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8月27日星期六

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8月28日)


耶肋米亞先知書 20:7-9

所有舊約先知中,耶肋米亞的思想最為接近新約「宣講天主聖言的僕役」— 他們主要責任在於揭示真理,在新約中先由保祿所強調的,相對於當時普遍講者,常以奇蹟異事吸引聽眾— 保祿的意見則相反,他認為宣講真理的人,是必須受苦的。

馬爾谷也從耶穌的訓誨中取了這一點 (我們在今天福音會看到馬竇的版本)。在今天讀經一的釋義選句正好道出:「上主的話,使我日日成為受侮辱和譏笑的原因。」

答唱詠 聖詠63

許多聖詠在創作時都是個人詩歌,但後來被聖殿的禮儀取用,意思也被相對調整;聖詠中作者用的「我」,可以代表整體天主子民。

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祂是真正的以色列;我們對聖詠的理解再次收窄為一個「我」— 就是基督本人。不過,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整個耶穌的身體,我們在祂內,可以有同樣的經歷:天主子民的朝聖旅程經過乾旱涸竭、無水的田地。不過在舉行禮儀的時候,信友獲得信心、宣認基督最後必助他們獲得勝利。因此,他們縱然仍在乾地中,已感覺像盛宴中飽享了膏脂,以歡愉的口唇讚美天主。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12:1-2

很可惜,這章節的聖經翻譯遺漏了一個重要字眼:「因此」(希臘文 oun) 我為了天主的仁慈,因此請求你們」。「因此」二字十分重要,因為在羅馬人書1215章,基督徒的道德觀是一個「因此」的價值觀;那就是說,我們的道德是我們回應耶穌基督的行徑。

保祿先強調天主透過耶穌基督的救贖工程,才繼而討論道德的問題。基督徒對天主的真正崇拜,在於我們的行為。

Ernst Käsemann在他的一份論文中提出,保祿某程度上是反對禮儀的,因為他認為基督徒朝拜天主的方法就是道德的生活,而不在於宗教禮儀。也許這是德國人思想的偏執,不過這理論未能完善闡釋聖經資料。
當然,禮儀一定要滲透到生活之中,不過我們也要透過禮儀,認出生活的重心。在禮儀中我們呈獻我們的身體,以成為生活的祭獻;因此,我們可以把禮儀帶的精神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基督徒的道德不單止以於教條;在羅馬人書1215,保祿提出了一些好像教條的訓道。

不過規條也表現出一個新的思維模式。John A. T. Robinson主教曾經講論過基督徒的觸角— 就是在不同的境遇當中,以新的思維去辨別天主的旨意。

這個生命的轉化,是透過聆聽天主聖言、及將自己呈獻給天主,跟主耶穌的苦難結合。在禮儀中,這一點很具體地表現了出來。

瑪竇福音 16:21-27

上主日福音釋義中我們提過,瑪竇利用馬爾谷的敘述,作出了一點修改。

好像在讀經二我們討論到的,福音選段之中也有一個簡單而重要的字眼被忽視,就是「然後」(希臘文tote):「然後,耶穌開始向門徒說明」— 這個字雖然在這個章節好像沒有意義,卻令行文跟上個章節連貫。

另外,瑪竇在27節加插了一個明顯的段落,突出了末日審判的警誡:「將來,人子要在他父的光榮中,同他的天使降來,那時,他要按照每人的行為,予以賞報。」

馬爾谷認為,人子會為教會辯證、將審判的權力交給她。瑪竇則認為,教會將會受到判斷— 這個思想他重複了多次,直至分開綿羊及山羊的比喻。
審判教會的準則將會是忠誠、有否擔負耶穌基督的十架以及,她可有為耶穌基督捨生的準備。


歷史、文化背景

今天福音選段以後的一句,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白福音的意思:「我實實在在我告訴你們,你們當中有些人未嘗到死味以前,就要看著人子的國來臨」(16:28)

「現在」的觀念
中東人,無論古時或現代,都是一個講求「現在」的文化;對於他們來說,思想「未來」是一件近乎沒可能的事。他們極其量會思想關於「正要來臨」的事例如為一個懷孕的婦女,她知道嬰兒「正在來臨」、播種的人也預計收獲「正在來臨」。

因著他們當時的思考模式,耶穌也以這個「將要來臨」的手法去跟聽眾說話;當我們默觀主耶穌基督,天主會在每個時代給我們當下的恩寵。

耶穌死亡、復活、升到天父的右邊。然而,人子的國仍然沒有來臨。這是一個很多世紀的「遲緩」;對於一些中東基督徒來說,也是他們對於「將來」的模糊概念。

伯多祿反駁耶穌
耶穌在世的生活途中,他自己也知道,有不少的人仇視他,而他敵人的數目一直上升。愈來愈明顯,有些人恨不得要將他處死。

當他詢問門徒「人們說人子是誰」以後,他們回答耶穌說「有人說是厄里亞、有人說是洗者若翰、或其他先知中的一位」耶穌清楚自己的使命因此他開始透露自己將要受難的事實。

於是,耶穌明白地向門徒們揭示自己的苦難,伯多祿將耶穌拉到一邊,表示不認同。伯多祿跟耶穌這個對話是地中海文化常見的「質疑及答辯」過程。一個人提出自己的榮耀、另外的人提出質疑、而當時人必須為自己的榮耀答辯,否則他會受到侮辱。

