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按 [意見] 留言,發表您的信仰分享/感想。唯望大家以基督徒的愛心去分享、互相尊重。

網頁

2011年9月18日星期日

常年期第二十五主日 (9月18日)


依撒意亞先知書 55:6-9

依撒意亞先知書55:1-11中的歌詠,我們也會在復活節守夜禮中讀到;聖道禮的第五篇讀經。今天的讀經一,我們只選用了三段。

選取這個段落的原因,在讀經標題中已經透露了;也同樣見於最後兩節:「因為我的思念,不是你們的思念,你們的行徑,也不是我的行徑:上主的斷語。」

這幾句引伸至今天福音,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答唱詠 聖詠145

常年期甲年第十四主日、及丙年第三十一主日同樣用這篇聖詠,選段也有重疊。今天選用的第二、三段,特別是第三段,跟舊約讀經及福音同樣呼應。

再一次,我們會看到:天主的思念、跟我們的思念,實在有天淵之別;根據今天福音葡萄園工人的比喻,天主不是一個「公平交易」的天主、卻以仁慈及寬恕去恩待萬民。

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1:20-24,27

過去幾個主日我們都讀到羅馬人書,而今個星期開始宣讀斐理伯人書;保祿在監獄中寫這部書信。傳統上,他是在羅馬被監禁的 (28:30-31)

不過,據愈來愈多當代學者研究指出,保祿應該是在厄弗所的時候被監禁的(ca.52-55雖然,保祿生平時序都是學者推測得來的)

照推算,就是在這次被監禁中(在某些書信中也有伏線,例如格前15:32),保祿寫了:迦拉達書、格林多前書、格林多後書的大部份、斐理伯書。

也有一個看法提出,「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像致格林多人後書,原是保祿在幾個月間,寫給斐理伯信徒團體的不同書信;這些零碎的段落被輯錄在一起,以作教會的傳授之用。這部書信可以這樣去理解:
第一封書信,4:10-23 保祿感謝斐理伯人,托厄帕洛狄托送為他送上獄中的「急需品」。

第二封書信, 1:1-3:1; 4:4-7  保祿在獄中的狀況、厄帕洛狄托如何患病、又康復過來;保祿決意派遣弟茂德去斐理伯人中間,而他也警告他們要提防假導師傳授的異端。

第三封書信, 3:2-4:3, 8-9 指摘在斐理伯宣講異端的假導師。

今天的讀經由第二封書信而來。保祿面對殉道的可能性。如果我們將這次監禁放於厄弗所書52-55一起看,我們可以知道,他被釋放了,有機會再次去探望他的教會、然後他在耶路撒冷再次被捉拿,被送到羅馬。

讀經中,保祿十分強烈地宣講關於生命、死亡;他說自己被夾在兩者之間、被拉扯著。保祿相信,無論他或生或死,基督都在他身上受到頌揚;那即是說,因著他為著傳福音而受的苦(例如參閱格後12章他受痛苦— 而為他看來,成為宗徒就是要受這些苦難)、又或者真正的殉道。

無論如何,保祿接受這些苦楚都不是為自己的益處。他並不是自己選擇去捨棄這些肉身的勞苦、而在天堂跟基督結合;反而,他相信殉道也許比他的傳教工作更有效果、成就天主的贖世計劃。

「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 這是保祿很著名的話語。今天讀到這句話,不單止是信友跟基督的奧妙結合,而更是在生活中履行宗徒的工作。

瑪竇福音 20:1-16

早前我們已經討論過主耶穌所說的比喻,祂的教導有三個層面:(1) 比喻是耶穌的教導內容;(2) 在口傳過程中,比喻的內容偶有被改寫過;(3)作者將比喻輯錄在福音的時候,也會切合他當時讀者的背景。

耶穌親口講出這個比喻時,他最後的話語應該是:「因為我好,你就眼紅嗎?」

那大概是因為當時有人向耶穌投訴,祂對於外人的注視、更甚於圈子內受尊敬的猶太人。

耶穌就用了一個日常生活的情況作比喻:許多散工在等待工作。不過,他將僱主的行為稍為一轉,結果出人意表。僱主憐視那些失業的人、還有他們的家庭,所以他將整日的工資分給所有工人。

那正是天主透過耶穌基督而行的事:將救恩送給稅吏、妓女他們跟義人同樣獲享天國的權利。明顯地,比喻不是一個「商業道德」的教育!

