上資料搜集。

傳統信友及當代的女性主義者當然這些敘述深信不疑,不過也有批判家認為,在最早期的基督復活事件中,似乎並沒有包括顯現給婦女的這些事件,例如格林多前書15:3-8。批判家將這些婦女的記述看成為一些流傳的故事。

這些評論,就好像路加福音及若望福音20章,將復活基督的顯現放置於耶路撒冷,而不是加里肋亞。這也是早期關於基督顯現的具體證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