耶穌提出的榮耀就是實行天主的旨意—祂會受苦、被祂的仇敵殺死,不過天主將會給予祂更大的榮耀— 將祂從死者中復活。

伯多祿提出的質疑是:「主,千萬不可!」— 他想引導耶穌用其他的方法去實行主旨,而不是受難。耶穌視這個質疑為阻礙祂履行主旨,而天主旨意正是耶穌的榮耀。

耶穌轉身對伯多祿說(原文是一個極為激烈、尖銳的回應),祂竟然稱伯多祿為「撒旦」— 因為他質疑耶穌對天主的忠誠。耶穌繼續反駁伯多祿,說他只看見人的事,而看不見天主的事。

耶穌的回應反駁了當時文化所看重的榮耀;他挑戰聽眾重新思考生命的本義。對於所有尋求生意方向的人,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提醒。

伯多祿與撒旦。
耶穌似乎總愛給伯多祿新的名字! 這個主日我們聽到的名字,更令人震驚。

上個主日福音,耶穌以「伯多祿」(Peter)取代了「西滿」(Simon)的名字。

你是伯多祿(磐石)
在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會,
陰間的門決不能戰勝她。
( 16:18).

伯多祿的字根就是「磐石」,西滿而要成為「磐石」,教會的根基。

不過,太令人震驚,今個主日耶穌竟然稱伯多祿為「撒旦」如果真是這樣,伯多祿則成了「地獄」的元首,而耶穌答應過地獄勢力絕不會勝過教會的。                                                                                                                                                                                                                       

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明顯地,耶穌的情緒有一個重要轉變。祂自己也一定討厭將要面對的苦難,而祂對伯多祿的責難是多麼直接、矛盾那正是透露了耶穌自己情緒。祂自己也清楚,將要面對的苦難是超乎人性所能接受的。祂狠狠地責罵伯多祿,甚至一反祂早前給伯多祿的新名字。

第二,耶穌慢慢地教導門徒,祂真正的身份— 祂不止於一位好老師、朋友.. 或一位有權力的演講者— 祂完滿地啟示天主的愛。當伯多祿明認「你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時,他們對耶穌的理解達到一個高峰。

至此,他們認該要明白(開始明白),耶穌是「默西亞」的意思。耶穌還沒有告訴他們釘十字架的事。於是,在這個主日福音,祂披露自己愛的真義:為了世界的好處,祂必要受苦、被長老跟司祭、經師們欺凌,還要受死— 在第三日,祂要復活。

宗徒明白這一切嗎? 福音說到,伯多祿「勸諫」耶穌:「主,不會的、不會的! 我們會保護你— 你不會受害! 不要擔心! 我們需要你活著,你是默西亞! 你用你的威能吧!」—這個回應十分直接、十分人性化。不過,伯多祿在勸告耶穌以自己的大能去避免受苦。

這正是魔鬼在曠野中試探耶穌的說話(4:1-11)﹗當耶穌肚餓的時候,魔鬼對耶穌說:「你不是默西亞嗎! 你為什麼不將石頭變作麵包? 然後,你的天使會保護你免於受害。你的確是默西亞、你有天上地下的權力,為什麼不行使呢?

因為,這就代表要向魔鬼低頭、聽從牠的指使、崇拜牠。

換句話說,如果耶穌真的行了魔鬼所建議的,那祂就是隨從自己的私慾去生活— 尋求榮華、權力、名譽、放棄天主的愛。

耶穌也擁有人性,祂的本性也會吸引祂去滿足自己。現在,伯多祿對祂的話,也必會令他感到同樣的張力。因此,祂大力地抗拒。耶穌真的認為伯多祿是撒旦嗎? 不,不過耶穌記起了撒旦試探的痛苦。

怪不得祂禁不住要將伯多祿喚作撒旦。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      縱然滿全先知的職責,令耶肋米亞滿是痛苦,但他並沒有逃避。在今時今日,有誰向社會說正義的話,同樣受苦? 在社會上有什麼境況,你認為無法保守沉默、必須被改變的?

2.      你的本性第一個反應,是否也想逃避受苦? 人類有可能避免所有苦難嗎? 苦難會不會帶來益處?

讀經二
1.      你如何辨別天主的旨意? 天主的旨意突然到臨時,是肯定的嗎? 抑或主旨會慢慢揭示? 你會做決定後審視自己的感受,是神慰還是神枯嗎?


2.      如果你將自己的苦難跟基督連結一起,你可認為基督會用你的苦難去救贖世界?

福音
1.      「為了我的緣故而犧牲生命、你們會獲得生命」— 耶穌說「獲得生命」是什麼意思? 「生命」是現世、還是來世的生命?

2.   在你離開世界時,不能夠取去任何財產。如果你為了愛別人的緣故而「失去生命」,在你離世的時候,會否令你更富有? 當你離開世界的時候,是否只有心中的愛能夠跟你伴隨?

祈禱
主、天主,請幫助我們除去自我、自私讓我們在愛中服務。亞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