在口傳的過程中,被更上了「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這就好像是見證耶穌復活的信友團體— 以色列子民拒絕了福音的喜訊、外邦人卻接受了救恩。

福音作者就將自己對於這個比喻的理解,加進瑪19:23-30的教導之中。在這裡,伯多祿,代表十二門徒驕傲地宣認說,他們不像耶穌批評的富人、他們已經捨棄了一切去跟隨祂。

他們的確會受到獎勵,因為他們會坐在基督的左右、審判十二支派;他們會獲得百倍的賞報,也會獲得永生。不過,接著便有一個警告:「最後的,將成為最先的;最先的,將會成為最後的。」(19:30)

瑪竇表達的意思,不是說門徒本是最後的、而成為了最先,好像富有的人本在先卻成為了最後。反而,瑪竇的意思— 或更好說是瑪竇放諸於耶穌所表達的意思是:那些捨棄了一切跟隨耶穌的門徒,可能會成為最後的。

然後的段落,立即就是葡萄園工人比喻;這正是用於警告瑪竇的信徒團體:他們不會失掉賞報,不過他們不應該是為了計較日後的報酬,才為天主工作;賞報應該是我們喜出望外的。保祿在讀經二的說話,正正提出了耶穌在瑪竇福音中所表達的意思。

歷史、文化背景

「天主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思想、或各人個別的思想當中。今天的比喻正反映了耶穌如何回答以上問題。毫無疑問,這個比喻跟中東的價值觀息息相關。

「有限的」天主
整體來說,西方的思想相信萬物的供應都是「源源不絕」的;無論是石油、錢、工作機會或其他所有。用這個想法去判斷,我們很難明白什麼叫做「短缺、滅絕」等概念。

但是,我們中東的先祖卻相反,他們的信念是「凡事有限額」(工作、財富、榮譽及其他所有),你擁有多少都命中注定了的。葡萄園的工作配額早已定局,誰想到會有更多機會呢?

再者,他們認為,去爭取工作機會等同剝奪了其他人的工作,這是一件可恥的事。那時候,工人要等待僱主去邀請他們工作。在比喻中,僱主在一天之中五次出去邀請工人,每次他都邀請見到的所有人。這樣的僱主跟員工關係,在當時是很合理的,因為他們認為所有好的東西— 包括工作— 都是有配額的。

監護人
今時今日,工人尋找工作、僱主從求職者中挑選最好的,他們議定工資、「誠實合作關係」這一切系統,在古時都不存在、因此在比喻中都沒有這些原素。

僱主只有跟第一批工人議定工資,僱主說:「凡照公義,該給的,我必給你們。」,而工人也同意。而僱主第二次出去找工人(找往後幾組的工人也該是如此),他說:「你們也到我的葡萄園去吧!」

一天的工作結束,僱主分發工資,由最遲僱用的工人開始派發;這一點卻是很重要,因為如果僱主先發薪給先到達的工人,他們沒有理由一直圍繞著等待其他人。這一點透露了當時中東文化的重要背景:僱主有著雙重身份,他是園主、同時他是一個「監護人」。

作為「監護人」,他會自由地選取「受保護人」(通常較低下階層)、將他視為自家人去保護。沒有人可以自己「爭取」成為受保護人;不過在中東古時、甚至現今,人們仍然會渴望有一個監護人去關照自己。

比喻中,園主只對待最後僱用的人十分闊綽、格外慈悲,「就如」親屬一樣;而僱員卻沒有做什麼事去「爭取」這個獨特待遇。僱主只是用「照公義,該給的」準則去分發工資。當然他有權也向第一批工人格外慈悲、「就如」親屬一樣,不過他沒有作出這樣的選擇。他對待第一批工人如平常工人、對待往後的工人卻如監護人。

耶穌想說的教導並不是經濟原則,而是從中東文化背景,去解釋天主的行徑。耶穌當時所說的天主行徑,也反映了當時的人用什麼心態去對待天主。西方思想強調平等機會、協議、誠懇等等。天主在這樣的準則下,又會如何行動?

天主的公義
在今個主日的比喻,那些工作了一整天的工人、跟那些只工作了一小時的工人獲得同樣工資;先被僱用的人感到受騙了,他們不是該獲得最多的工資嗎? 大家都很理解他們的抗議:的確,公義就是公平地對待一個人。既然他們工作了一整天,他們應該比工作了只有一小時的人獲得更多薪水。至少,理論上的確如是。

如果耶穌解釋這個比喻,就如祂解釋其他的比喻那樣,祂會說什麼?

以下是其中一個可能性:葡萄園主是天主。工人就是比喻那些為天主工作的人。工資就是永生、在天堂中跟天主在愛中永遠結合。

如果我們這樣去分析,工人的抗議就顯得無理了。世上根本沒有人— 完全沒有人,配得上跟天主結合。如果你不是這樣認為,你就是想說,你可以憑自己的努力去上天堂。事實上,天國是爭取不了的。救恩是天主無條件的恩賜。他慷慨地分配給所有願意接納的人,但說到底,救恩就是無條件、無價的。

如果天主是葡萄園主,那麼,工人的投訴可以這樣去理解:他們認為園主欠了他們更多的工資。他們認為自己值得被分配更多賞報、很大的賞報、比他們真正收到的應該要更多! 可見他們是為了自己而工作、只為了薪水去工作。

如果將工資除以工作時間,早來的工人的確獲得過少薪水— 對比那些遲來的工人。如此,耶穌說他們成為了最後的、在天國他們也是最後的,因為他們只為了賞報而工作。
                                                                                                                       
天主的僕人應該單純為了天主而工,而不是為了得到好處。天主的恩寵是無條件的,而不是計算得來的工資。而且,賞報的結果是天主本身。沒有任何賞報比這更大,我們應該滿懷喜樂才對。

反省問題
讀經一
1.「趁可找到上主的時候,你們應尋找他;趁上主還在近處的時候,你們應呼求他。」,天主常常都在近處嗎? 天主常常都可以被找到嗎? 試列出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天主跟你比較接近? 你可以做什麼,去更接近天主?

2. 依撒意亞召叫人悔改,這跟你的生活又有什麼影響?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得罪了你,你會收回自己的仁慈多久? 天主會收回自己的仁慈嗎?抑或祂常常都寬恕?

讀經二
1.      你看到基督在誰人身上受到「頌揚」? 你見到他們的時候,是不是好像見到基督? 為什麼? 在這些人身上有什麼你可以學習的?

2.      保祿說:「因為在我看來,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意思是什麼? 保祿說因為要留在「肉身內」而得到「工作的效果」,你的工作效果又是什麼?

福音
1. 如何「恩寵」的數量是由人的準則去決定,那會是怎樣的機制? 如果天主的心胸像我們一樣、而祂的慷慨不過是「配額」你會有什麼感受?

3.      這篇福音不是關乎嚴格的公道計算、而是關於天主無限的慈悲。這個訊息為你有什麼意義?

祈禱
主、天父,祢的恩賜常常滿溢、祢的賞報無可限量! 請幫助我們懷著感恩的心、並以同樣慷慨的心對待他人。亞孟。

沒有留言: